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可行性策略探讨
2021-01-18戚雪滨
戚雪滨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间交流日益频繁,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尤为重要。
一、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已经进入各种文化互相交织的新时期,文化也成为一种隐形的、无处不在的力量。早在1990 年,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就提出了“软实力”这一概念,即“当某种文化被广泛认同和接受以后,文化主体的实际力量就会被无限放大,或者说无需动用物质性力量,只需凭借其无形的影响力即可实现某些政策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经济实力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近年来,我国把建设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放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党中央和国务院也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强调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传播的媒介选择
英语是国际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它是4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使用英语,75%的电视节目使用英语作为传播媒介,更为重要的是,任何一个国际会议,其会议工作语言必然会选择英语。所以,将英语作为中国对外传播和介绍文化的重要工具,十分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登上世界的舞台,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人文传统、治国理念和方针政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起着良好的媒介推广作用。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迫切性
作为英语学习者的高中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潜在实施者,本应对传播中国文化起桥梁作用。然而,社会现状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使高中生的文化传播之路困难重重。
首先,社会氛围影响。纵观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文化输入和输出情况,中国的文化输出基本处于被压制的弱势地位。这种“西风东渐”“厚西薄中”的文化氛围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巨大拦路虎(刘佳2014)。受西方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很多高中生追捧好莱坞电影和西方流行音乐等潮流文化,认为过洋节是一种时尚。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
其次,高中英语教材的文化倾向性。纵观目前高中学校广泛使用的英语教材,大都注重介绍英美文化知识,辅助的参考资料也是以介绍英美文学的居多,导致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输入明显不足。此外,就课程评价而言,在终结性评价方式和高考的“指挥棒”引导下,高中英语课堂长期采用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文化意识薄弱。加之教师对母语及母语文化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影响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课堂教学中文化失衡现象严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常必要。
第三,由于高中英语教材和教学内容中很少有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同时缺乏相关的英语词汇、句型和文化背景的支持,导致学生不懂得如何用英语表述和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很多学生懂得如何流利地用英语介绍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等的由来和风俗,但无法自如地介绍中国的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作为未来跨文化交际主体的中国高中生,不能主动而有效地运用英语这一通用语言工具对外输出优秀的中国文化,十分不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因此,积极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就有了实际而重大的意义。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一)扩展高中选修课程开发,强化本土文化内容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为: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遵循高中课程应体现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原则,建构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满足高中生多元发展的需求。选修课程分两类,一类是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计的拓展、提高、整合性课程,另一类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任意选修的课程(教育部2018)。所以,高中英语课程完全可以选修课为依托,挣脱传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学的束缚,进行本土文化课程开发。英语教学工作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类似“中外民俗趣谈”“中西方文化对比阅读”“中外名家名作翻译鉴赏”“唐诗宋词英文赏析”“英文巧译中国菜”“带着老外游中国”等系列选修课,有重点、有选择地把中国的文学、历史、美食、美景等内容融入课堂的听、说、读、写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会用英语介绍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从而激发其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保证文化传输的双向性。此外,教研组也可结合本地的地方特色,整合团队的力量,在专家的指导下共同开发选修教材。如用英语编写《走近XX》《带你尝遍XX》《和XX 名人面对面》等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乡土教材,让其学会用英语介绍家乡,从小处着眼,从而更好地提升其本土文化素养,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所在市政府联合教研室开发了一套乡土教材《此心光明》(The Heart of Brightness),以王阳明的成长经历为依托阐述了其“知行合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这套教材图文并茂,画面精美,语言凝练,意义深远,将它选为选修课的教材,大受学生欢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一些类似“知行合一”“圣贤”“心学”“保家卫国”等在通用教材中接触不到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既丰富了词汇量,又为用英语流利描述王阳明事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且极大地增强了用英语表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课堂实践证明,融入了本土文化的英语课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文化意识,而且能增强其用英语弘扬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信心。
(二)以英语课堂为依托,巧用比较法
