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探究
2021-01-12孔庆年
孔庆年
摘 要:在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与法治学科较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生活化就成为了它的主要特征。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缓解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陌生感,引领他们走近教材,增强学习自信心,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价值。文章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提出几点见解。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生活化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与交流社会生活。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将生活教育理念贯彻于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积极整合多种有效教学资源,全面改善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主体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导致学生长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有效的师生沟通与互动,不利于教学生活化的开展。这就需要教师加深对课程改革内在精神的理解和领会,实时更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要注重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教师真正融入学生生活,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学习氛围,促进知识与生活的有机融合。例如,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以下统称“教材”)一年级上册“我认识您了”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教给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让学生在与人交往时不再感到陌生与羞怯。在教学本节课时,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课件和视频,展示与人交往的正确方式,让学生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如“谢谢”“您好”“再见”等。同时,教师还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谁能说一说你想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你们都有好朋友吗?”“你有帮助过别人吗?”等,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情绪高涨。在维护课堂秩序的同时,教师也点评、总结了学生的回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有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二、联系日常生活,强化知识掌握
学习与生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促使学生亲近现实生活,并积极在生活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融入道德与法治知识,能使其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例如,教材一年级下册“我不拖拉”一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如早晨起床是否拖拉,完成作业是否拖拉等。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安排一天的活动内容的,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重点分析了学生中较为普遍的一些拖拉情况,并教给他们一些克服拖拉的具体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让他们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
三、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法治意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化场景中渗透法治观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理解,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精神,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让他们在学习法治知識的同时,掌握基本的社会生活规范,形成遵守规则的意识。例如,在教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交通规则的案例,如“过马路要走人行道”“红灯停,绿灯行”等,以此来导入规则意识,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果行人和车辆都不遵守交通规则,在路上随意逆行,马路上将会变成什么样?教师让学生观看短视频,会使学生对规则的重要性有更加直观的体会。之后,教师展示学生课间打闹、上课吃东西、随手乱扔垃圾等行为图片,让学生探讨如何对待这些行为,再引导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遵守纪律。情境教学法的使用,让学生将班级生活与校园生活相联系,对规则的重要性有了更加直观的体会,形成遵守规则、依规办事的观念,并在生活中提高规则意识。
四、开展生活实践,获得真实体验
现行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排上更加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需要教师立足课堂,学会回归和体验生活,并将道德行为践行于生活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与行为品德通常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基于此,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促使他们将课堂知识内化于心,促进道德行为的深化,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例如,在教学教材二年级上册“家乡新变化”时,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乡村,引领他们融入现实生活,了解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感受家乡的新气象,树立为家乡的繁荣发展做贡献的远大理想。同时,教师还带领学生参观了蔬菜大棚、收割机等,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现代乡村的发展情况。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分析并探讨自己搜集的相关信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未来的乡村会变成什么样?以此来调动学生探讨的积极性,说说自己心中的乡村模样,也可以画出来,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促使学生将理想内化于心。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加真实的情感体验。
总之,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以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丰富教学内容,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能让课堂教学更接地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效率,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崔显花.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J]. 华夏教师,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