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课例研究的比较分析

2021-01-12施田润

关键词:课例研究教研活动教师教育

施田润

摘 要:随着现代化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学研究逐渐引起教育研究者的重视。课例研究是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改进教师教研、优化学生学习和提升新手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方面具有卓越效能。本文探寻了课例研究的提出背景与发展状况,以中国和日本为例,对两国课例研究的内涵、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希望为国内课例研究的本土化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课例研究;教师教育;教研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12-0114-05

“课例研究”在日语中为jugyokenkyn(课例研究),其字面含义指研究、考察教学[1]。1979年,斯蒂格勒在日本小学观摩时被数学授课教师精湛的教学水平所吸引,发现日本教师会经常举行集体研究教学的活动,这种活动被教师们称作课例研究[2]。此后斯蒂格勒和费尔南德斯在洛杉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开始着力研究日本教师的这一集体学习活动。斯蒂格勒和希伯特在《教学的差距》首次将课例研究称做Lesson Study,其中被用来进行设计和观摩的课叫做研究课[3]。课例研究在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共同备课,包括教师群体在课前共同完成教案设计、教学目标、学情分析等准备工作;第二部分为评课,即教师群体带着明确的研究目的讨论待研究的课,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估。以凯瑟琳·路易斯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在2000年前后将课例研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引入美国。2007年起,世界课例研究协会每年都会举行一次世界课例研究大会,该协会又出版了关于课例研究的专门期刊——《国际课例与学习研究杂志》,课例研究因此逐渐在世界上传播开来。

课例研究与我国的教学研究活动(Teaching Study)类似,教学研究活动简称为教研活动。国内的教研活动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层面上的教研活动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对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与学生管理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研究;狭义层面上的教研活动一般是针对教学中具体问题的微型探讨[4]。常见的教研活动包括听评课、说课、教材研读、教学比武、公开课等等。课例研究更接近狭义层面的教研活动。在家族相似性视角下,张静和严加平认为公开课、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的形式为课例研究的前变式[5]。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从2003年起推进实施校本教研和行动研究,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为响应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踏上了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背景下的课例研究探索之路。

如今的课例研究被各国整合为多种形式,在教学研究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广,也为世界各地的教育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教学交流平台。自20世纪后期以来,世界范围内逐渐开始使用课例研究这一方式来研究教学和教师教育。国内外学者在理论层面上研究讨论了课例研究的内涵、主要特征、本土模式以及价值作用等;在实践层面上调查研究不同国家对课例研究的实践效果。目前课例研究已在日本发展成熟,笔者就中国和日本课例研究的内涵、特征和作用进行比较与综述,探寻发展我国课例研究的启示。

一、中日课例研究的内涵之比较

(一)日本课例研究的内涵

日本的课例研究通常被界定为教师共同体合作研究教学的活动[6]。课例研究的开展场合多种多样,其中以校内工作坊最为典型,校内工作坊会在固定的时间联合起来进行教学研讨[7]。大多数学校都会成立专门的“校内工作坊促进委员会”来协助校内工作坊中教师的工作,此外還有校外专家和政府人员作为顾问参与其中,共同促进教师在专业上的提升成长[8]。日本的课例研究首先是教师群体组成四至六人的合作小组,通过合作设计研究课例,以讨论的方式来敲定上课所用的教学设计,再由授课教师在课上实践,最后以书面的《研究工作纪要》展示出小组成员所获得的专业成长,部分小组会对原教学设计继续订正完善,再选取另一位教师进行课堂展示,使小组各成员在对不同的教师和班级观摩中学习到更丰富的知识和经验[9]。

日本课例研究的内涵可归结为是一种蕴含着学校教育目标和教师职业理念、对教师进行训练的教学研究活动。课例研究是日本在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的基本途径,考察了教师之间的合作能力,学校教师在经历两轮合作研究课之后不仅增长了自身在教育理念、教材解读等方面的认知,教学水平也得到提升;课例研究也是在学校情境下发展教师和学生能力的工具,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的角色始终将合作改进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贯穿于课例研究的实践之中。

