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21-01-11赵梦迪宋建丽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罗莎卢森堡当代价值

赵梦迪 宋建丽

[摘要]面对帝国主义时期资本的全球扩张和第二国际的新变化,罗莎·卢森堡从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出发,研究资本主义如何依赖于非资本主义环境来实现其内部无法消化掉的剩余价值,从资本主义对非资本主义的剥削、依赖和同化中,揭露出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性,并指出具有和谐性的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具有总体性、实践性和批判性的特点,其理论有十分深刻的思想资源,有助于我们考察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新的全球治理理念的深刻价值以及社会主义力量反抗和崛起的必然趋势,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理论的局限性、批判性及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非资本主义;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F0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071(2021)06-0041-06

罗莎·卢森堡是第二国际时期举足轻重的理论家和革命者,她是德国共产党和波兰社会民主党的创始人之一。她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工人阶级革命,最后在无产阶级革命中被德国右派社会党人残忍杀害。《资本积累论》是卢森堡的重要著作之一,在该著作中,卢森堡研究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的全球扩张过程,以及资本主义危机产生的必然性,她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政治经济学以及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试图通过揭示资本自我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增强工人运动的信心。

一、 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及研究现状

卢森堡的研究始终站在现实和历史的基础之上,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这也是后来人们对卢森堡思想的研究和评价中重要的参考因素。因此,了解卢森堡所处的时代环境将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她的资本积累理论。

卢森堡是第二国际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此时,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将爪牙伸向落后的非资本主义国家,并将非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据为己有,剥削和压榨到处蔓延。资本积累不再局限于民族国家内部,而是演变成全球范围内的普遍现象,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一个总体性的全球视角来看待帝国主义。与此同时,在资本主义内部,资产阶级汲取以往工人运动和经济危机的教训,积极进行自我调整。比如,面对频发的罢工运动,他们提高工人阶级的待遇,并贿赂运动中一些容易动摇的领导者,把他们拉到自己的阵营中,挫伤了工人团体的团结性,阻碍了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苏醒。面对规律性的经济危机,他们建立现代信用制度,完善交通和通讯工具,加之提高工人阶级待遇,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人阶级的购买力,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的爆发[1]6。与资本主义新的调整措施一同产生的,还有第二国际时期无产阶级内部的新变化。在第二国际内部,修正主义开始抬头,革命的決心大大动摇。他们曲解马克思的思想,并宣称马克思的诸多理论已经过时,必须进行修改。他们革命的决心不坚定,甚至开始赞同以社会改良来达到社会主义。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卢森堡以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为起点,分析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通过向非资本主义环境转嫁矛盾,缓解危机,从而使资本积累得以继续的新动态、新走向。在此基础上,卢森堡明确指出,转嫁矛盾的方式和资本主义内部的调整措施不可能根除危机,它在用非资本主义环境解决自身矛盾,同时也是在自取灭亡,资本自我否定的辩证法逻辑证明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只有社会主义才是真正和谐的社会形态。

卢森堡的写作意图和历史背景决定了她的资本积累理论是对帝国主义这个特定阶段的具体分析,她的理论始终是为了革命。然而部分学者只是外在地批判其对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图式的否定,没有深入到其理论的内部。进一步考察就可以发现,卢森堡引入非资本主义环境的视角来分析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看起来与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内部建构的扩大再生产图式针锋相对,但其实两者并不相互对立。马克思要创立一个科学的理论来分析资本主义内部的生产方式,理清各部类之间以及每个部类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卢森堡是在分析帝国主义这个具体阶段下,资本的积累和危机产生的必然性问题,两者可以相互补充,并不冲突。但这并不意味着卢森堡的理论是完美的科学的真理,应当正视其资本积累理论的问题和缺陷,同时看到她的理论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正因为卢森堡的理论既有对帝国主义的深刻分析又有一定程度上的缺陷,所以对她的资本积累理论一直存在两种相反的评价。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以批判为主,一方面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人们批判卢森堡对马克思的背离,他们把扩大再生产图式中的问题仅仅归结为公式的计算问题,并没有深入分析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内在价值和历史辩证法的路径。另一方面是在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战中,以列宁、布哈林为代表的苏俄马克思主义全盘否定卢森堡的理论。而站在论战另一边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并没有完全否定卢森堡的思想,相反,他们从卢森堡对资本主义的具体分析出发,虽然批评了卢森堡思想中的问题,但也看到了卢森堡理论中的积极因素,并将其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思想资源。比如,卢卡奇肯定了卢森堡在资本积累理论中总体性的视角,并受其启发,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具体的总体”。

