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献血者献血过程中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DRVR)发生的研究进展
2021-01-06天津市血液中心300110刘伟程雪张萃萃朱晓双
天津市血液中心(300110)刘伟 程雪 张萃萃 朱晓双
无偿献血主要是指出于挽救他人生命的目的,将自身的血液奉献给社会公益的一种行为[1]。由于血液无法通过人工合成获得,因此,该种挽救生命的液体是献血者送于生命濒危急需输血抢救患者的最珍贵、最独特的礼物。相关研究报道表明[2][3],献血行为相当于进行性失血,对于献血者机体而言是一种相对轻微的生理性挑战,献血过程中往往需要多种神经-心血管反应,从而达到维持血压水平以及脑灌注稳定的目的。尽管一次献血量在200~400ml之间亦非完全没有风险的,献血者可能出现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DRVR),从而可能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对献血事业造成不必要的不良影响[4][5]。迄今为止,关于DRVR的具体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由心理以及生理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种应激反应。因此,明确全血献血者DRVR发生的相关原因以及相关预防和处理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亦是促进我国献血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全血献血者献血过程中DRVR发生原因以及相关预防和处理进行综述,旨在为保障全血献血者身心健康以及相关预防处理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 DRVR临床表现与相关影响因素
相关文献调查数据显示[6],全血献血者DRVR的发生率在0.01%~12.5%之间,献血者主要症状表现包括下述几项:①乏力;②出汗;③面色苍白;④眩晕;⑤恶心呕吐;⑥抽搐;⑦大小便失禁;⑧意识障碍;⑨腹部不适;⑩焦虑等。按照2007版献血相关不良反应的分类以及分级标准,一旦献血者在离开献血点之前发生上述任一症状即为速发型DRVR;若上述症状均发生在献血者离开献血点之后,且发生在离开献血点24h之内即为迟发型DRVR。针对单纯出现主观症状献血者判定为轻度;出现意识障碍,无法自制,躯体抽搐,无论出现呕吐与否,均定义为中度;需医疗措施干预则为重度。
国外研究学者Riga等人的一项研究报道显示[7]:72553例次献血中,献血相关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82例,且有74例为DRVR,其中73%的DRVR发生于献血过程中以及献血结束5min内,以男性多见,44%属于初次献血者,平均年龄为36岁。另有27%的DRVR发生在献血结束5min后,且女性人数占比3/4,初次献血者占30%,平均年龄为42岁。国内邱斌等人的研究报道发现[8],献血200ml的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766%,明显高于献血400ml献血者的0.2505%。秦强国等人的研究报道显示[9]:体重<55kg献血者的DRVR发生率为0.35%,明显高于体重≥55kg献血者的0.11%,且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重是DRVR的影响因素(回归系数B=-1.803,Wald=6.383,P=0.012)。
总而言之,相关研究结果证实,全血献血者献血过程中DRVR发生的可能因素包括下述几项:①年龄;②体重;③性别;④献血次数;⑤献血前精神状态;⑥采血时间;⑦献血量;⑧月经状况;⑨既往DRVR病史;⑩静脉穿刺时间以及操作者操作水平等[10]。原因在于:年龄较低献血者对献血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较低,且心理以及生理耐受性较差,加之其自主神经功能张力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因此更易发生DRVR。此外,体重和血容量存在明显的正比关系,因此体重较小的献血者一次献血量占全身血液量比例较高,从而增加了DRVR发生风险。相对于男性献血者而言,女性献血者的心理明显更为脆弱,献血过程中所承受的精神压力更大,继而可能引起DRVR的发生。献血次数较少的献血者对献血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欠缺,从而易出现恐惧以及紧张等负性情绪,继而导致其发生DRVR的几率升高。献血前精神状态较差献血者的心交感神经兴奋性较弱,且反射性迷走神经活动性较强,从而增加了其DRVR发生的可能。随着采血时间的延长,献血者普遍会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继而促进了DRVR的发生。而在月经期间的献血者失血量占比明显更高,从而对机体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增加了DRVR的几率。静脉穿刺时间较长以及操作者操作水平低下,会明显增加献血者的精神压力,从而促进了DRVR的发生。