(二)我国课例研究的内涵

我国的课例研究最早可追溯至蔡元培为促进教学研究而举办的教师培训活动。活动中出现了课例研究的雏形[10]。2007年,顾泠沅提出的“行动教育”被运用于教师培训,成为我国课例研究的本土形式[11]。在教学改革中,课例研究被认为是改造传统公开课制度的校本研究的实践路径[12]。香港的课例研究是在借鉴日本和中国内地后所得出的课例研究的变式,称为“课堂学习研究”[13]。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理论结构完整,鼓励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钻研,其被称为是一种能够同时达成学习目标和教学策略的教学分析模式。

我国学者对课例研究的考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属于对课例研究的字面意义上的解读,或是对如“名师与普通教师同课异构下的课堂”这类变化性的教学实例进行研究;另一类是遵照日本提出的“课例研究”基本模式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丰富教师教育理论储备、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我国所开展的课例研究是指以课例为载体,通过教师群体反思课例这一途径来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改善教师课堂行为并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课例研究专注于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学习,在行动中开展教师理论素养教育和实践技能教育,能够规范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

二、中日课例研究的特征之比较

(一)日本课例研究的特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进行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利用一定的学习资源并且在他人的帮助下获得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角度可总结出日本课例研究的特征体现在参与主体多元化、研究目标指向学生和研究过程的协作性与共享性这三方面。

1.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课例研究的参与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既有新手教师和成熟教师在小组内互相配合,又有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组成研究团队,在政府管理人员、学校管理人员的服务支持下进行自上而下的教学研究。以日本津纳小学为例,低年级的课例研究小组教师人员包括两名入职五年内的教师和两名入职二十年以上的教师;管理人员有本校的副校长和校长,副校长负责鼓励、支持和指导所有教师参与低年级的校内工作坊,协助校外顾问与本校校长进行交流,把握津纳小学课例研究的最新进展;组织研究课时,政府在其间予以资金支持,津纳小学会邀请来自同一城市其他学校的教师加入校内工作坊一同进行学术性研究[14]。课例研究在学校内并不是一个待解决的具体项目或行动,而是归属于学校教学工作中常规运作的一部分。

2.研究目标指向学生

日本的课例研究认为将目标指向学生才能抓住教学研究的“主要矛盾”,确定研究目标是进行课例研究的关键一步,一个正确的目标能使整个课例研究活动具有實施的意义。津纳小学校内工作坊的教师将数学课上进行课例研究的目标定为“学生交流制定解题策略”,设置原因在于帮助全班学生一起寻找出最有效的解题方法,对这一类题目融会贯通[15]。选择这种对学生学习成长有帮助的内容作为研究目标而舍弃选择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研究目标的做法,也印证了李维斯发现的日本课例研究所独有的关注学生长远发展目标的特征[16]。

3.研究过程的协作性与共享性

日本课例研究体现的特征之三为所有参与人员全程协作,共享研究成果。各位教师在课例研究中各司其职,与同小组成员追求一致的目标,将自己所参与的课例视为自己分内之事。课例研究中的教师群体将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看作是自己研究的一部分,教师间分享经验的方式为撰写活动后的研究报告,以书面的形式在小组内、校内小组间以及跨校跨区进行分享学习。

(二)我国课例研究的特征

虽然课例研究引入我国后发生了改变,但其同样拥有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论内核。课例研究在国内的研究主要分为三条线,分别是处于上位的教育教学理念、处于中位的学科教学知识、处于下位的教案研制和实施[17]。我国在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新入职教师的专业能力还未完全达到合格水平,因此国内课例研究更加偏向教师专业发展和改进课堂教学,其特征为参与主体的范围较小、研究指向解决操作性教学问题和实践变式种类繁多。