在批评和论战中,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研究展现出两个重要维度:其一是从资本积累理论看卢森堡与马克思思想之间的关系。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中国学界目前主要保持的态度是,卢森堡的思想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不能一概而论地评价两者的关系。比如蔡中兴教授在文章中指出,卢森堡对帝国主义的分析缺乏科学性,这是她的缺陷,但它有着现实和历史的基础。虽然否定了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但她对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分析是可以和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相容的[2]295。何萍教授认为,两者的思想并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补充。卢森堡通过分析全球范围内的资本积累来说明帝国主义阶段的具体特征,是对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的进一步补充,马克思是在资本主义内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规律,而卢森堡则是对更加具体的帝国主义阶段进行分析[3]116。其二是研究苏俄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对卢森堡理论的批判。其中比较重点的人物是列宁,从与卢森堡完全不同的东方落后国家的视角,列宁否定了卢森堡的帝国主义分析,两人思想的关系研究也成为卢森堡思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以上两个重要的研究维度,从卢森堡对全球资本主义建构和资本危机的分析中寻找思想资源,解答全球化背景下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成为卢森堡思想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新领域。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运动的兴起使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重新得到重视,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从总体性的角度,分析资本积累过程中非资本主义的必要性以及资本自我否定的辩证发展道路,恰恰印证了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和斗争冲突的国际现状。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卢森堡的理论重新展现出它的价值。

因此,在前人对卢森堡的研究基础之上,秉承卢森堡以现实和革命需要为出发点的写作精神,着眼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某些突出问题,对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进一步做当代价值分析,将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根本问题。

二、 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探究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当代价值之前,必须先了解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只有对其理论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运用其理论来分析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动态,才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这些复杂的局势和变化背后所隐藏的资本的自我矛盾性及其崩溃的必然性。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通过分析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可以发现,有一部分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内部无法实现。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由两大部类组成,分别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每个部类又分别由C、V、M三部分组成,扩大再生产图式展现了这六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六个部分相互交换,相互补充,由此形成一个流动的環。但与简单再生产过程所展现的闭合流畅的环不同,扩大再生产需要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之上不断扩张,这个环需要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来不断扩大,这些剩余价值仅仅在环的内部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必须要借助外力。也就是说,无法在资本主义内部找到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消化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所产生的全部剩余价值。除去需要维持正常生活和生产的资本家和工人的消费需求外,还有被资本家节约下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由于无产阶级需求或支付能力有限而无法实现。

第二,多余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帝国主义阶段应该在哪里寻找?卢森堡认为,它既不来自于资本家、工人、人口的自然增长和社会中的其他阶层,也不是马克思所认为的“货币来源”的问题。首先多余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可能来自资本家,因为资本家的目标是积累资本,他必须把剩余价值节约下来。其次它也不可能来自工人,资本家不可能付给他们与付出的劳动等额的工资,因此工人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再次,它也不可能来自人口的自然增长,因为增长的人口要么属于资本家要么属于工人,这两者都在前两种情况下被否定了。最后,它也不来自于医生、教师、军队等其他阶层,因为这些阶层消费的价值已经被纳入到了维持生存和生产所必需的剩余价值和工资之中,不是多出来的部分。马克思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时,提出了货币贮藏,通过货币贮藏来实现多余的剩余价值,于是问题就转向了货币的来源。但卢森堡认为问题并不在于货币,而在于这种需求如何产生。

卢森堡在书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并不在乎生产物的享用,而在乎剩余价值的积累。剩余生产物在国内既然没有需要,资本就闲置着而没有积累的可能。然而,在那些资本主义生产尚不发达的外国,非资本主义阶层,或则自愿的,或则被强迫的,产生了新的需要。”[4]341-342从对历史和现实的考察来看,这部分剩余价值确实是通过非资本主义环境来实现的,这是一种必然,但也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埋下了种子。历史上多次供大于求的经济危机证明了资本主义总是生产出超过自己消化能力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中,资本主义不断地开辟国外市场,抢夺殖民地,去其他领域寻求各种资源,而在非资本主义环境中恰好可以找到需求市场,也能找到持续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劳动群众和生产资料。

