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在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

2021-01-15陈明军李绍华洪婷婷

上海护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黏稠度气道导管

黄 维 ,林 波 ,陈明军 ,李绍华 ,唐 瑭 ,洪婷婷

(1.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安徽 六安 237008; 2.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安徽 六安 237008)

气道湿化对维护人工气道尤为重要, 气道湿化不足可使上呼吸道水分丧失,黏膜分泌物干燥,甚至引起呼吸道阻塞,造成肺不张、肺部感染,而湿化过度则会导致频繁咳嗽、吸痰、缺氧甚至窒息[1]。目前临床上关于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方法的研究较多,如文丘里湿化、微量泵持续滴入、氧气雾化等,但大多数研究选取的样本量较少,且研究质量存在缺陷,无法判断哪种气道湿化方法疗效最佳[2],且上述湿化方法在临床上应用成本相差较大。 研究显示气道内滴注湿化的方式虽被普遍采用, 但该方法容易造成气道壁上细菌移位,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引起呛咳、血氧饱和度下降等[3]。 对此,我科根据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的特点, 自行设计一次性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并在输氧湿化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4 月于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行气管切开患者90 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入住ICU 前未合并呼吸道感染者;②持续脱机带管输氧湿化时间>7 d;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愿意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①气道黏膜损伤出血或痰液带血者; ②研究期间死亡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 观察组男 28 例,女 17 例;年龄26~74 岁,平均年龄(53.62±7.22)岁;颅脑外伤 15 例,脑卒中14 例,胸腹部外伤5 例;Ⅱ型呼吸衰竭2 例,心力衰竭 2 例,其他疾病 7 例;痰量(6.40±2.22) mL/d;脱机前痰液黏稠度情况:Ⅰ度痰11 例,Ⅱ度痰32 例,Ⅲ度痰2 例;脱机带管输氧湿化第1 天,痰培养细菌学检验有 3 例细菌感染。 对照组:男 30 例,女 15 例;年龄24~76 岁,平均年龄(55.40±7.83)岁;颅脑外伤 12 例,脑卒中12 例,胸腹部外伤6 例;Ⅱ型呼吸衰竭3 例,心力衰竭 2 例,其他疾病 10 例;痰量(6.05±2.94) mL/d;脱机前痰液黏稠度情况:Ⅰ度痰9 例,Ⅱ度痰33 例,Ⅲ度痰3 例;脱机带管输氧湿化第1 天,痰培养细菌学检验有4 例细菌感染。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诊断、每日痰量、脱机前痰液黏稠度情况、痰培养细菌学检验结果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单鼻塞输氧管联合微量泵延长管进行气道湿化。 操作步骤:连接单鼻塞输氧管与氧源;调节氧流量至3 L/min,湿化液泵速至6 mL/h;剪除单鼻塞输氧管和微量泵延长管接口, 同时将2 个导管置入气切导管内约6 cm,并使用胶布将两者固定于气切导管开口处。根据患者的呼吸音及痰液黏稠度情况,适当调整湿化液泵速。 两组患者气道湿化液均选择0.45%氯化钠溶液,氧流量为1~5 L/min,湿化液泵速为2~10 mL/h。

1.2.2 观察组采用自制一次性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ZL201721043064.5)进行气道湿化。

1.2.2.1 一次性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制作原理利用伯努利原理, 高速流动的氧气将微量泵延长管内的湿化液经雾化微孔引出, 湿化液受氧气气流冲击形成汽态,经气切导管输氧湿化气道及双肺。

1.2.2.2 一次性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构造该输氧湿化管采用透明聚烯烃热塑弹性体材质制作,包括3 部分:输氧管、湿化管、固定器,全长150 cm。 输氧管与湿化管连接,称为“输氧湿化管”,管内设有内径约为1 mm 雾化微孔,管路末端外径约为2.5 mm。输氧湿化管下1/3 处,有一个螺纹接口,用于连接微量泵延长管。 “P”字型固定器位于输氧湿化管下端,将输氧湿化管沿气切导管壁卡入气切导管开口处,使其不易滑脱。

1.2.2.3 一次性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应用操作方法:连接微量泵延长管与输氧湿化管,设置初始湿化泵泵速为6 mL/h;连接输氧湿化管与氧源,调节氧流量为3 L/min, 同时将输氧湿化管置入气切导管内,利用“P”字型固定器将其固定于气切导管开口处,开始气道湿化。 湿化液泵速以(氧流量×2) mL/h 作为参考值,根据呼吸音及痰液黏稠度,适当调整湿化液泵速。若输氧湿化管污染或超过24 h 应及时更换。

1.2.3 评价指标(1)痰液黏稠度情况。 根据美国呼吸治疗协会临床实践指南,分别在持续湿化输氧第24 小时、72 小时及168 小时对患者气道内痰液黏稠度进行评价[3]。 评价标准:Ⅰ度痰(稀痰)如米汤样或泡沫样,吸痰后接头内壁上无痰液滞留;Ⅱ度痰(中度黏稠)较Ⅰ度痰黏稠,吸痰后少量痰液滞留在玻璃接头内壁,但易被水冲洗干净;Ⅲ度痰(重度黏稠)外观明显黏稠,常呈黄色,在玻璃接头内壁上滞留大量痰液,不易被水冲洗。 (2)记录患者气道湿化后连续7 d 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①每日刺激性呛咳次数:因痰液或湿化液刺激出现连续、剧烈的咳嗽次数[3]。②每日吸痰次数:根据肺部有痰鸣音、干湿啰音或呼吸音低、呼吸频率增快、排痰不畅时需吸痰的次数。③每日导管滑脱次数:因输氧湿化管从气切导管开口处脱落, 暂停输氧湿化的次数。④气道黏膜损伤情况:肉眼可见痰液中带血或血痰累计例数。 ⑤痰痂形成情况。 吸痰后,肉眼可见吸痰管内外壁带有颗粒状或块状干结痰痂的累计例数[2]。⑥统计第1 天、第7 天痰培养细菌学检验结果。

