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家国情怀观的思想基础、理论逻辑与实践价值
2021-01-11斯琴格日乐
斯琴格日乐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家国情怀塑造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并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习近平家国情怀观不仅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一体观,发扬了革命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观,而且与马克思主义的家国观一脉相承,构建起了修身之德、齊家之风、国家之治、世界之平的家国情怀逻辑架构,是集核心内涵、实践途径与价值理想为一体的家国情怀塑造体系。习近平的家国情怀观在促进个体社会发展、建设良好社会秩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家国情怀;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071(2021)06-0005-08
“家国情怀是生命主体对家国命运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和崇奉,表现的是社会成员对民族大家庭的一种坚守和保护,彰显了一种使国家纵然置身危亡绝域、民族纵然深处苦难险境而终能不败的精神凝聚力,它展现了人们对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危机感、荣耀感和使命感的高度融汇和系统集成,可谓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密码。”[1]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砥砺前行、团结奋进的力量源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塑造家国情怀工作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述和新要求,这些论述对于“新时代做什么样的人、建立什么样的家庭、治理什么样的国家以及如何实现世界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 习近平家国情怀观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家国情怀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深处,充分借鉴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家国观,承袭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家国情怀观,并结合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将个人成长环境、工作履历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在一起,有着深刻文化渊源和情感因素的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和治国理政思想。
(一) 马克思主义家国观是习近平家国情怀观的理论渊源
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深藏在个体或群体中对于国家兴衰表现出来的认同感、荣耀感、危机感和使命感,往往与家庭中成员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之初就对家庭、国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马克思认为,“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2]。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就是家庭。这种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的时候,这种家庭便成为从属关系了。”[3]532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家庭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综合,自然关系体现为生命的生产即种的繁衍,社会关系体现为社会的生产即父母与子女在生产中建立起来的家庭关系。“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生命的生产,或者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3]532这样,家庭成了社会的缩影,家庭与社会相互依赖,家庭的本质只有置身于社会形态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诚然,家庭这一社会性组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4]7。这就意味着家庭发展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大分工,以及私有财产的出现,急需一种力量去维护私有者的财产,于是阶级性质的国家便应运而生。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法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同社会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4]189。这样看来,国家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上并超越于家庭的一种力量,是拥有共同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历史的共同体形式,是由无数个家庭在历史变迁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共同体,这一共同体与生活在这一区域的无数家庭在语言、文化、历史和血统上是相同的,因而体现出家庭与国家的同构结构。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家国问题的分析在习近平家国情怀塑造论述上依然有所体现。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一体观是习近平家国情怀观的文化渊源
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习近平家国情怀观显然也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一体观基础上形成的。在中国人的伦理谱系中,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特征。孟子强调“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这实际上是天下、国、家与个人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明确表达。为了实现“家国一体”,中国古人常常赋予个人抱负、家庭寄托、国家希望和民族理想丰富的内涵,在涉及个体人生追求上常常教之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要求;在思想建构层面,从修身立德到爱亲敬长,从忠于人民到报效国家,进而实现天下太平的自然情感,“家”在整个个体的伦理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家庭好国家才好,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和万事兴”的殷切期望更是古人对和谐家庭的向往和追求。家庭和睦,万物生气,国家才能兴旺,民族才能兴盛,社会也才能太平无事。这种建立在个体伦理基础之上的家国一体观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秩序相对和谐的文化基础,同时也成了维系国家存续的思想根源。进入近代以来,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秩序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后,面对国破家亡的严峻现实,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牺牲生命在所不惜,前赴后继地寻找救国救民真理实际上也是家国一体思想的延续,面对中国土地上“华人与狗不能入内”失去尊严与自由的耻辱标识,“没有国哪有家”的家国一体思想成了无数先烈的豪情誓言和精神动力,这种家国情怀并未因外敌入侵而消散,反而成了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精神动力。在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鼓舞中国人民确立起新时代的家国情怀观,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一体观的思想继承,这一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三) 中国革命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观是习近平家国情怀观的基因禀赋