第三,资本主义将内部的矛盾转移到了非资本主义国家,以缓和危机,但矛盾并没有真正解决,反而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国际局势,资本的矛盾性必然导致资本主义被具有和谐性的社会主义所取代。资本主义一方面依赖于非资本主义缓和其危机,另一方面又剥削和消灭非资本主义,比如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国际借款、保护关税和军国主义等政策入侵和改变非资本主义环境,一步步瓦解旧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使非资本主义逐渐向资本主义过渡。而随之发生的,是非资本主义有意或无意的抵触和反抗,由此导致经济、政治和生态等多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使国际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复杂的国际局势背后体现的正是资本全球扩张的自我矛盾性。正如卢森堡在扩大再生产图式的分析中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在探究扩大再生产图式时默认的“资本主义生产方法占着普遍而唯一的统治地位”[4]273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真的等到实现那一天,资本积累也就结束了,因为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唯一地位是自相矛盾的。资本积累必须要依赖非资本主义环境,而当资本主义生产方法处于唯一的普遍的地位时,它就无法再容纳其他非资本主义环境的生产方法。资本主义一方面依赖它,另一方面又无法容纳它,这就导致了资本全球扩张过程中的矛盾性。“在自己的生命史中,资本主义本身是一个矛盾,它的积累运动带来了冲突的解决,但同时,也加重了冲突。”[4]376这种向外转移矛盾的方式只能是资本主义无力的挣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和危机,只有社会主义才是唯一的出路。其实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指出,资产阶级首先创造了它自身的掘墓人,换句话说,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和矛盾不是成长中的疼痛,而是致命的疾病,其结果必然是资本主义自我毁灭,社会主义必然崛起。

从以上三点可以发现一个核心的问题:本轮生产出来的全部剩余价值,一部分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另一部分在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中,虽然看似可以投入新一轮生产,但按照卢森堡的观点,在资本主义内部实质上是找不到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动力的。正是这一问题使卢森堡在分析了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之后,走向了更加具体的对帝国主义现实的分析之中。马克思试图通过抽象的方法说明扩大再生产所需的条件和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卢森堡则更加贴近历史和现实的去研究推动扩大再生产背后的动力是什么,两人在这个问题上走上不同的研究道路。但这绝不代表两人的思想是相互对立的,事实上,卢森堡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并补充了马克思的思想。《资本论》中多次提到用对外贸易来解决资本主义内部的混乱和危机,如:“在两个场合,对外贸易都能起补救作用;在第一个场合,是使第Ⅰ部类保留货币形式的商品转化为消费资料;在第二个场合,是把过剩的商品销售掉。”[5]525对外贸易正是资本主义为了缓和供需不平衡带来的危机而采取的措施之一,是向非资本主义环境转移矛盾的过程。

可见,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核心内容在马克思那里就已经有所展现,只不过,卢森堡将非资本主义的视角突出表现出来,这恰好对应了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现状。理清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与马克思思想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上找到卢森堡的定位,从而为挖掘其思想在全球化时代的独特价值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保障。

三、 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特点和当代价值

卢森堡改变了从资本主义内部进行研究的方式,开始从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研究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积累和资本危机,为研究打开了一个总体性视角。从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历史背景、写作目的和基本内容中可以挖掘出三个特点,对于我们分析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社会将带来一些启示。

第一是研究视角的总体性。卢森堡从她所处的时代环境出发,着眼于帝国主义这一特定阶段,从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出发来研究资本积累运动,从总体性视角突出了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的关系,采用了一种宏观而不失具体的方法。正是在这一环节中,卢森堡实现了视域的转换[6]26。她把我们引入到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环境的有机整体之中,使我们能够看到资本主义内部以及资本主义与前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局限在资本主义体系的内部。

