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技融合双传承”农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2021-01-10来君
来君
【摘 要】本文论述服务三农“德技融合双传承”农机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依托大师工作室和壮族农耕文化基地以及校内外的实训基地,有效保证“二轴联动、四阶推进、传承振兴、服务三农”的“德技融合双传承”特色中职学校农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关键词】中职农机 服务三农 德技融合 双传承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0-0071-04
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以农机类专业建设与改革为实践对象,实施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模块一体化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和《广西中职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项目,虽然有效解决了农机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的问题,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实训条件不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等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课程改革的落实,人才培养质量未能取得显著提高。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一条能确保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落地实施的有效途径,本校从问题入手,逐项击破、层层推进,明确以“德技双传承、服务三农”作为特色农机专业建设的重点和主要抓手,探索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德技融合双传承”中职学校农机人才培养模式。
一、“德技融合双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和《广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明确要求,农机装备是夯实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乡村振兴和服务三农的产业转型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创新,迫切需要通过实现重构人才培养模式与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作为重要推手,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是一所以传统涉农专业省属重点建设职校,在涉农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师资雄厚、学科专业和教学资源厚实等优势,但由于受学生、教师、实训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的需求有较大的出入,现有的课程体系不合理,迫切需要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等措施的实施。本校立足于服务三农,积极探索了一条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专业人才培养之路,共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基于以上背景分析,学校通过充分调研,明确了以“德技融合传承、服务三農”作为本校特色,进行农机专业建设改革,创新使用“德技融合双传承”特色中职院校农机人才培养模式,并制订科学的规划方案与预期目标,以期通过农机专业建设,全面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德技融合双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依据
1.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依据《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文件精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2021年4月27日发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计划。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专门培养中高端人才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懂农机、有文化、技术高”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农机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要,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2.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文件精神和《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当前农机维修企业人才需求的主要岗位是农机设备维修、农机设备调试安装、农机营销及售后服务、农机设备使用技术等岗位等。在这些岗位中,企业对人员的需求是一种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建设特色农机专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打造农机人才摇篮”的办学特色,探索德和技的传承,是建设特色中职院校和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
三、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思路及解决方法
(一)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思路
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其根本实质就是要全面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自2015年获得了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示范学校后,我校通过聘请职业教育知名专家科学论证、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认真研讨、学校领导班子多次专题研究等形式,最终形成以下认识:1.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质量的方法与路径包括很多方面,但做好“德技融合双传承”,应当成为农机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彰显办学特色的主要抓手和创新路径。2.“德、技双传承”是我校提高农机人才质量过程中的二条主要轴线,每一条轴线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可循,存在“轴向串联实现贯通”的发展特征。两条轴线之间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存在“轴间并联相互促进”的联动特征。相互之间互相匹配,最终有效保证课程改革的落地实施。3.传承的途径:壮族农耕文化传承基地和黄文光大师工作室以及校内外的实训基地,结合1+X制度,采用现代学徒制机制,促进德技双传承,达到传承振兴、服务三农的目标。4.以“德技融合双传承”作为特色农机示范专业的基本理念和建设主轴,通过“二轴联动、四阶推进”的建设模式,最终将农机专业建设成为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行业优势突出的特色专业。
学校经过反复论证,最终找到了德、技这两种关键要素对人才培训与课程改革实施的影响关系,构建并实施了“二轴联动、四阶推进、传承振兴、服务三农”的“德技融合双传承”的人才培养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和实施途径
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解决了特色专业建设中“建什么特色”和“怎样建特色”的问题和德、技融合传承的问题。农机装备应用与维修专业在校内归属汽车工程类,大多的课程设置侧重汽车专业,使得农机专业课程体系专业特色不突出,将德、技原来是分离的,原来的传统教育是脱节的。通过课题的研究,德、技进行有机融合。主要依据1个机制(1+X学徒制)和2个载体(以广西壮族农耕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和黄文光大师工作室以及校内外的实训基地为载体),采用以点带面、师徒传授来推进整合传承。
通过师徒结对以师带徒的形式解决来自一线教学过程所面临的问题,如农机专业建设、课程教材的浓缩、教学教法改革和教学资源库建设以技能比赛指导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传、帮、带”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
为了确保专业技能得到传承,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大师工作室团队的指导,确保我校作为农机专业学校在专业技能上的领头雁,我校计划在交通运输类专业各班级中选出30名学生的小班级,利用课余时间接受大师工作室团队教师的培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逐步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并以承办全区中职《农机维修》技能大赛为契机,向区内中职学校辐射农机专业技能并指导农机技能大赛技巧。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点
(一)以德促素养培养阶段
选取激活学生思想意识为人才培养建设与改革源动力作为切入点,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和《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标准》,重构德技融合双传承的农机专业德的课程标准,围绕标准重构“传承振兴、服务三农”的课程体系,制订德技的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多举措促进学生的思想素质提升。
1.构建方法
项目组认为,应从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农机作为切入点,结合学生思想单纯、极需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渴望被肯定的上进心理特征等,重构德技融合双传承的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传承振兴、服务三农”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学习内容与评价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思政和素质教育作为内核驱动贯穿全过程,提高了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农机知识和技能的动力成为德技融合双传承的四段式人才培养的源动力。