近代中国的悲惨命运,屈辱的历史,曾经激起无数仁人志士对国家出路的艰难探索,为了国和家,他们不惜杀身成仁,艰苦尝试,从运动到革新,从变法到革命。在救亡道路上曾经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英勇事迹,铸成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家国记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为了挽救危难中的祖国,中国共产党应时运而生,从诞生的那一刻就自觉承担起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使命,老一辈革命家们怀揣“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从北伐战争到土地革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奋发图强,保家卫国,舍生忘死,鞠躬尽瘁,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正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爱国主义感召和崇高的舍小家顾大家情怀的激励下,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后又经过7年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以及4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时至今日,一个百年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其成功的精神密码就是潜藏在革命过程中的家国情怀,这是中国人民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团结御侮的最大公约数。习近平成长于革命家庭,潜移默化受着革命家庭文化的影响,传承和烙印着革命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的情愫,这些都成为其家国情怀观形成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基因禀赋。
(四) 习近平的实践阅历造就了其深厚的家国情怀观
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后代的成长,主要应取决于工人阶级家庭对子女所进行的教育”[6]。革命家庭出身的习近平,自然会深受革命精神的熏陶和洗礼。在父母的谆谆教导和精神感染下,习近平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习近平曾说:“我很自豪,自己能够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里,家庭有很严格的革命传统教育,总是讲孩子们不要放在温室里,要经受大风大浪。”[7]习近平15岁时离开北京到陕西梁家河插队,开始了人生的艰苦历程,经历过梁家河的“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7年后实现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成就了他对人民、对国家浓浓的赤子之情。习近平不止一次讲到:“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他们生活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美好一点,我感到高兴。”[8]大学毕业后习近平怀揣国富民强的梦想,放弃了北京安逸的工作环境选择到河北正定工作,在正定工作期间,他招商纳才,扶贫扶智,尽心尽责,想方设法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转战福建宁德后,习近平勤走基层,治山治水,惩治腐败,想尽办法发展当地生产,着力解决当地百姓的贫困问题。后来由于工作变动,他从福建到浙江,由浙江到上海再到中央,变动的是工作地点,不变的是心系百姓的脱贫致富;变动的是职位,不变的是家国情怀;变动的是时空,不变的是初心。特别是主政中央事务以来,习近平怀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梦想,胸怀大局,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富民强国的大战略,为的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的就是使中华民族早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的就是推动人类和谐共生,这些都是植根中国国情的伟大实践,是胸怀家国梦想的伟大实践,是践行诺言、不忘初心的伟大实践,是习近平家国情怀观的伟大实践。
二、 习近平家国情怀观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从强调修身立德的基础地位出发,在多次工作会议和多个场合围绕“修身立德、家教家风、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等揭示出家国情怀是事关治国理政的现实性问题,深刻阐述了家国情怀的基本内容,构建起了“修身之德、家风之齐、国家之治与世界之平”四位一体的家国情怀建设体系。
(一) 修身之德为习近平家国情怀之“基”
古往今来,“修身立德”一直被看作个体成人成事的逻辑起点,也是人之为人的基本价值评判标准。孔子提倡“修己”“慎独”,孟子讲“善养吾浩然之气”,墨子讲“察色修身”“以身戴行”,宋明理学家们讲“自省”“慎独”等,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超越传统道德论中的神学色彩和阶级性局限,习近平多次强调公民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应将立志、勤奋、慎独视为一个人的修身之德,这是一个有情怀的人最为基础性的素质。(1)要树立远大志向。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贤则贤矣。”“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群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也就是说,志存高远的人,再遥远的地方也能达到,再坚固的东西也能突破。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9]6。至于青年如何立志的问题,习近平多次讲到,立志不要想着去做大官,要做大事,“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对中华民族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中闪光!”[9]6(2)要勤奮努力。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国人民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延续和传承伟大的中华文明靠的就是勤奋。古语云“勤能补拙”。习近平的勤奋之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勤奋学习。“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10]二是勤奋工作。习近平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11]。(3)要慎独清廉。慎独是独处时源自内心的道德考量。“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五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以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12]习近平指出,“严于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13]381。清廉也是一种美德,是个体品行修养的最基本道德要求。习近平将腐败视为万恶之源,要求党员干部修身立德,也是家国情怀的本心追求。
(二) 家庭之齐为习近平家国情怀之“本”