第二是理论来源的实践性[7]60。实践是人的现实活动,它强调的是一种历史理性,也就是从历史的、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中,探索社会的规律和问题的本质。它不是将外在的理论强加到现实之中,而是深入到现实,从现实的实践中,升华出符合现实规律的理论。卢森堡深入研究了帝国主义时期的社会现象,用事实来说明问题,比如,英国建立的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古老社会关系的破坏、法国对阿尔及利亚旧文明的改造、中国的鸦片战争、埃及对欧洲国家的国际借款……种种事例都说明了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亟待非资本主义环境来滋养自身。卢森堡深入到历史本身,从历史现实中研究资本积累,这启示我们在分析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当代价值时也要深入实践,从现实和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三是研究态度的批判性[7]86。辩证法要求保留事物优良成分的同时,亦能用批判的态度看待它的否定部分,卢森堡正是继承了历史辩证法的精神,她不崇拜任何理论,反对第二国际时期的教条主义。卢森堡不仅根据时代议题对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进行了补充和反思,而且也批判了资本主义本身的矛盾性。她批判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压迫、对非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归根结底,她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充满矛盾性的社会形态,必须批判它,并用社会主义取代它,正是这种批判性增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决心。面对当下的资本主义新变化,批判性的研究态度无疑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结构性危机,从而为社会主义力量的崛起提供理论上的帮助。

当今世界的格局与卢森堡的时代相比已经有很多变化,但资本积累的本质规律仍然没有改变。继承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总体性、实践性和批判性,从卢森堡对全球资本主义建构的分析中看待当今世界,对我们分析全球资本主义的变化和展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要价值,这一價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中。

首先,卢森堡以一种总体性的视角来分析帝国主义阶段资本全球扩张的矛盾运动过程和资本主义崩溃的必然性,这在当代社会的全球化潮流中仍然适用。在21世纪的今天,资本主义虽然出现了新的特征,但资本的矛盾性从来没有得到解决。在奈格里和哈特的《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中,两人描述了帝国主义向帝国的转变,这一转变与资本的全球扩张是分不开的。在入侵非资本主义环境的过程中,资本逐渐有了自己的“灵魂”和运作机制,并越来越掌握主导权,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建造自己的帝国,正如书中所说,一个无中心、无疆界的帝国正在兴起[8]2。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已经无法再如过去那样,在世界之林独树一帜,占据主导,因为资本已经不受民族国家内部的控制,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无法被某一个或几个国家所主导,这就导致了帝国无中心的特点。资本主义原来所具有的民族国家的疆界被瓦解,资本主义失去了与非资本主义的绝对对立,帝国主义向帝国的转变使资本主义的内部和外部边界变得模糊,能够利用的外部需求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廉价原料也越来越少,原来缓解危机的方式带来了更多的冲突和矛盾,各种反抗运动不断出现。卢森堡所预言的资本主义最后矛盾的爆发似乎在以一种全新的失控的方式显露出来。与此同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出现逆全球化的潮流,缓解内部危机,重新树立起自己的边界。两种潮流相互激荡,使全球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冲突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拨开重重迷雾,我们可以看到,在资本主义向帝国的转变过程中,在复杂的局势背后,资本的自我矛盾性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正是这种矛盾性导致了其他各种矛盾冲突的转型升级。

在卢森堡的理论中,帝国主义将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扩展到了全球范围,这种利用非资本主义环境暂时延长寿命的方式体现为旧的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全球化,这种旧的全球化从一开始就与资本主义利用非资本主义环境解决自身矛盾并实现资本积累的过程相伴而行[9],是受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化,是全球不平衡发展的始作俑者。资本主义向帝国的转变仍然是在旧的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逆全球化的潮流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缓和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资本积累所带来的矛盾和失控状态,卢森堡的理论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看清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背后不变的本质。帝国所带来的失控的局面恰恰说明资本积累过程中的自我否定性,以全球扩张的方式延长资本的寿命只会将资本主义带向更加无法控制的危机之中,将资本主义一步步引向崩溃。既然资本主义的矛盾性和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那么,旧的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更加混乱和复杂的危机和局势。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全球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所以问题在于,应该推动一个新的不以资本为逻辑主导的全球化,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新的全球治理理念脱颖而出。