比较法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探究和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的方法。教师在英语课堂活动中教授西方文化知识时有必要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点介绍给学生,让其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更好地理解文化知识。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3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时,着重强调让学生比较中国节日和其他国家节日的异同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周末时间查找相关资料,并制作了中外节日对照表(见下页表)。比如,一组学生发现世界上有很多和中国中秋节类似的节日,如韩国的秋夕节,日本的月圆节,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的祈月节,柬埔寨的拜月节,缅甸的光明节等,通过比较中国和其他国家对这个节日庆祝方式的异同,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了不同文化的起源和文化的一脉相承。另一组学生比较了西方情人节和中国七夕节的异同,其间,教师提供了如《牛郎织女》《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的中英文版作背景介绍。通过对这些爱情故事的比较,学生更好地了解了中外不同的爱情观和相同的对爱的向往和坚持。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对“死亡”这一人类社会必须面对却经常回避的话题有更深刻的领悟,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了《寻梦环游记》,赏析了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所作《清明》的中英文对照版。通过鉴赏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不仅体会到中国人在清明节对祖先的祭祀方式和哀思之情,还了解到墨西哥人民欢快庆祝亡灵节的方式和乐观面对死亡的态度,深刻领悟到相同的怀念之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实质表现形式。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文化的共同性,学会了如何用英语进行中国节日的描述和介绍。而有了这些文化的积淀和掌握了表达技能后,学生会更自信、更乐意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外节日对照表
(三)善用传媒力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1 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除了报纸、期刊等纸媒外,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极大地超越了时空限制,使世界各地的信息和文化汇集、传递、沟通和互享。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英、汉两种语言媒介,培养对本土文化的学习兴趣。比如,班级可以订阅21 st century、China Daily 等报纸供学生参阅;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CCTV 英文频道新闻、国务院中外答记者问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浏览英文网站,培养他们的母语文化认同,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认同感和价值的肯定也是激励其再学习的一种有效策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网络上“走出去”,寻找同年龄的外国高中生结交为网友,用英语介绍彼此国家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这样的沟通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建立桥梁。
在学习了乡土教材《此心光明》后,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和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用语,了解了王阳明的生平事迹,迫不及待地想向国外网友介绍王阳明的思想和理念。如下所示:
Dear Jacky,
So glad to receive your letter in which you asked me to introduce some well-known people in my hometown. I’m so honored to introduce Wang Yangming,one of the four sages in my hometown.
He was a great philosopher,thinker,educationalist and strategist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Ming Dynasty.He had many moralities,merits and thoughts accounted to him,becoming the true“Three immortals”. His legendary deeds are also widely sprea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When he was young,he was an extremely clever boy who was fond of reading and gifted in memorizing. He made up his mind to become a sage at a very early age. To achieve his goal,he had a fieldtrip to the battle field as a teenager with the belief“the ability to defend the homeland is essential to be a sage”. During his lifetime,he suffered a lot,but he never gave up. Searching and searching,he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philosophy of the mind,which is still highly appreciated today.
How about the sages in your hometown? Would you please introduce me one?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early reply.
Yours,
Sally
(注:学生习作未作改动)
从该生的习作中发现,当学生有了相关的知识储备后,就会有表达的欲望。这就好比一颗种子发芽后,有了阳光、水和肥料的滋养,它自然而然就会开花结果,瓜熟蒂落。因此,高中阶段给予学生的知识储备就好比对植物的施肥过程,只有把这一过程落实到位,学生的语言输出才会水到渠成。
综上所述,这些全方位、多视角用另一种语言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全面提升其用英语输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从而通过英语实现“全球化”意义,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保驾护航。
结语
《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文化意识目标阐述如下: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从中不难看出,教育部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中之重。高中英语课堂作为向高等学府输送外语型人才的重要前沿阵地,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的任务,还有着培养学生用英语输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力的任务。因此,为构建适应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的全新教学模式和高效课堂,从而推动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对外传播,在高中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深远且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