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2021-01-10侯冲
侯冲
摘 要:核心素养的概念和理论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和方向。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该将核心素养的构成部分拆分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文字、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搭建起学生的核心素养结构体,指导树立学生语文学习的正确体验。
关键词:核心素養;小学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最早见于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深化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意见》,该意见明确将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作为课程学习的重要内核。意见公布之时,在教育界引起的关注和讨论掀起了一阵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浪潮。
一、核心素养
新课标指出,6~12岁儿童由学前阶段向小学阶段的转变,小学课程应当符合他们的年龄和认知,在思考和学习能力的转换中帮助学生完成从孩童到学生的转变。语文学科是数学、自然等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生初步认识世界的工具。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环境下,关于核心素养的探究,仍旧处在探索和摸索的阶段。对于在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纠结其概念的本身,不应将核心素养诠释在浅层的表面,而应深化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由于调查样本的局限和教育经验的笼统,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概念以及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内容和评判,核心素养的具体方式都有待科学商榷和实践。不同的学科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其核心素养都带有明显的学科特征。甚至于不同年龄段的核心素养培养都跟随着低年级、中年级到高年级,以及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区别而有所差别,所以小学阶段语文、小语文学科的教学素养也带有其学段和学科的独特特征。
二、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一)文字表达能力
品味语言文字的美,它体现在语言节奏的韵律上,以及语言文字本身的结构上。不只是文字量的多少,诗句、散文、小说等不同题材的文章带给人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温情柔和的文章带给人的情感起伏也是不同的。优美、激荡的文字就如不同支流的清泉水,冲击着学生天真烂漫的内心。如《雷雨》一课中,“山雨欲来风满楼”,“春潮带雨晚来急”,雨的到来往往是急促的,有征兆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用词的不同,生动展示出“雷雨”这种夏天独有的天气形式带给人们的震撼。
(二)思维演绎能力
思维表达能力不仅是理科学科才需要的能力。它体现出语文学科对于学生的总结、归纳、演绎和对比等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源于对文字材料的理解与提炼。[1]通俗来说,如果看到一篇文章,学生通过题目可以大概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主题;通过通读全篇可以了解到文章的骨架,仔细阅读可以了解到词句的修辞方式以及作者隐含的思想,这都是思维能力的体现。包括由文章所总结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运用的手法,以及今后自己在文字表达时,可以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这都是思维的一种发散与思辨。
(三)品味审美能力
虽然说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但也能从这样美好的文字中体会出一些个性化的情感。就拿最简单的古诗《悯农》来说,学生读了就自然能体会到烈日炎炎的夏日,农民伯伯挥汗如雨地在进行耕种,捧起手中的饭碗,自然就想起那一粒粒的米粒都是用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这样的文字带给孩子心灵的冲击是已经用文字语言和语文这门学科作为钥匙来解开学生的内心。
(四)感知传统文化的能力
现在的语文教材对西方文学做出了适当的取舍,提倡回归我们传统文化本身。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流淌着无数历史文学的宝贵资源。我们需要从语文学科这一个小突破口去窥探神秘而又伟大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
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中,通过了解圆明园的由来,了解侵略者的残酷,增强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想要给学生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要让他们发自肺腑地去感知自己的文化,欣赏自己的文化;通过了解自己的历史,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与认同力。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建立科学的教学观