1.参与主体的范围较小

受国内传统教研模式的影响,我国的教育研究体制内已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包含省教研室、区县教研室、学校教研室和学科教研组在内的四级闭环系统,虽然这样的设置便于管理教师,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也影响着课例研究参与主体。我国部分地区将课例研究作为在专家、教师群体和个人的三方合力下的教师研修方式,与此同时还开展听评课、公开课等传统教研活动来共同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本质上讲,教师群体合力进行教研的方式与国际上的课例研究一致,但我国各地不同政策下,课例研究中参与主体的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研究指向解决操作性的教学问题

国内的课例研究重视解决短期的具体教学问题,注重对教学行为进行设计修改。课例研究常用来解决教学中操作性的问题,以集体智慧纠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素养。安桂清归纳出“教学的阐释性探究、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和采用实践性话语进行教学”三条课例研究的主线[18]。我国中小学校内常组织听课、评课等传统教研活动,主要环节包括教师单独备课,多人共同评课两方面。在这种教研活动中“教”和“研”具有分裂性,在实施上缺少关联,教师群体过于关注授课教师教学行为和课堂表现改进,缺少对教育教学本质问题的研究,教研活动的成果收效甚微。与传统教研活动相比,教师在课例研究中能够针对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和学生情况开展专门指导活动,在解决操作性教学问题的同时增强了教学的科学性、人文性、艺术性。

3.实践变式种类繁多

在国内课例研究的实践中还存在着除传统模式外的多种变式,传统模式指一人进行两轮同课的课例研究,变式表现为互助式观课、反思式观课、同课多人同构、同课多人异构等。北京市西城区教师研修项目组在日本课例研究的基础上对将要研究的内容进行改编,在区内教研活动中结合班级特点构建课例研究变式,开发出有助于跟进教师行为、优化教师授课能力的学科研修课程资源包[19]。项目组基于如何培养研究型教师的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学习型教研组的成长路径。国内研究者还试图把课例研究视作一种方法论,用这种方法论来探索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外的其他课例研究运行模式,比如继续开发课例研究在幼儿园和大学教学等其他教育阶段的新变式,对其理论深度挖掘。

四、课例研究的作用

(一)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课例研究在具体实践中的每一环节都涉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目标指向分析与解决待研究的问题,教师在问题选择、提出假设、设计教法、收集学情资料的这些过程中得到专业的训练。国内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机制,助推教师在教育改革的指引下能够实现教学理想、从事实证研究,使教师逐渐从教育者向研究者的方向发展。教研能力是个体或集体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和实力,来自于发展愿景、教学实践、学校策略、专家引领和教育策划等方面,在实施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实践、教育策划管理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可以说课例研究能够促进专家理论与教师实践相结合,助推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的聚力点。

1.培养教师的合作能力

日本各校将课例研究作为校内研修的主要形式,在校教师自愿加入研究活动中并且把课例研究作为他们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课的研究是从教师一起合作设计一节课开始的。每次在课例研究即将结束之时,小学都会举办“课例研究社会开放日”来吸引其他学校的老师前往观摩,这样的措施不仅使各校之间教学信息及时流通,加强校际的合作,还可以有效地避免本校教师“闭门造车”走上教育的弯路。日本教师一年会参加超过十次的课例研究活动,不论活动开展得成功与否,每一次的合作研讨对于每位参与人员来说都是互相取长补短的学习机会。从课例研究中学习课堂教学技巧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教师们在设计课、研究课、讨论课、改进课的各个环节中都有需要沟通和合作的部分,一轮课例研究下来教师的合作能力得到大大提升。

2.促进专家理论与教师实践相结合

我国以往的教学研讨活动一般是对教学中具体问题的微型探讨,缺少校外专家在教育理论上的指导,教研组的老师们只能根据具体的实践经验对授课教师进行指导,相当于“就课论课”,只改进了本节课的个别教学行为而缺少在宏观上对某一类教学问题的抽象总结,解决问题时缺乏理论支撑。课例研究弥补了过去以专家为主导的纯理论研究与在校一线教师教学经验之间的空白,将研究人员的理论研究和教师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使教师成为行动者、研究者,這不仅改进了教学质量而且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课例研究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理论和实践相融的机会,使教师有机会跨越学习理论和教学经验的缺口,帮助教师将内隐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外化的显性知识。

