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

2021-01-10何策利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建设校园文化

【摘 要】本文以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为例,论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的路径,提出学校应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开设国防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爱家乡情怀;在弘扬民族文化上,凸显学校办学的民族性;深入社会实践,了解国情乡情;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持续提升等具体做法。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校园文化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0-0026-02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学校在发展进程中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创建于1952年6月,是以著名教育家雷沛鸿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南宁市直属国有公办完全中学。学校秉承雷沛鸿先生“教育为公,学术为公,天下为公”的教育思想,在办学过程中注重纪念性和民族性的特点,结合校情学情,继承和发扬学校的文化,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努力办师生向往、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学校。

学校作为南宁市唯一一所民族中学,把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为“让壮乡的孩子自信地走向未来”。学校按就近原则,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立足校情,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主题鲜明、形态多元的课程体系,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自主研究学习、发现问题,从实践体验中形成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学校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结合壮乡民族在历史和文化积淀形成的民族文化中蕴含的诸多教育价值特点,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相融合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民族地区民族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

为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凸显纪念性和民族性的办学特色,学校把研究性学习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开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地方民族文化,提高对地方民族文化研究的兴趣,学校组织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地方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并编著了《课题指南》,给学生列举了课题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学校围绕《课题指南》提出的研究方向,组织学生开展了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如“关于京族的风土人情及民族文化的研究”“扬美古镇人文与历史的研究”“壮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壮族节日文化的调查研究”“壮族饮食文化的调查研究”“壮族民俗文化的调查研究”“南宁市民对壮族民族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研究”“关于壮族传统服饰的研究”“南宁特色饮食文化的了解与宣传”“南宁中山路的饮食文化、历史和印象的调查研究”“关于传统文化(粽子)继承的现状和展望”“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等关于地方民族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同时,提出了壮族婚俗变迁的调查研究、壮族歌圩文化研究、壮文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刘三姐》歌词艺术探究、本居住地区人文自然环境的考察和保护建议、“南普”的成因调查、姓氏文化探究等方向性课题,供学生选择性地研究。

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文明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由学生自主设置研究性学习课题,通过考察、实验、探究、体验等方式自主研究,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开设国防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爱家乡情怀

让学生树立国防意识、学习国防知识、培养国防技能、提升身体素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是教育之大计。为了给祖国培养更多合格的接班人,学校开设了独具特色的国防教育课程。

课程采取“5+2+2”分阶段的训练模式。高中三个年级相继军训:高一学生完成5天军训,记2学分;高二、高三学生完成2天军训,记1学分。课程从方式上主要分为国防讲座、军事训练营、军事基地活动,从内容上主要分为边疆国防常识、边疆国防历史、国防精神、国防动员、国防外交。课程从国防讲座、军训、党团课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党情怀,从各项爱国主义主题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从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家乡情怀。

三、在弘扬民族文化上,凸显学校办学的民族性

近年来,学校围绕以纪念性、民族性、实验性、综合性、开放性为一体的“五性”办学特色,将壮乡民族文化融入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利用壮族的节日文化——“三月三”这一课程资源,每年举行一次大型的“魅力沛鸿三月三”校园歌圩文化节,让学生参与民族文化活动,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体验和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活动形式多样:少数民族歌舞大赛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歌舞之美,校园主题山歌创编表演让学生体验到民间创作来自生活,民族知识竞赛、民族文化展示讓学生增进了解民风民俗知识,演唱山歌、抛绣球、跳竹竿舞、篝火对歌、观看民族工艺品制作等给学生展现出民族风情,“一班一民族”歌圩集市一条街让学生品尝到民族美味食品,体会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等。活动过程中,学生穿着华丽的民族服饰,唱出美妙的民族歌曲,演出优美的民族舞姿,品尝美味的民族食品,这展现了壮乡民族文化传统艺术,丰富了校园生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壮乡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对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深入社会实践,了解国情乡情

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成立了书法社、化学社、汉服社、动漫社、科普社等20个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搭建了属于学生自己的舞台。同时,借助高中新课改开设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契机,学校每年组织高一的新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一)参观南宁园博园

组织师生到南宁园博园进行参观。师生们通过探访罗汉松园、东盟友谊馆、杭州园等特色景点,了解到园博会以“生态宜居 园林圆梦”为主题,展示荟萃国内外园林精华、兼具壮乡特色的园林景观。大家在如画的景观中领略各地浓郁的园林文化,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二)到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开展科教实践活动

组织师生来到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开展以“科技点燃梦想,创意引领成长”为主题的科技实践活动。活动中,师生们走进了中国—东盟信息港、同创三维创意制作工作室等地,深入了解了中关村协同创新中心展示的企业名录,先进装备制造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以及前沿科学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了科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作用。

(三)参加南宁广播电视台科普实践活动

组织校园电视台和广播站的部分学生前往南宁广播电视台参加科普实践活动。师生们通过参观新闻演播室以及大型节目錄制现场,零距离接触电视节目制作的全过程,了解电视新闻主持和配音等节目制作的各个流程,并现场体验主持人上镜以及配音等活动。活动让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广播电视台工作人员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对播音主持和广播电视编导也有了更浓厚的兴趣,还加深了对传媒专业知识的认识,开阔了视野。

(四)参观南宁科技馆并参加科普活动

学校组织师生前往南宁科技馆参观并参加节水科普宣传活动。师生参观了航天世界、科学乐园、青少年科学工作室、4D科学影院和节水科普宣传活动展厅等专题展厅。在观摩中,学生们无一不被科技力量所震撼。活动旨在体现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广大青少年节水意识,学习节水知识,并号召学生争当节约用水的宣传员,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

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加入广西民族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到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感受地铁运行模式,参观广西名都农业示范基地,进入社区开展服务实践等多项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五、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持续提升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课程的选题、设计和实践当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进行评价不能用传统的量化手段,而要根据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表现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在活动态度、参与过程、知识与技能、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指导教师应该研究如何让评价体系更加个性化和全面化;如何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课程中运用多元评价,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真正发挥出评价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为此,指导教师在开展评价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对活动评价不单要看课题成果,还要看每名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表现,如活动记录、每个课题组的活动图片或者视频、每名成员的课题研究体会,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和闪光点。应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态度、知识、技能、方法等,结合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来确定评价目标,尽可能设计出多样评价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

第二,对活动评价尽可能不采用单一评价主体,应由教师和学生多人共同组成。学生往往会因自身知识和经验不足,而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出现不够科学的问题,产生不够全面公正的自我评价。为了使评价更民主化和人性化,应注意在自评的基础上,加强交流和分享,加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信任感;将学生小组互评、师评等方式相结合,不断使评价多元化。

近年来,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整合的探索,学校的民族体育、民族艺术教学蓬勃发展,其中电脑机器人、科技创新等各项活动赛事独具特色,成绩斐然,并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卓越成效,开设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如诗词吟唱、民族知识竞赛、民族文化展示、民族艺术展演、壮拳、壮棍、毽球、“大象”拔河、舞龙等,在广西颇具影响力,特别是每年开展的“三月三”民族文化艺术节及歌圩活动在南宁市乃至广西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校园文化建设名片,促进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徐玉珍.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J].教育研究,2008(2).

[3]朴昌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4]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兰瑛,刘方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以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为例[J].广西教育,2014(32).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壮乡民族中学文化建设的行动研究——以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为例”(编号:FFB16059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何策利(1967— ),男,壮族,广西南宁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

(责编 唐玉萍)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建设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对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启示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让语文插上综合实践的翅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