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境对侦查讯问语言的限定

2021-01-15李晓静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讯问侦查人员言语

李晓静

(河南警察学院 警察管理系,河南 郑州 450046)

侦查讯问,也称刑事讯问,是指侦查人员为了查明案件事实真相,依照法律的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并将其供述和辩解记入讯问笔录的一种侦查行为。[1]侦查讯问的言语交际双方是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基本的言语交际形式是“一问一答”式。在这种特殊的言语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的对立性很强、协作性较差,犯罪嫌疑人往往不主动配合讯问,故意隐瞒事实或者提供伪证,企图逃脱法律制裁。侦查讯问人员要想讯问成功,就必须熟悉讯问语境,善于运用语音、语义和句式表达等讯问语言策略,击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获得真实口供,为案件审理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一、侦查讯问中的语境

(一)语境的含义

语境,即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时的言语环境,一般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从语用学的研究角度来看,索振羽认为: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地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2]由此可知,“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离不开言语交际时的语境。换言之,只要存在言语交际活动,就会产生语境,二者密不可分,而要达到预期的言语交际目的,言语交际双方不仅要正确理解“字面含义”,还要准确把握“言外之意”。“字面含义”就是通常所说的构成语境的语言因素,具体包括言语交际活动中的语音、语义、上下文情境、话语前提等。“言外之意”需要结合构成语境的非语言因素去理解,非语言因素具体可分成二类:一类是主观因素,主要包括言语交际者的身份、职业、年龄、性别、民族、受教育背景、处境、性格、心情等内在因素,它对言语交际者的语言特点和话语风格会产生重要影响;另一类是客观因素,是指言语交际活动的时间、空间、言语交际氛围等动态因素。很多情况下,主、客观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言语表达效果,所以,研究言语交际活动的意义,必定离不开对语境的深入探讨。

(二)侦查讯问中的语境

侦查讯问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活动。其特殊性主要在于:一是言语交际双方身份特殊,即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二是言语交际目的特殊,即查明案件事实真相;三是言语交际方式特殊,即“一问一答”式;四是言语交际方法特殊,即避免寒暄客套,直奔讯问主题。在这种特殊的言语交际活动中,侦查讯问语言和语境也呈现出特殊性。侦查讯问语言是指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在讯问活动中运用的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侦查讯问语境是指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在讯问活动中的言语交际环境。由于侦查讯问语境特殊,侦查讯问活动就具有很强的对抗性,侦查人员希望在讯问过程中发现并求证事实的真相与破案的线索,而犯罪嫌疑人则想尽办法避重就轻,采取故意撒谎、沉默不语、王顾左右而言他等方式拒不配合。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下,有必要对讯问语言的语音、语义进行深入探讨。

二、侦查讯问语境对语音的限定

(一)重音。重音是语句中发音比较重、听起来特别清晰的音,或者叫语句重音。[3]重音重在突出声音的强弱。句子中某些需要强调的词语通常要重读。重音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语法重音,是根据句子语法结构的特点而重读的音,如“你昨天干什么了?”“干什么”作为谓语和宾语要重读;一类是逻辑重音,是为了突出主要思想目的而重读的音,如“你昨天干什么了?”为了强调时间,将“昨天”重读。侦查讯问中的言语交际双方受到特殊语境的限定,侦查人员为了掌握案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关键内容,讯问犯罪嫌疑人时通常采用重音进行强调。

案例1:

问:田某被人杀害了,你知道吗?

答:我不知道。

问:你认识李某吗?

答:认识。

问:××年1月6日晚上你跟李某联系过吗?

答:我记不清了。

问:根据我们掌握的证据,1月6日晚上李某和你微信语音聊天聊了23分钟,你们都说了些什么?

答:我记不清了。

问:你不要狡辩了,李某已经交代了。

答:他交代啥了,跟我没关系啊。

问:他手机上还有你俩当时的通话记录和语音记录。

答:(表情紧张慌乱,沉默了2分钟)我们俩商量了。

在本案例中,犯罪嫌疑人郭某和李某合谋将田某杀害,但是郭某开始一直声称对此不知情。讯问活动之前,侦查人员已掌握了李某曾给郭某打过电话、发微信语音,两人合谋将田某杀害的证据。因此,在讯问中,侦查人员说到“23分钟”“微信语音”等关键性内容时刻意加重语气,突出重音,通过讯问语言的警示和提醒作用,犯罪嫌疑人知道犯罪事实已经败露,在铁证面前已无法抵赖,于是其心理防线崩塌,从审讯初期的矢口否认,到后来平复情绪后交代了真实情况。

(二)句调。句调是指一句话音高升降的变化。句调重在突出声音的高低,分为上升的句调和下降的句调。在侦查讯问中,侦查人员会根据审讯的内容、策略和已掌握的证据等情况,对犯罪嫌疑人采取不同的句调进行讯问。犯罪嫌疑人在高度紧张和做贼心虚的心理状态下接受讯问,尤其在听到敏感内容时,侦查人员句调的变化会影响其心理波动。

1.句调上升

侦查讯问中,侦查人员多以提问为主,通常采用句调上升的问句。

案例2:

问:你不知道那些钢筋、水泥是交通局修建乡道用的吗?