(二)优化学生的学习

无论是哪个国家的课例研究都可以为教师提供学习范本、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行为。课例研究中体现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诊断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的特征,要求教师们通过对课例的观察分析向设计和实施过程提出质疑,即使教师小组探讨的是小学数学一年级的课例,也需要教师选取适当的观察工具用于课堂观察记录,收集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证据后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质疑,关注学生学习的事实。

课例研究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而展开,教师在确立课例研究的主题时不仅会考察教学中的难题,也会思考其与学生学习的关系;在规划教学活动中,前期需要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做好全面的课前预设;在教师群体进行课堂观察的过程中,观察的聚焦点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在开展课后研讨时,话题不仅要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师行为研究,还要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品分析等学习事实,只有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体现出教师教学的情况;在讨论结束形成研究报告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描述,总结学习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提出相应的建议。因此,课例研究中的教师能够采用多种方法来研究学生学习,围绕学习而展开的课例研究不仅为教师改进教学带来积极影响,更通过改进教师的学习观和学生观,体现出其优化学生学习的价值。

结语

本文以中国和日本的课例研究为研究对象,结合中日课例研究具体的实施案例对其内涵、特征、作用进行论述。日本作为实施课例研究的先行者,通过应用课例研究这一方法,极大提高了日本教师专业水平、教育素养和课堂教学质量。国内在引入课例研究后逐渐体现出其在教研方面的优势,研究者应继续深化对综合性课例研究的探索,一方面可加强教师的学科素养,增强教师理解、开发、设计课程资源的能力,深化教师对学科本质的理解,把握学生身心成长与素质发展的重点。另一方面可打开研究人员进行教学研究的新视野,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另辟蹊径,设计出符合我国教育改革要求的教学研究新方案。

参考文献:

〔1〕〔2〕〔7〕〔8〕〔9〕〔14〕〔15〕Clea Fernandez, Makoto Yoshida.课例研究[M].马晓梅,邓小玲,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8,173-174.

〔3〕Stigler J W, Hiebert J. The teaching gap: Best ideas from the world’s teachers for improving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9, 112-116.

〔4〕雷树福.教研活动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张静,严加平.“家族相似性”视角下的中式课例研究及其变式探讨[J].教育参考,2019(05):19-25.

〔6〕Masami Matoba.Improving Teaching and Enhancing Learning: A Japanese Perspective[A]. The 1st Annu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Study[C].Hong Kong: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05.8-20.

〔10〕陈向明.教育改革中“课例研究”的方法论探讨[J].基础教育,2011(02):7.

〔11〕王洁,顾泠沅.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2〕刘良华.校本教研的行动研究[N].中国教师报,2021-10-20(012).

〔13〕李树英,高宝玉.课堂学习研究的国际展望[J].全球教育展望,2007,36(01):5.

〔16〕Lewis C, Perry R, Murata A. How Should Research Contribute to Instructional Improvement? The Case of Lesson Study [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06(03): 3-14.

〔17〕王榮生,高晶.“课例研究”:本土经验及多种形态(下)[J].教育发展研究,2012,32(10):44-49.

〔18〕安桂清.课例研究的意蕴和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07):16-18.

〔19〕齐渝华,刘悦,张汉林,等.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探索教师研修的新途径——以北京市西城区“课例研究”研修项目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0(10):94-99.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esson Study in China and Japan

SHI Tian-run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As the educational community places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quality of student learning, teacher education is also gaining worldwide attention. Lesson stud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to conduct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earch, and it is highly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eachers' research, optimizing students' learning and enhancing novice teachers' teach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of lesson study, and and compares the connota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roles of lesson study in China and Japan, with the hope of help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ized lesson study in China.

Keywords: Lesson Study;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Study

猜你喜欢

课例研究教研活动教师教育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专题研究:为教研活动打开另一扇窗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