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2021-01-13左敦扬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0期
关键词:融合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

左敦扬

【摘要】为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运用。为此,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思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相融合,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优秀品质,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沉淀而成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依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等主题教育,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每个学生从小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每一个《道德与法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利用好课堂阵地,充分挖掘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板块的内涵和延展,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相融合的意义

1.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素质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对学生品德的养成与培育更为重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已经深深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承我国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优秀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传统的道德精神。这些传统文化在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信仰。五年级上册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材包含了“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这三个活动主题。这些内容让学生知道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是强大的文化基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传统美德永远是我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通过事例和典故,让学生感受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在各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这样涉及传统文化的版块内容比比皆是。

2.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小学生年龄小,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为此需要教师细心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了上下五千年的洗礼,能留存下来的,无疑是精华,这些优秀的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着传承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一年级下册四个单元分别是《我的好习惯》《我和大自然》《我爱我家》《我们在一起》,分别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庭、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教学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结合《弟子规》《三字经》授课。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3.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产物,已经深深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承我国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一方面重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传授,更应该注重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感,以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道德培养的基本需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道德与法治》不够重视,教育观念较为传统

不少《道德与法治》的任课教师的观念存在一些偏差,还是把《道德与法治》作为副科来看待,认为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识字算数,所以,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培养就会出现偏颇现象。《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大多是流于形式,甚至为语數英让路,教师和学生对这门学科都抱有无用的态度。二是随着社会的变化,法制建设的进步。很多教师并没有更新和重视对小学阶段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理解和认同,更不要说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在小学阶段学习《道德与法治》时,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育方式没有得到体现,教师在教学课堂中也没有积极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总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没有真正地参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堂,所以是无法产生学习兴趣的。

2.教学方式创新力度不够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方便教学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过度依赖教材,按照教学的内容及计划按部就班完成日常教学任务,这样虽然能够使教学过程看上去更加有步骤、有秩序,但是由于内容与形式的单一,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与理解,这样并不利于学生多元认知的形成,学生并未感到学习《道德与法治》乐趣以及学习传统文化的新鲜感,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渗透。

3.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兴趣不高

当代的小学生对一些娱乐明星很熟悉,但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并不了解。说起传统文化,学生会认为这种东西太古老,不合时宜,没兴趣。如此一来,自然不可能主动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融合的有效举措

1.深入挖掘教材,全方位融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介绍了传统节日、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辉煌科技成就等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通过春节、清明节等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和传统礼仪,以及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古代科技成就等,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教师要从整体层面把握好,对整个学科内容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但由于教材编排内容数量所限,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虽多,但深度不足,这就促使教师在授课前要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把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的延展。

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的课堂上,教师课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征,通过趣味十足的故事或者民间传说,加入《弟子规》《游子吟》《孝经》这些与“孝道”有关的经典古诗文,让学生充分认识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讲孝道、重亲情的优秀传统,教导学生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在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的同时,促进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2课《说话要算数》,给学生讲《曾子杀猪》、让学生搜集关于诚信的名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些古人的名篇名句都可以运用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教师可以以丰富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切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

二年级上册第4课《团团圆圆过中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习俗、了解中秋团圆的含义,感受中秋节思乡怀亲之情,从而激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首先利用多媒体叙述《嫦娥奔月》的故事,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体会人们中秋节借月思亲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中秋习俗、自己最喜欢哪一样,在讨论中体会节日文化的内涵。接着小游戏:比一比,谁念的关于月亮的古诗多,最后进行月饼分享会。这样的设计小中见大,寓教于乐,关于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刻于学生心中。

3.延伸课外,实践传统文化精神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依赖课堂,还应该延伸到课外,通过任务安排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身体力行,实践传统文化精神。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设一些趣味十足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都是可以延伸到课下的,从而实现了学生认知的强化以及持续强化,取得的效果更理想。

如,五年级上册第8课《美丽文字,源远流长》“丰富多样的文字”“古老而优美的文字”“意蕴隽永的汉字”和“影响深远的汉字”这四个活动主题。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汉字、藏文、蒙文等几十种文字,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知道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我国汉字历史悠久,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我校是书法教育特色学校,上课伊始,就用学生书法作品来引入课堂,隶书、楷书、篆书……学生兴味盎然,课后布置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寻汉字之源,赞汉字之美”主题手抄报、举办班级即席挥毫比赛、猜字谜、搜集各民族文字等趣味活动。通过丰富的延伸拓展活动,学生体会汉字之美、汉字之趣,更加深对汉字的认识和喜爱。

在学完《快乐过新年》这一课后,布置学生利用利是封制作灯笼,建议他们在春节假期时去参加各种民俗活动,开学后来个交流会。交流会上,学生有实物展示——春联、挥春、废旧利是封制作的灯笼……也有参加活动的图片、视频展示——逛花街、包油角、舞狮、贴对联、拜年……学生讨论、交流这些切身经历过的传统活动,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以后有类似的活动,他们更加自主参与到传统文化的探究学习中,这样学生不仅对当地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通过经历这些实践活动,在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此外,我们还要结合学校的一些德育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传统的活动中进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成教育。如,清明节到邓培烈士铜像前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的扫墓活动。又如,在学习了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后,学校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参加在三水区烈士陵园举行的烈士公祭日活动、参观三水区国防教育基地、国庆节观看阅兵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通过观看阅兵,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他们以健全的品格健康成长。

4.正确引导,传承发展优秀传统

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的教师,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自觉地渗透到在备课环节及课堂教学中,主要目的就是要突出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价值引导作用,不断推动和转换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有效表达,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积极融合,进而使学生形成回望过去,珍惜当下的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不断实现价值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如,三年级下册第3课《我很诚实》其中一个主题是“让诚实伴随我成长”,诚实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当代社会大力提倡的核心价值和主流意识。在课堂中,教师应借助这一传统文化元素的优势,引导小学生做一个诚信善良的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正确看待“善意的谎言”。

这个主题其中一个内容就是让学生分辨两种“谎言”是否有区别。其中一个“谎言”是爷爷得了重病,为了不影响他的心情,避免加重病情,芳芳和爸爸决定向爷爷隐瞒病情,并安慰他说,他的病很快会好起来的。根据前文学习到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可能会认为这是说谎,是不对的。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个关于善意谎言的故事——一线抗“疫”故事:善意的谎言 共同的坚守,在2020初,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胸外科医生查鹏奔赴湖北抗疫一线,为了不让刚怀上二胎的妻子担心,他一直瞒着妻子,只说是疫情严峻,医院工作繁忙,他不能回家,也让妻子单位帮忙隐瞒消息。通过这感人的故事,告诉学生善意的谎言不是不诚实,而是一种处世的方式、一种道德上的美好。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诚实守信”“家乡情,中国梦”“做有道德的人”等主题班会、邀请家长一起参与“弘扬优秀家风”小小论坛等活动,改变生硬的知识传导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从而更好地让传统文化中的生活哲理走進学生心田,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我们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为我们“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德育资源。教师应充分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体现,认识其存在价值,并学会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品质,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8/22/c_1123310729.htm.

[2]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介绍[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0828/sfcl_20170828/201708/t20170828_312492.html.

[3]王欣.借道德与法治课堂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86—87.

[4]安生旺.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8(72).

责任编辑  李  源

猜你喜欢

融合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不同计算机语言融合教学方法的探索与体会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研究
如何有效实现民族体育融入现代中学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