中国传统社會是一个以家庭为本的伦理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上绝大多数人以家庭为本源,心灵以家庭为根本归宿。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个体身处何处、境遇如何,家庭始终是人们魂牵梦绕、心灵牵挂的地方,家庭在人们心中的根本性地位并未因环境、条件或时空的变换而发生改变。有了家庭便有了归宿之地,有了家庭便有了灵魂栖息之所。习近平指出,“家庭的生活依托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不可替代”,“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14]。家庭秩序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习近平不仅重视家庭的地位,而且也非常重视家庭的建设,强调发挥家庭建设的社会功能。在如何建设家庭方面,习近平非常重视家风建设:“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14]他号召各级党员干部既要修身立德,也要学习诸葛亮诫子格言,学习严氏家训等传统家风,还要弘扬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在习近平看来,人的“蜕化变质往往就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生活情趣不健康开始的,往往都是从吃喝玩乐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起步的”。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在如何塑造家风上习近平更重视家教的作用。习近平指出,“希望大家注重家教”[15]354。家庭教育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启蒙教育,不仅仅在于教育孩子学习知识,更在于引导孩子如何做人。“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进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15]355家庭教育不仅是孩子品行教育的第一所学校,而且也是孩子价值观形塑的重要场所,要“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15]355,引导孩子确立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以此成为富有家国情怀的有用之才。可以看出,习近平关于家庭、家风和家教关系的整个认知是以家庭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其深层次的意蕴在于每个人都要有家庭意识、家风观念和家教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才能富有家国情怀和作为。
(三) 国家之治为习近平家国情怀之“归”
就“国”与爱国情怀的关系而言,其核心在于对人民利益的维护和国家政权的拥护。习近平的家国情怀观从其历史观来看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观,从其社会观来看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政权的忠诚与恪守。从这个意义上讲,习近平的治国观是从国家主体的人民属性出发,以强烈的人民情怀,把执政为民的赤子情感融合于治国理政的事业中。习近平指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14]。在参观复兴之路时习近平讲到:“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6]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党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以及“不忘初心”主题教育活动,积极主动解决影响群众利益的顽疾,切实增强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苦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17]为了治好国,理好政,习近平多次引用汉代刘向《说苑·政理》中的“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之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并将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党员干部工作的标准,要求党员干部要涵养爱民情怀,造福于人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观。在治国理政的道路选择上,面对复杂的世情、国情和党情,习近平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问题就是党的生命”[13]21。“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13]22习近平多次谈到“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正是由于始终坚守这个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才能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才能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才能在困境逆境中依然奋起”[18]。可以看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观以及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政权的敬忠恪守并为之不断奋斗的品行和操守,深刻反映了习近平在国家治理中的家国情怀作为,这是习近平作为党的卓越领导人家国情怀的情感依归,同时也是其治国理政的价值依归。
(四) 天下之平为习近平家国情怀之“境”
家国情怀作为一种爱国爱家的心境和情怀在本质上“不仅仅局限于地域意义或政治意义上的对国家的热爱,而是情感主体对家园、故土、祖国甚至整个地球的依恋情感,对于家庭养育、国家培育、地球承载滋养的一种感恩之情,是一种自发的共同体意识”[19]。中华民族素有“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的“和”文化思想,古代士大夫也常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个体成长的道德理想加以奉行,其中“天下平”是个体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最高状态。在整个中国人的伦理谱系中,家庭是血缘共同体,村落是生活共同体,国家是民族共同体,除此之外,还有以人类为中心的天下共同体。为此,为了实现天下太平,在整个中国传统社会里,家国情怀中的至高境界就在于实现天下太平、和衷共济,这就是“和”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永恒执念的原因所在。时过境迁,中华文化中的“天下平”思想被中国共产党所汲取,并赋予鲜明的时代内涵进而发展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历史叙事,更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创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这既意味着对全球化趋势和问题的深刻把握,也意味着国家治理方略在价值和情感层面的衍生。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和全球性问题的存在与解决,“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2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世界的稳定和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习近平在多个国际场合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让发展繁荣、公平正义的理念践行人间”[22]。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下,中国在对外政策上坚持亲诚惠邻、睦邻友好、平等相待、共同发展的思路策略,积极促进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努力构建一个超越疆界超越文化的人类大家庭,这其中贡献出的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解决的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难题。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民愿意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美好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中国愿意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23],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习近平以“天下平”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仅是传统家国情怀思想的传承,更是反映时代且极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家国情怀的时代体现,是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伦理思想到“个人—家庭—国家—世界”家国情怀的智慧性创造,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蕴,创造性地提升了中国传统家国情怀思想的新境界。