其次,与资本主义不同的是,社会主义所提倡的全球治理理念强调合作共赢,是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种非霸权的良性的合作关系,正像卢森堡所分析的,社会主义从其本性来看,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力量的崛起正在印证这一点。卢森堡为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对非资本主义的剥削和依赖。这种既剥削又依赖的关系暴露的是资本主义的对抗性和野蛮性,正因为资本主义本身蕴含着矛盾,无法形成逻辑自洽,所以它表现出来的与非资本主义的关系也是紧张和负面的。与资本主义国家相反,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比较典型地代表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待世界以及人类发展走向的态度,这种理念体现的是一种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的关系,与资本主义的竞争和对抗相反,它强调的是合作和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全球资本主义紧张状态中“应运而生”的,从具体现实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对单边主义,反对垄断和霸权,提倡各个国家以一种非对抗性的方式联合起来,相互合作,共同维护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将各个国家连接起来,共同为整个人类的可持续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如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和谐性无疑为不同制度下的人类如何合作共存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响力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是分不开的。资本主义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暴露出它的矛盾性,这也反向促成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反抗的力量在默默崛起,这正体现了卢森堡所预言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浪潮中,中国、老挝、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社会主义的力量在资本过度膨胀的夹缝中生长出来,这股力量的崛起正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结果,正如资本主义将非资本主义作为自己的发展场所,并进而向外部环境探求对剩余价值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一样,非资本主义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社会主义力量也以资本主义带来的全球化作为自己的土壤,充分利用全球化的优势发展自身。正因为资本主义对非资本主义环境的态度有着二重性,才恰好促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资本主义一方面侵蚀非资本主义,另一方面,由于它不能单独存在,又反向生成着社会主义。

最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对于我们分析当代社会有很多借鉴意义,但我们仍要看到其理论的时代局限性,当代社会的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继承其总体性、实践性和批判性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态度,看清其理论的局限性,我们才能够准确地运用好卢森堡的思想资源。一方面,我们需要先理清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本身的缺陷,不能只看到卢森堡对帝国主义的分析,列宁对帝国主义也进行过深入的分析,并且更加科学。卢森堡的分析虽然突出了总体性的重要视角,但是不够全面,必须将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与马克思资本扩张的理论以及列宁对帝国主义的理解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我们才能够看到帝国主义的全貌,才能具有一个真正总体性的视角。另一方面,从时代的变迁来看,当代社会与卢森堡所处的时代已经有了很大不同,不能简单套用她的思想。从总体性的思维方式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当今世界已经不再是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两种势力的简单对立,资本主义也不再拥有相对于非资本主义的绝对优势。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再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来看待世界格局的新变化[3]121,世界格局已经演变成帝国、民族国家、国际组织等多方势力的交汇,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维度的立体式的复杂结构。我们应该打破二元对立的固化思维,以一种更加多元,旨在寻求合作共赢、共同应对全球性危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分析世界格局,引导人类文明新走向。综上所述,卢森堡以“资本积累在现实中能否实现”为核心,对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进一步分析,从而引出她对该问题的看法。她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不可能在其内部完全实现,只能依靠非资本主义环境来消化它多余的剩余价值,并以此来实现它的生产目的——积累资本。但在卢森堡看来,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将问题扩展到了更大的范围,饮鸩止渴。等到危机无法避免地爆发,非资本主义无法再帮助资本主义解决问题时,资本主义的壽命也就到头了。卢森堡的这一理论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它有助于我们分析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多维发展,指导我们在全球化进程和全球化逆潮的相互激荡中,在世界社会主义反抗力量的崛起和成长中,更加清晰地看清世界格局的新变化,规避资本逻辑主导下旧的全球治理体系弊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导人类走向新型文明。

参考文献:

[1]何萍.是“回到马克思”还是走向“马克思主义”——从罗莎·卢森堡哲学的魅力谈起[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5-15.

[2]蔡中兴.正确评价罗莎·卢森堡对帝国主义的理论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5(2):289-299.

[3]何萍.资本自我否定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基于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的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19(3):106-125.

[4]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M].彭尘舜,吴纪先,译.北京:三联书店,1959.

[5]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姚顺良.超越学理:虚假问题与幼稚答案背后的视域拓展和视角转换——评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及其引发的争论[J].湖北社会科学,2006(7):25-27.

[7]张小红.罗莎·卢森堡总体性方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8]麦克尔·哈特,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M].杨建国,范一亭,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9]熊敏.全球化时代与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再认识[J].河北学刊,2009(4):20-23.

(责任编辑:董玥玥)

(校对:山柏)

猜你喜欢

罗莎卢森堡当代价值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Luxembourg卢森堡
缺警察,卢森堡打算招外国人
罗莎琳·萨斯曼·耶洛
神秘邮件
两只羊的故事(上)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