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红主任医师治疗高血压性眩晕的临床经验
2021-01-08何林霞东红
何林霞,东红
(1.甘肃中医药大学 硕士研究生2019级,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省中医院 脑病一科,甘肃 兰州 730050)
0 引言
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高血压患病率约20%-40%,且近几年其发病率依然呈递增型,成为影响大众健康的多发疾病,而其所致的眩晕病也正逐渐成为影响高血压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不及时对症处理及治疗,本病可有卒中及胸痹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眩晕是指患者自觉自身或外物旋转不定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轻者闭眼片刻则可缓解,重者可因旋转感强烈而不能睁眼及站立,甚至伴有恶心呕吐及跌倒等症状。祖国医学认为眩晕病位在于脑窍,脏腑则多与肝脾肾三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医者经研究发现高血压眩晕证候多以肝阳上亢为主,可兼夹痰浊、痰热、血瘀等因素,这其中以挟痰浊之证候在临床上最为多见[1]。东红主任在高血压性眩晕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辨证、处方用药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且临床效果良好。现将其辨证论治经验进行总结,体会东红主任治疗眩晕病的临床方法。
1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
《内经》中将眩晕称为眩冒,且对其病因病机做了许多阐述,主张眩晕属肝所主,多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灵枢·海论》中云“髓海不足……胫酸眩冒。”《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言:“所谓风气盛,而头目眩运者……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金元四大家对眩晕病都有独到的见解,刘河间认为眩晕多由风、火二因所致;李东垣认为眩晕病机为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朱丹溪主张痰水致眩;张子和应用瓜蒂散破痰实,辨证论治胸中有痰实之眩。张景岳则提出“无虚不作眩”。而后世医家治疗本病时,注重从肝肾论治。近代张山雷、张锡纯等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后,提出了眩晕分肝阳上亢、肝肾阴虚、气血上冲等多个证型,并据此提出理法方药[2]。东红主任结合前人的理论基础后认为眩晕病辨证要首辨虚实,虚者属气血精不足,致髓海失养,实者多属风火痰瘀,扰乱清窍。此病既有痰瘀阻络、风火上扰之势,又有脾胃虚弱、清阳不升之态。治疗时当虚实兼顾,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宜平肝潜阳,升发脾胃清阳。东主任认为高血压临床发病以老年人居多,而人进入老年期后,气血亏虚,虚则致瘀,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可行脉道之滞,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即可活血又可行气,与当归相配则畅达血脉之力更著,二者共用,有补血活血之功,东红主任临床治疗眩晕常以此二药为基础,以平肝熄风、清化火热、健脾祛痰、化瘀通络、补益固本等法随证加减。
2 对天麻钩藤汤的认识
天麻钩藤汤首次记载于胡光慈所著之《杂病症治新义》,现临床上常用于脑病科的许多疾病,具有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的作用。方中天麻、钩藤两药能平肝息风,天麻甘平质润,钩藤清热平肝,息风,二者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之症状疗效颇佳[3],共为君药。石决明可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助天麻、钩藤平肝息风。栀子,黄芩清泻肝经之热。川牛膝引血下行,并可活血;益母草可与川牛膝共起活血之功效,兼可利水。桑寄生、杜仲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现代药理学研究提示:天麻能够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降低血压,增加脑血流量[4];钩藤可降压镇静;杜仲、桑寄生也有降压作用[5],为天麻钩藤汤在临床上用于高血压所致眩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眩晕病肝阳上亢证,施治以平肝潜阳息风为原则,天麻钩藤汤随症加减,能取得非常显著的疗效。
3 对半夏白术天麻汤的认识