1.2.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 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情况比较观察组第1 天、3 天、7 天 Ⅱ度痰液黏稠度高于对照组(P<0.05),而Ⅲ度痰液黏稠度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气道湿化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气道湿化后引起刺激性呛咳次数、吸痰次数、导管滑脱次数、痰痂形成率、气道黏膜损伤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痰培养细菌学检验结果比较观察组第7 d 痰培养细菌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3。

3 讨论

3.1 应用一次性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有利于降低痰液黏稠度国内外学者对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方式做了各种探索, 而气道湿化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湿化效果[2,4]。 本研究采用自制的一次性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由表1 可知,观察组第 1 天、3 天、7天Ⅱ度痰液黏稠度高于对照组(P<0.05),而Ⅲ度痰液黏稠度低于比对照组(P<0.05)。 分析原因可能为:①该输氧湿化管中高速流动的氧气将湿化液引出, 湿化液受到氧气气流冲击后形成汽态,均匀湿化气道及双肺,进而充分稀释痰液;②设置的湿化液泵速适当,且氧气的绝对湿度为33.33 mg/L, 充分满足了正常吸气时空气经鼻咽和口咽湿化达到的绝对湿度,符合生理需求[3]。研究发现,对照组采用的湿化液虽以微量泵持续泵入,但湿化液仍以水滴形式间断滴入气道, 顺气道低位流进双肺,其湿化效果欠佳。

表1 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情况比较 [n(%)]

表2 两组患者气道湿化并发症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气道湿化并发症比较 (±s)

组别 例数 刺激性呛咳(次/d) 吸痰(次/d) 导管滑脱(次/d) 痰痂[n(%)] 气道黏膜损伤[n(%)]观察组 45 5.36±3.62 10.22±3.80 1.10±0.82 1(2.22) 8(17.78)对照组 45 15.47±5.85 17.85±7.40 6.26±4.58 12(26.67) 34(75.56)t/χ2 值 9.858 6.152 7.439 10.881 30.182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表3 两组患者痰培养细菌学检验结果比较 [n(%)]

3.2 应用一次性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有利于减少气道湿化并发症气管切开术后有效的气道湿化是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1]。 有研究指出,液态湿化液流入支气管、 侧肺内无湿化液及输氧湿化管脱落等是导致气道湿化不充分的主要原因[5]。 由表2 可知,观察组患者出现刺激性呛咳次数、痰痂形成率及气道损伤率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可能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气道湿化时, 湿化液是以液态的形式持续进入气切导管内部一侧,存在湿化不均匀现象,易引起患者刺激性呛咳[1]。 另外,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者吸痰次数、导管滑脱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 分析原因可能为:①对照组使用输氧湿化管采用布胶固定,吸痰时需要反复粘贴, 再加上痰液及湿化液的污染促使布胶粘性下降,易导致导管滑脱,造成输氧湿化管污染[6],而观察组采用自制一次性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其末端设有“P”字型固定器,将输氧湿化管牢固固定,且取放方便,减少了其滑脱及污染的风险。 ②因痰痂形成、输氧湿化管滑脱、刺激性呛咳等,会增加吸痰频次,且重复多次吸痰会增加气道黏膜损伤的风险[7],而本研究应用自制输氧湿化管可减少吸痰次数, 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气道湿化的舒适度。

3.3 应用一次性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能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有研究指出,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病人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25%~78%[4]。因反复吸痰等侵入性操作,会对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加上气道湿化不当使气道内定植菌下移, 进而引起肺部感染,若治疗不及时,不仅增加医疗费用,还增加患者的病死率[8]。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第 7 天痰培养感染率高于观察组(P<0.05)。 分析原因可能为自制输氧湿化管末端外径与吸痰管同时插入气切导管, 吸痰过程中不需要将输氧湿化管去除另置, 减少了污染的风险;另外,应用自制输氧湿化管可减少吸痰次数及操作步骤,进而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

4 小结

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应用一次性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进行气道湿化,可减少气道湿化并发症、降低肺部感染。 本研究的局限性为:①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没有加温装置, 后续应进一步改进; ②初始湿化液的泵度与吸氧流量呈倍数关系,虽然在输氧湿化管末端没有水滴形成,但并不能确定患者体温升高后因气道失水量的增加,对气道湿化效果产生的影响。

猜你喜欢

黏稠度气道导管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精细化护理管理对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并发症的影响
儿童中心气道狭窄84例的病因及诊疗方法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PICC导管体内头端打结1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管理的研究进展
睡前喝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
小学品德学科长课程的路径设计
血液黏稠患者忌食花生红衣
什么是血液黏稠度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