答:我不知道。

问: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交通局修建乡道已经两个多月了,用的就是这些水泥和钢筋。修路这件事你难道不知道吗?

答:修路这事我知道。我看路都已经快修好了,剩下这么多水泥钢筋放在村部,想着已经用不上了,就拉走了。

问:那是公家的东西,你想拉走就拉走啦?

答:我想着他们不用了。

问:你作为一个成年人,明知这些东西是交通局的,还拿到自己家中,你这种行为就是盗窃!

答:我没有偷,我跟村支书说了,他同意让我拿。

问:不是他的东西他有权利给你吗?你不要再狡辩了!

答:沉默不语。

问:我们知道你家里还有一个傻弟弟没人照顾,如果你好好交代,争取宽大处理,我们答应你,会让你尽快回去照顾他。

在这起盗窃案中,犯罪嫌疑人不正面回答问题,故意狡辩企图掩盖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侦查人员采用了句调上升的反问句:“修路这件事你难道不知道吗?”“你想拉走就拉走啦?”“不是他的东西他有权利给你吗?”通过升高句调既加强了对犯罪嫌疑人的警示和震慑,也肯定了他的违法犯罪事实,迫使其主动交代犯罪事实。

2.句调下降

侦查人员在已经掌握犯罪事实的情况下,通常采用陈述句式,多表现为下降的句调。

在上述盗窃案中,犯罪嫌疑人从始至终都有很强的侥幸和对抗心理,要么一问三不知、要么沉默不语、要么避重就轻,想尽办法否认犯罪事实,侦查人员却敏锐地发现犯罪嫌疑人话语中的逻辑漏洞,连续说出“你说的不是事实!”“你这种行为就是盗窃!”“你不要再狡辩了!”“你就老实交代吧!”等陈述句,表示肯定的判断,句调下降,语气坚定,不容置疑,对犯罪嫌疑人起到了强烈的震慑作用。随后,侦查人员继续讲明政策,攻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我们知道你家里还有一个傻弟弟没人照顾,如果你能好好交代,争取宽大处理,我们答应你会让你尽快回去照顾他。”句调下降、语气和缓,营造了良好的沟通氛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表达方式使犯罪嫌疑人更容易接受并配合讯问。

三、侦查讯问语境对语义的限定

(一)明确语义的表达

明确表达语义是言语交际活动中最基本的语言表达要求,也是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侦查讯问中,侦查人员为了深入掌握案件真相,提高侦办工作成效,一般采用明确语义的表达方式,讯问时开门见山,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

案例3:

问:××年4月19日晚上8点多你去哪儿了?

答:我去孙某家里了。

问:你去孙某家里干什么?

答:我去找他要钱。

问:要什么钱?

答:去年我拿到了拆迁补偿款,孙某让我跟他一起合伙作化肥生意,我后来不想做了,就去他家里找他退钱。

问:你把那天的具体情况讲一下。

答:我那天晚上去他家要钱,他不给还骂我,我看他家地上放着一把柴刀,就拿起来想去吓唬吓唬他,他扑上来要夺我的刀,我就使劲推他,刀就戳到了他肚子上,他就摔到地上了。

问:你为什么不报警救人?

答:他当时还说要找我算账,我一生气就回家了。

在这个案例中,侦查人员结合已经掌握的事实和证据,讯问时直奔案件主题,采用突入提问的方法直击要害,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问清了犯罪嫌疑人作案的时间、地点、犯罪动机、作案工具、作案经过等关键问题,讯问语言清晰明了,便于犯罪嫌疑人配合公安机关如实交代犯罪事实。

(二)模糊语义的表达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模糊语义是指语义的概念外延界限不确定,它既由语言的基本属性所决定,有时也是语言表达的策略。梁琦秋指出,语境制约了模糊修辞表现形式的选择,从而决定了模糊修辞的语义,但无论如何,语境都不能消除言语的模糊性。[4]由此可知,语境对语义表达的模糊性产生了重要作用。在侦查讯问语境中,面对犯罪嫌疑人提出的一些问题,侦查人员在不便或不能直接正面回答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模糊性的回答方式,通过模糊语义的表达,既能稳定犯罪嫌疑人的情绪,确保讯问工作正常进行,同时,讯问中多义词、双关语等模糊委婉的语义表达,能使犯罪嫌疑人产生多种理解方式,看到减轻量刑的希望,从而积极配合讯问工作。这种讯问方式往往适用于比较狡猾的惯犯或者量刑可能较重的犯罪嫌疑人,他们在审讯时具备反侦查经验和更强的抵触心理,这就对侦查人员的讯问语言技巧提出更高要求,既要能够准确揣摩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又要巧妙通过合法的方式获取口供,所以讯问时,恰当采用模糊语义的表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讯问方式。

案例4:

问:你为什么要杀害马某?