半夏白术天麻汤首见于程国彭所著《医学心悟·眩晕》卷四,其中记载“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半夏白术天麻汤由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以及大枣组成。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主治痰,天麻平肝熄风,主治风,二者同用,合为君药,乃治疗风痰眩晕之要药,李东垣曾于《脾胃论》中提到:“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天麻不能除。”足可见此二者在治疗风痰眩晕方面的功效之好。白术、茯苓能健脾祛湿,以治生痰之源;橘红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甘草调药和中,煎加姜枣顾护脾胃。诸药相合,可使脾气得顺,脾湿可除,则痰自化,疗效颇好。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半夏、白术、天麻有降压作用,天麻还有改善血管内皮状况,扩张血管的作用[6-10],半夏白术天麻汤有减轻高血压病对心、脑等靶器官的损伤的作用[11-13]。
4 医案举例
4.1 案例1
患者王某、男、66岁、退休人员。2020年5月11日初诊。主诉:高血压病史7年余,眩晕反复发作3月,加重1周。患者于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不适感,视物旋转,尤以行走及久蹲起身时加重,休息可减轻,无恶心呕吐。后眩晕及视物旋转症状反复发作,每次约持续30分钟,1周前劳累后再次出现眩晕,呈持续性,伴有视物旋转,头目胀痛,口苦口干,多梦,急躁易怒,无恶心呕吐,休息后未见明显缓解。症见:头晕不适感,面色潮红,无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纳可,寐差,二便调。门诊测量血压:178/102mmHg,心率:114次/分。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高血压病;中医诊断:眩晕,肝阳上亢。治当平肝潜阳、清火息风,予天麻钩藤汤加减。中药处方:川芎10g、当归10g、天麻10g、钩藤10g、石决明10g、栀子10g、柴胡10g、黄芩10g、杜仲10g、牛膝5g、夜交藤10g、茯苓10g、龙骨10g、牡蛎10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7剂后,患者头晕明显缓解,仍有多梦,无其余特殊不适感,故更杜仲、黄芩为黄连10g、半夏10g、大枣5g,再服7剂,随访3月,头晕、失眠未发。
按:患者素体阳盛,恼怒过多致肝气郁积,气郁化火,肝阴被耗,风阳上扰头目,而后则发为眩晕。肝阳上亢故头目胀痛,
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则一派肝经有热之象,治宜平肝潜阳、清热息风,予天麻钩藤汤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合用,平肝潜阳息风之力颇佳;牛膝引血下行,栀子、黄芩清热泻火;夜交藤、茯苓、龙骨、牡蛎安神以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以达疗效。
4.2 案例2
患者李某、女、52岁、教师。2020年6月8日初诊。主诉:高血压病史5年,眩晕反复发作3年余,加重1月。患者多因工作压力大而诱发眩晕,伴恶心,无呕吐,休息可缓解。平素头重昏蒙,胸闷气短。舌胖大,苔白腻,脉弦,纳差,夜寐可,二便正常。门诊测量血压153/87mmHg,心率74次/分,查头颅核磁无异常。西医诊断:高血压病;中医诊断:眩晕,痰浊内蕴。治当燥湿化痰、健脾和胃,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中药处方:当归10g、川芎10g、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0g、茯苓10g、薏苡仁15g、赤芍10g、陈皮10g、黄连10g、黄芩10g、大枣6g、生姜5g、甘草10g。水煎服,每天1剂。服药7剂,患者眩晕,头重昏蒙,胸闷明显缓解,效不更方,原方继服7剂,随访3月,眩晕未发。
按:患者平素多处于高压状态下,长期劳累,脾胃失运,则纳差,水湿内阻,聚湿为痰,风痰上扰,故见头目眩晕,头重昏蒙,舌胖大,苔白腻为痰湿之征。治应予化痰息风,健脾祛湿之法。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平肝息风以止眩,两味配伍,为治风痰眩晕之要药;白术、茯苓、陈皮健脾除湿,既可治生痰之源,陈皮还能理气以化已生之痰;生姜、大枣健脾调胃;诸药共用,以化痰息风治标为主,健脾祛湿治本为辅,风痰同治,则患者眩晕之症可缓解。
5 结语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疾病,其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性,血流动力学特点主要表现在总外周血管阻力相对或绝对增高。祖国医学遵循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原则,对高血压性眩晕的治疗有着特别的优势,东红主任在临床上对高血压性眩晕的发生与发展进行了总结,以川芎、当归补血和营为基础,天麻钩藤汤及半夏白术天麻汤随证加减,在治疗肝阳上亢眩晕和痰湿内阻眩晕方面疗效甚著,并嘱患者详细记载眩晕发作的过程及特点,以规避诱因,明显降低眩晕发生频率、程度及持续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