2 全血献血者DRVR的预防以及处理
在进行采血操作前对献血者的病史进行采集,同时由专业人员对其生理以及心理状态予以评估,由于恐惧、晕血、年龄以及初次献血等因素会导致DRVR的发生几率增加,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上述易感DRVR的全血献血者。务必完善耐心、细致地交流沟通工作,为献血者提供热情以及舒适的献血场地和氛围,尽量满足献血者的要求,提升其对献血工作的满意度以及自我成就感。采血过程中密切观察献血者的全身状态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有轻微DRVR的发生或先兆时,马上停止采血,并叮嘱献血者取平卧位,适当抬高双下肢,同时采取必要的针对性干预,待其精力得以恢复且获得30min以上的观察确认无不良反应后方可离开献血点。此外,由于一小部分献血者可能发生迟发型DRVR,若其在献血之后独自返途,可能发生无法预料的严重后果,值得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的重视。
此外,参照《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预防和处置指南》中所指定的相关要求,对献血者的血容量进行估算[11]。具体方式内容如下:①针对体质量指数(BMI)<26kg/m²献血者,借助Nadler法进行血容量估算,对于BMI≥26kg/m²献血者,则借助Holme法进行血容量的估算。②献血量不得>血容量的13%,且血容量<3300ml的献血者选择采血量为200~300ml。③针对DRVR高危人群,在实施相关措施后建议延期或屏蔽。
此外,为了保证全血献血者在离开献血点之后可获得持续性照护,应采取下述措施:首先叮嘱献血者在指定的休息区域进行时长≥15min的观察,明确献血者无任何不适之后方可离开。其次,在献血者离开献血点时为其发放献血后相关注意事项的有关资料,并告知其在离场后发生DRVR时应采取的相关处理方式,同时尽快和采供血机构进行紧急电话联系,亦可通过下蹲、平卧以及肌肉收缩/舒张运动等缓解相关症状。最后,由采供血机构工作者为献血者提供24h的专业技术支持以及心理疏导,尽量消除献血者的一系列症状表现和顾虑,避免其在离开献血点后的DRVR发生。
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应注意器具的准确摆放,务必严格遵循相关操作流程,将所有器具摆放至规定的位置,并对已使用过的医疗器具进行及时归纳、处理,以期为献血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献血环境。同时,采供血机构定期对工作人员开展培训以及考核,强化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且在采血过程中和献血者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并注意尊重性语言的应用,以提高献血者的献血体验。此外,采血过程中为献血者简单讲解血液生理知识以及无偿献血的益处,帮助献血者更好地掌握献血知识,并通过注意力转移法以及音乐疗法等途径减少献血者的DRVR。对于穿刺不顺利或不成功的献血者应及时完善伤口的处理,并予以真挚的道歉,耐心解答,务必获得献血者的包容以及理解。美好的献血经历具有保留献血者的作用,同时可带动起身边的亲朋好友资源加入无偿献血的庞大队伍中。针对发生了DRVR的全血献血者,将其纳入无偿献血特殊人群的关爱体系中,并制定关爱策略,实施定期回访以及监测。
3 结论
全血献血者是一种奉献爱心以及服务社会的重要体现,提示机体对心理、生理以及环境等变化应激的过程。其中献血行为和轻度进行性失血相当,可能导致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反射的发生,继而可能引起DRVR的发生。作为献血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DRVR的总体发生率约为1%,且主要影响因素涵盖以下几点:①年龄;②体重;③性别;④献血次数;⑤献血前精神状态;⑥采血时间;⑦献血量;⑧月经状况;⑨既往DRVR病史;⑩静脉穿刺时间以及操作者操作水平等。故此,在无偿献血实际工作中,应针对上述相关影响因素制定干预措施,以达到降低DRVR发生率的目的。包括对献血者开展基础心理疏导,严格遵循相关操作规范完成采血操作,估测献血者血容量并计算合理的采血量,强化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的采血相关操作水平等。如何有效降低全血献血者DRVR属于采供血机构的重要课题之一,有待进一步的健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