答:我是一时糊涂啊,她救过来了吗?

问:我们及时把马某送到了医院,医生正在全力抢救。

答:(惊喜)谢谢你们!一定要救回来啊!

问:说说具体情况吧。

答:我要是如实交代了,能不能少判几年?

问:你要如实交代,这样会有利于减轻量刑。

答:好,我说……

在这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范某与女友马某因感情问题发生激烈争执并将其杀死,随后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讯问中,范某迫切想知道女友的死活。对于马某已经没有生命体征的情况,侦查人员没有直接告知,而是采用模糊语义的表达方式“医生正在全力抢救”给范某以希望,以便于缓解其焦虑恐惧的情绪,以免其精神崩溃、万念俱灰,促使其在良心的谴责下产生悔恨心理,从而主动配合讯问工作。与此同时,侦查人员采取政策攻心的讯问方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说服教育“这样会有利于减轻量刑”,促使犯罪嫌疑人对减轻量刑报以希望,从而如实交待案情。

(三)委婉式表达

所谓委婉式表达,就是用委婉含蓄的语言方式曲折地表达某种含义。讯问中,侦查人员用旁敲侧击或相关语的方式,点出案件的关键性问题,击中犯罪嫌疑人的思想要害,同时避免刺激犯罪嫌疑人与侦查人员发生正面冲突,确保侦查人员掌握讯问主动权,可进可退,在与犯罪嫌疑人的斗智中收到意想不到的讯问效果。委婉式表达通常适用于警方掌握的证据不充分、不确定或是需要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底线等情况。一是涉及两性关系等隐私话题时,侦查人员会问“你们发生过那种关系吗”,这样既避免了直接使用涉及隐私的语言,又达到了讯问目的。二是侦查人员适当运用对犯罪嫌疑人表示理解、帮助和安慰的话语,也会促使犯罪嫌疑人良心发现,卸下心理防线,配合讯问工作。

案例5:

问:你不想你的小宝宝吗?

答:(痛哭)特别想,也不知道宝宝现在怎么样了。

问:放心吧,你的母亲在照顾他,我们的民警抽空也会去帮忙。

答:太好了,太感谢你们了。

在这起团伙贩毒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是一名女子,家中有一个未满周岁的婴儿。侦查人员在掌握了她的家庭情况后,讯问时并没有直接审讯犯罪经过,而是采用迂回战术,先和她唠家常,对她的家庭处境表示同情并提供了帮助,为其解除了后顾之忧。讯问中的这些话语看似和查明案情没有直接关联,但是这些问题是犯罪嫌疑人的心结所在,侦查人员准确抓住其心理并对症下药,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获得了犯罪嫌疑人的信任和好感后,接下来的讯问工作就事半功倍。

(四)冲击式表达

冲击式表达是侦查讯问中态度、语气强硬的表达方式,通常是侦查人员运用强烈刺激性的语言,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驳斥、警告和震慑,其目的是以凌厉攻势促使犯罪嫌疑人交代案情。这种表达方式往往适用于案件事实清晰、证据比较确凿,或者犯罪嫌疑人百般抵赖的情况。

案例6:

问:徐某说你骗了他30万元,说说具体情况吧。

答:我没有骗他钱,我俩合伙搞投资,他让我帮他办了××公司的民间借贷。

问:现在钱呢?

答:××公司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30万块钱都赔进去了。

问:你说的不是事实!据我们了解,徐某给了你30万元之后,你根本就没去办民间借贷,而是分三批转到了你妻子和你儿子的账户上,银行的转账记录很清楚,你赖不掉,你这就是典型的诈骗!

答:(沉默)。

在这起金融诈骗案中,犯罪嫌疑人以办理民间借贷为由进行诈骗。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侦查人员态度严厉,语气强烈,直击要害,充分发挥心理震慑效应,令犯罪嫌疑人毫无可乘之机,无力进行反驳,能够有效提高讯问工作效率。

在侦查讯问活动中,犯罪嫌疑人往往不主动交代犯罪事实,甚至歪曲事实、混淆视听、拒不合作,面对这些常用的计俩,侦查讯问人员就要根据已经掌握的案件事实和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提前设计好讯问语用策略,在熟悉侦查讯问语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讯问语境主、客观因素的作用,通过合理运用讯问语言和讯问方式,达到掌握事实、了解真相、破解案情的讯问目的,为确保司法公正提供真实证据。

猜你喜欢

讯问侦查人员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论我国辩护律师对侦查讯问录音录像的阅卷权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问题研究
我国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的构建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困境及完善策略
非法讯问与监控式讯问机制
非法讯问与监控式讯问机制——以公安机关侦查讯问为中心的考察
浅析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