2.实施过程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和《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标准》,开展对农机行业企业调研以及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反馈情况,并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的师资情况、教学条件以及汽车、农机行业发展趋势,重构德技传承融合的农机专业德的课程标准,围绕标准,聘请专家指导课程改革、联合进行市场调研,重构“传承振兴、服务三农”的课程体系,制订德的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3.实践经验
通过实践,学生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综合素养全面提升,成功探索了一条学生德与技融合的人才培养建设模式。
(二)以技促能力提高阶段
以源动力为基础,以改善教学资源为推动力,多元促教、多方促学,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质量得到显著提高,高质量农机人才的培养得以快速推进,更好地推动农机产业的发展。
1.构建方法
依据德技传承双融合的四段式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专业知识强和综合素质能力高为基础,制订农机专业的技能标准,熟悉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制订技能培养目标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关注学生素质,关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主要内容是通过序化工作任务,构建学习情境,采用“三化”模式:工作过程模块化、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与校企实训基地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两讲两练三评”的“三阶”校企共创能力训练模式开展课程创新与实施,让学生在职业行动中获取知识,体现“做中学、做中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达到以上的培养目标,同时依托师徒结对机制,通过实训基地、师资、教改等三方面进行农机重点人才培养。
2.实施过程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保障农机专业人才建设
201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500万元用于我校的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特色示范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建成和完善了农机动力实训室等6个实训场室;已服务于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的教学实训,同时也有力服务于我区农业机械行业的维修、生产和培训等工作。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近3年来共培训汽车修理中级工2000多人次、农机修理中级工1600多人次,考证通过率达98%以上。
(2)创建服务教学型的“引企入校”项目,提升中职农机人才质量
营造真实岗位环境,在校内,与三汇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共建校企实训室;在校外,分别与广西收获农机服务有限公司、柳州五菱工业有限公司、广西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等20多家区内外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为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学生在真实岗位中学习专业知识,共同提高中职农机人才培养质量。
(3)改革教学方法,稳步螺旋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為了达成培养目标,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为依托,“以点带面,师徒联动,传授技能”的教学方法贯穿全过程,采用三化教学模式和三阶能力训练模式(三化是指工作过程模块化、理实一体化、校企实训基地实践一体化,三阶指“两讲两练三评”的“三阶”能力训练模式)开展课程创新与实施。通过学生自评、教师点评、企业参评等四维度对学习进行全面评价,稳步、螺旋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4)完善农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学质量和学校竞争力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以“外培、内训、优化、提高”为基本思路,加强“双师型”“持证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全力提升“双师”素质。2019我校选派8位教师参加了北京中车行高新技术有限公司组织的实训指导师资培训班学习,同时选派多名教师到北京、珠海、南京、沧州、新疆等地的汽车、农机企业和院校进行专项培训。近年来共培养2名学科带头人、4名骨干教师,17人获双师型教师,10人考取了农机修理工高级考评员。另外,从行业聘请了专业技术能手4人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了以区级专业名师、校级教学名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数量较充足、素质较高、校企兼容的教师团队。
(5)开发相关教材及配套教学资源,促进我校“农机品牌专业”项目建设
自1958年办学以来,我校立足农机行业优势,依托农机、服务农机,打下了深深的农机办学烙印,依托学校“国家示范校”“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农机品牌专业”建设,从2016年起开始进行“服务三农”中职农机专业德技双传承人才培养研究,开发相关教材及配套教学资源,坚持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开发与职业标准相衔接,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相配套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参考德国的培训体系和标准体系,体现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法教学元素,以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训练需求,达到提高考核通过率的目的,为培养农机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6)依托“农机品牌专业”效应,开展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对接国际职业教育标准、适应农机产业国际化需求、建成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实现国际合作。2019年学校与德国手工业行会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协议,进国际教育教学理念,引进德国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得以渗透。特别是“项目教学法”已运用到农机的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同时,建成多种形式国内外合作平台,具备为国内、国外行业企业、兄弟院校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的能力。通过与区内各地的农业机械管理局等合作,每年对外培训农机技能人才2000人次以上,开展农机技能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农民对先进农机装备及技术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定期对农机推广、监理和试验鉴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广西全面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水平。此外,学校于2014年派汽车(农机)专业黄文光、郑超喜两位老师参加国家商务部为期三年的援助柬埔寨农业合作项目,为柬埔寨培训农机操作手100多人,培训农机技术人员和农民1400多人次。
(三)以德、技促传承发展振兴阶段
依托大师工作室和农耕文化基地,进行1+X学徒制的德技传承模式建设,更好地服务三农,促进乡村振兴。2019年我校汽车专业部成为全区第一批1+X试点单位,同年,建成“一馆一室”(馆是“广西壮族农耕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室是“黄文光大师工作室”),通过“一馆一室”和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建设,结合德国先进教学理念和1+X标准要求以及学徒制要求,将三者进行有机融合,全面进行教师、教学、教法改革,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及教科研能力,更好地推动教师进行德技融合, 更有利于农机课程改革,有利于校企共创、传承与振兴,带动学校进一步对涉农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学生对农业的深刻认同感、对农村的归属感和对农民的自然亲近感,促进农机规模化、产业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为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总而言之,经过6年多的探索,我校“德技融合双传承”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切实增强了农机专业的综合实力,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学校办学特色日益凸显,实现德技传承,技能与文化并重;理实一体,专业技能课全部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励志敬业,让每一名学生能生存、可发展、有特长;校企融通,校企共建、共育、共赢。在彰显学校专业办学特色的同时,为广西特色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探索了一种极具推广价值的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传凯,郭淼,马质璞,刘双源等.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6(10).
[2]张信威,富景生.中职农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及探索[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4(3).
[3]付昌星.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改革研究[J].南方农机,2019(4).
[4]张柏森,崔明官.基于1+X证书制度的中等职业教育汽修專业课程改革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26).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中职农机设备应用与维修‘双轨道四横三纵’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GXZZJG2021B08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来 君,女,汉族,广西横州人,高级讲师,现就职于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学校与本科学院教育的衔接、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与实践。
(责编 卓 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