三、 习近平家国情怀观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家国情怀观是一个集核心内涵、实践途径与价值理想为一体的家国情怀塑造体系,在促进个体发展、维持社会秩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 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 “助推器”
习近平家国情怀观深刻揭示了家国情怀塑造的重大意义,强调了个人修身对于持家与治国的重要作用,秉承了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24]思想,彰显了家国情怀在个体道德建设中的助推作用。中国是一个家国伦理意识浓厚的国家,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家国情怀浓重的民族,自古至今,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被社会广泛认可和接纳的基本的道德要求。试想,一个在家不愿尽孝的人,又何谈为国尽忠尽力;一个不顾及家庭的人怎么会去顾及国家,一个没有家国情怀的人怎么去爱家人、爱家乡、爱国家和爱天下。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在于“孝”,“‘孝’是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终极关怀在于慎终追远,最高价值追求是对国家、民族的贡献。”[25]换言之,“孝”这一传统美德蕴含着深层的责任意识、道德情怀和家国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家国情怀成了个体成长的基本道德需要,也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正是基于家国情怀对个体发展上的重要助推作用,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26]。事实上,每一个胸怀家国情怀的人,只要全面发展自己,为家尽孝,为国尽忠,我们的国家就会繁荣发展,我们的家庭就会幸福美满。正如习近平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的,“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26]。习近平不仅这样说而且也这样做:从梁家河的知青岁月到河北正定的基层服务,从福建宁德的脱贫克难到浙江等地的之江新语,从履职上海的不负重托到转战中央的复兴岁月,可以说胸怀家国、不忘初心始终是习近平家国情怀的道德箴言,也是其砥砺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这一愿望为置身于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每一个中华儿女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动力。“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13]173习近平同样要求,“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9]6。这不仅是习近平家国情怀观的现实昭示,更是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 是建设良好社会秩序的“粘合剂”
习近平家国情怀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情感、责任和理想融汇而成的高尚思想信念,潜蕴着“亲民、爱国”的深厚价值理念和独特的人格素养,这是一种发自内心并植根心底的价值选择。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养成和塑造。把爱个人与爱社会、爱祖国与爱亲人爱人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价值道义的境界提升。习近平家国情怀观所彰显的人格魅力,折射出的是对人民大爱的品行,体现的是对国家忠诚的境界。以习近平家国情怀观为支撑,就是要将“家国一体”的情愫理念融入爱家、爱国、爱人民的价值创造活动中,让“家国相依”的精神衍生到家庭、社会、国家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秩序构建中,让各族人民心灵相通、情感相融,彼此求同存异、同舟共济、携手向前,攻坚克难,共同谱写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画卷。这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延续,也是中华民族砥砺前行、携手奋斗的精神纽带,同时也是在人与人、家庭与家庭、民族与民族间架构起情感融通的桥梁和情感依恋的脐带。习近平指出:“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9]6习近平家国情怀观是爱国主义情感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这种对故土家园的情感共识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团结御侮、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砥砺前行的精神支柱。在这种最朴素、最真挚的自然情感的召唤下,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尤其要把以家庭为基点、以人民为中心、以国家为核心的家国情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中,通过持续深入的家风建设,以家风淳民风、以民风化社风、以社风沐党风,相互催化,熏陶感染,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就会形成,一個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就会建立。
(三)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 “动力源”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是自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也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但是,“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13]52。同样,伟大梦想的实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近代以来,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民族满怀家国情怀,团结御侮,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同时付出了巨大牺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书写出一幅幅可歌可泣的保家卫国诗篇。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摆脱贫困,振兴国家,全体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勠力同心,艰苦探索,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改造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新中国。如今,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民族复兴路上,同样需要全体中华儿女满怀家国情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起强大的团结力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只有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13]40。