要想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学校要建立正确的教学观点,明确本校教学目标及办学思想。为提高小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学校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使学生在各领域的学习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2]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本校特色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研发,发掘更加适合提高本校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材。加深对素质教育思想的普及,提倡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实现个性张扬,避免将考试作为指挥棒过度延伸课本知识,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理论。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核心素养教学的实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教师版本的用书在联系学生实际和学习语文知识之间搭建起了桥梁。低年级的童话故事《雪地里的小画家》《小蜗牛》《小青蛙》《小马过河》,通过儿童喜欢的故事作为引导,将语文知识和浅显的人生道理传播给他们;中年级中对于历史和自然的探索更多了一些,如《秋天的雨》《我爱故乡的杨梅》《爬山虎的脚》;高年级《少年中国说》《自相矛盾》等对于启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思辨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教材为蓝本,为学生提供更加宽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勇敢发言,各抒己见,可以做到每名学生都能提出自己在学习中的想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加强实践锻炼,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实际生活中获得知识,便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可以记忆深刻,培养学生“生活处处皆常识”的思想,让他们可以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带领小学生们共同解决问题。
(二)教师要提升专业技能,创新教学方式
一节课的顺利完成,是需要师生共同配合的,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原则。教师不能秉承着传统的教学思想不变,应随着教学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自我,完善教学方式。
1.给予学生科学的评价
在课堂上,小学生有很多表现的机会,无论表现的优秀与否,都需要得到教师的科学评价,以此激励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更加有积极性。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我们不能干巴巴地说“表现得很棒”,而是有根据地指出他们表现好的地方,让学生可以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对待平日里已经表现良好的学生,在鼓励的同时,可以给他们更高的期望,以获得更大的进步。
在《我不能失信》课程中,对于不同学生关于诚信问题的评判标准,教师应当有着相应的问题应对。“宋庆龄的做法对不对?”“遇到像文中同样的难题,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生活经历并且给出自己的理由,师生再进行讨论引出诸如“曾子杀猪”等其他诚信方面的故事。
2.认真批改作业与试卷
作业和试卷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反映,也是学生课堂表现的集中反馈,教师应严肃地对待,并认真地批改。教师的批改不应仅仅局限于冰冷的对号和错号,建议不时地增加对学生的评语,创造师生间“书面沟通”的机会,让学生清楚,老师一直在关注着他,偶尔也会有“小惊喜”,对下一次的作业和试卷就会充满期待,也会认真地对待作业和试卷。教师要注重學生的发散思维,对于课文内容多角度思考,指导学生通过续写和改写文章去体会文字语言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发挥他们的教材延展能力。
3.加强与小学生的沟通
小学生都渴望提高自己的成绩,也都希望老师能关注自己,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表现没有达到期望。其实这些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教师也更应该增加与他们交流的机会,在小学阶段都能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最后10分钟以本节课内容为题,与大家开展互动游戏,让平时表现较少的小学生可以大胆表现,实现寓教于乐。
小学生的思维还是以主观思维为主,对于抽象性的问题教师要做好切割和分解工作。《自相矛盾》《田忌赛马》等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中。教师要以疑问为主导,抽丝剥茧地带领学生寻找答案。
(三)依托教材制定课程重点
教材只是为教师的教学范围划定了相对的范围,而不是机械地锁定在固定的范围内。教材是学习的起跑线,它是具备外延性的。要求教师既要按照教学要求同时又能根据学生发展水平和当地的人文情况做出一些延伸和调整。语文学科是穿插于各学科的线,只有语文学科的基础足够牢固,才能将其他的学科知识理解得更为透彻。教材的主次分明、取舍有度,便于学生的学习有科学的侧重点。
要了解一门教材,就要深入挖掘这本教材。就拿现在用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教师要提前了解不同题材和不同篇幅的文章占据的比例,了解不同文章在培养学生的技能方面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教师还要把自己放到学生的角度和位置上,了解在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层次上掌握课本知识上存在的难点。
如《曹冲称象》这节课字词方面的教学目标是掌握14个生字和会写10个生字。阅读方面是把朗读重点放到中间的自然段,通过情节一步一步推进来体会文章从提出问题(需要知道大象的体重,常规的称量方式无法采用)到解决问题(称出象的体重)的流程。这节课主要的目的在于锻炼字词学习之外的思维能力,可以组织学生用小组讨论形式来总结称象的方式。
总之,核心素养的根本和实质还是围绕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的能力。教师作为核心素养教学的实施者要主动挖掘教材之外的课程外延,尊重学生的体验差异,在课业压力和培养综合能力之间达到平衡。利用微课、小组教学、课程实践等方式让学生走进教材中,又走出教材之外,提升学生的语言遣词造句和思维转换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张强.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1):15.
[2]王新瑞.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当代家庭教育,2020(1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