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多一些热泪盈眶的时刻

2021-01-13张竹林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0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情感教育

张竹林

【摘要】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关键在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仅是识记几个汉字,记住几条语法,掌握几种修辞,更应该是一种审美能力,一种人文情怀。让优美的语言唤醒学生心中的热爱,让盎然的诗意充盈我们的课堂,让语文课多一些热泪盈眶的时刻。

【关键词】语文素养;诗意课堂;情感教育

相信很多教师都一样,走进语文课堂的第一天就在思考,语文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或者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能给学生什么?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语文课特别是高中语文课越来越不受学生待见。可能很多学生认为,花很多时间去学语文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来得实惠,不如多背几个英语单词来得有效。因为提高语文成绩似乎见效比较慢,还因为语文知识浩如烟海,不如理科知识脉络清晰、体系完整。大多数学生觉得学语文有如老虎吃刺猬——无从下嘴。于是,面对语文成绩,学生急,教师更急。于是乎,一堂堂语文课变成了纯粹的练习课,一篇篇优美的课文被肢解得鸡零狗碎。语文课堂也就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受难场”,我们都焦虑、纠结、郁闷了。

笔者认为,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关键在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仅是识记几个汉字,记住几条语法,掌握几种修辞,更应该是一种审美能力,一种人文情怀。离开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想要提高语文成绩只能是缘木求鱼、镜花水月。语文课应该是轻松的、优美的、多情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交汇,思想碰撞的殿堂。

语文学科说到底是一门语言学科,既然是语言学科那就应该回到语言的本质上去。汉语使用的是表意文字,汉字是音、形、义一体的文字。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更多注重的是文字的形和义,往往忽略了文字的音。这里说的音并不是指单个文字的读音,而是指文学语言中基于平仄押韵对仗等手段营造出来的汉语独有的内涵丰富、意境悠远的音韵之美。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略论语言形式美》一文中,开门见山地提出:“语言的形式之所以能是美的,因为它们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王力认为,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虽然它们是属于艺术的两种类型,但是它们有相同的一点——音乐和语言都是用声音来表现的。这种音韵之美不仅体现在古典诗词中,现代文学作品中也随处可见。

郁达夫《故都的秋》开篇第一句话是: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们总说“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可是为什么不是“来的静,来的清,来的悲凉”?我们两相比较,用心吟咏不难发现这里边其实蕴含着平仄平的音韵节奏,犹如京剧舞台上锵咚锵的行板,节奏鲜明而舒缓。构成语言中一种难以言喻的妥帖和优美。

老舍《我的母亲》中有这样一段话: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写到母亲的逝世,老舍用了“入了土”三个字。表达死的意思汉语中恐怕会有几十种。而要表现母亲的逝世带给作者的痛苦、哀伤、无奈,以及母亲活着的时候未能尽孝的愧疚,母亲死时不在跟前的追悔莫及,恐怕任何词汇都没有“入了土”这一声哀叹来的准确而动人心魄。

既然语文是语言学科,教语文也就是教语言,语文教学的中心就应该回归文本回归语言。说句老实话,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并不是创造者,顶多只是引领者。那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要做的只是指引学生进入文本、学习语言。至于感受什么,领悟几何,那是学生的事,不是我们的事,切不可越俎代庖。语言本身的美才是诗意课堂的源泉。叶澜教授说:“要想让一片空地不长荒草,唯一的办法是给它种满庄稼。让我们齐心协力在孩子们的空地上播撒善良、博爱、宽容的种子,那么,他们一定能结出累累硕果。”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思贝尔斯认为,爱是教育的根本力量。我们通常认为爱会使人盲目,爱会使人忽略了对方的缺点。雅思贝尔斯认为恰恰相反,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只有在爱他的人眼中才會显现出来,因为爱并非盲目的,它恰恰使人眼睛明亮。柏拉图眼中的苏格拉底,才是真正的苏格拉底。爱与爱会在相同的水准上相遇,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的潜能。所以,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里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爱的教育和美的教育的责任。让优美的语言唤醒孩子心中的热爱,让盎然的诗意充盈我们的课堂,让语文课多一些热泪盈眶的时刻。

如,《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粤教版节选了一、六两个部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史铁生是一个深刻的人,《我与地坛》是部伟大的作品。这是一部应该跪着读的作品,给人极大的震撼和启迪,同时这也是一部庞杂而丰富的作品。原谅笔者用了“一部”做量词,其实《我与地坛》不过是一篇15000字的散文。但,作家优美、丰富而准确的语言,面对苦难不屈而坚韧的精神,关于生死深入而超脱的思考,甚至对于整个自然生命全体的悲悯和关照,无不深深地打动着笔者。作为一篇教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的东西太多太丰富,“难以取舍”这是在备课时让笔者欣喜又痛苦的事。

这是一篇散文,散文难教,难就难在教学思路不容易理清。但散文也好教,因为散文教学束缚限制较小,因而也最能展现教师的个性魅力。散文教学最应该把握的无外乎两个东西,一是作家情感,二是作品语言。最终,笔者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一、体会地坛如何引领作家走出人生的困境以及作家对于苦难的深沉思考。二、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重点放在品味语言,教学方法很简单,就是诵读品评。

教学过程中,笔者做的只是领着学生进入文本,深入情境。在品读下面这段文字时,学生的发言很精彩。“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笔者问学生:“蚂蚁想透了什么呢?”一个学生回答:“我不知道,正如我不知道你想什么一样,但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的喜乐忧愁。”笔者又问学生:“蝉蜕这个比喻好不好,为什么比作空屋呢?”另一个学生回答:“因为蝉蜕是没有生命的,所以寂寞如一间空屋。”……学生们精彩的语言表述让笔者很是惊喜。

《我与地坛》一节课下来,笔者和学生们一起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煎熬着、感动着、思考着、快乐着,而我们都很享受这样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力.王力文集(第19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2]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中国科技出版社,1981.

[3]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

责任编辑  胡春华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情感教育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