这些烙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探索过程中的家国情怀力量是中华民族战无不胜的坚强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继续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立足于民族复兴大业的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和推崇家国情怀,辩证分析了“家”与“国”的关系,多次强调爱家与爱国的一体性,并就厚植和弘扬家国情怀的具体要求作了明确的解释和说明,构建起极具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质的习近平家国情怀观,这一家国情怀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也是中华民族再出发的精神力量。历史和现实证明,只要每一位中华儿女满怀家国情怀就会形成无比强大的力量,就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同样,历史和现实也反复证明,一个有家国情怀的民族一定是战无不胜的民族,它会激发起这个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团结一致,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舍小家顾大家,为实现理想而砥砺前行。正如习近平所言,“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要用13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我们的民族发展好”[13]57,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梦想成真。
(四) 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支撑点”
习近平家国情怀观不是封闭的排外的民族主义家国情怀观,而是超越地域界限、社会制度差异和民族文化藩篱的区隔,站在“全人类命运与共”的高度,以博大的胸怀和宽广的视野,对家庭与天下、人类与世界、中国与全球、和平与发展等问题科学审视下的家国情怀观,它不仅承载着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协和万邦”的家国伦理情节,而且也展现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是新时代中国从实现国家治理到转向全球治理的价值支点,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支撑。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与此同时,人类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15]538。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家园”[15]538,中国的和平与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唯一的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基于中国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形势,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合作,增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这些都是顺应时代发展和人类走向所做出的重大政治判断,是超越传统家国情怀构建起的命运休戚相关的人类大家庭,不仅是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同时也是化解中国自身发展瓶颈性问题的一种全新的思路,其目的就是实现共享共赢的天下太平,这与中国传统伦理精神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观是不谋而合的。如果说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家国情怀观是一种基于国家地域中心人伦秩序的家国情怀观,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下的家国情怀观则是基于全球地域中心的人类秩序家国情怀观,这种以全球地域为中心的人類秩序家国情怀观是将家国情怀与人类责任相结合,将维护自身利益与维护人类合理关切相契合,彰显出家国情怀的民族特性与世界特征,不仅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中国文化元素,而且也提供了伦理价值支撑。在以习近平家国情怀观为支撑点的实践中,在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原则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选择就在于,“中国人民愿意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美好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中国愿意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22],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27]。这种凝聚民族智慧的家国担当不仅赋予了习近平家国情怀新的时代意义,更展现了人类命运与共的世界主义色彩。
参考文献:
[1]刘松.主体自由、民族和睦、文明提升:家国情怀的历史衡量三维标准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9(5):8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新华网.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梁家河篇[EB/OL]. [2021-06-1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3/19/c_129512760.htm.
[8]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N].光明日报,2015-10-17(02).
[9]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0]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EB/OL]. [2021-06-15].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428/c40531-21322032.html.
[11]习近平. 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01).
[12]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4]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02).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6]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01).
[1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1).
[18]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9]张军.共同体意识下的家国情怀论[J].伦理学研究,2019(3):113-119.
[20]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3-25(01).
[21]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02).
[22]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光明日报,2015-09-29(02).
[23]习近平.共创中韩合作未来,同享亚洲振兴繁荣[N].光明日报,2014-07-05(02).
[24]邱浚.大学衍义补[M].卷一百五十九.林冠群,周济夫校点,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25]王永智.家国一体的价值观维系[N].光明日报,2016-10-19(14).
[26]本报评论员.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N].人民日报,2019-02-05(01).
[27]习近平.推动世界经济迈向包容普惠的新时代[N].光明日报,2017-01-19(02).
(责任编辑:木杉)
(校对:山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