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学报转型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1-01-05陈曙娟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33期
关键词:边缘化同质化

摘要: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为职业院校学报的发展带来契机,然而处境边缘化、学术话语权较弱、稿源同质化揭示了职业院校学报不尽如人意的发展现状。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下,职业院校学报理应围绕主办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更新办刊理念、创办特色栏目,发挥名片效应和平台作用,展现职业教育的风采和职业院校的成果。对内要加强编辑人员队伍建设,鼓励编辑人员加入学术共同体、提高学术话语权;对外要加强作者(尤其是青年作者)队伍建设,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报;学术共同体;边缘化;同质化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1C-0049-04

职业院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是职业院校为促进职业教育领域(尤其是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的传承、创新和交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主办的,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项目的桥梁。近年来,职业教育制度与体系逐步完善,投入持续增长,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在个人发展、产业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也不可避免地遭遇重重现实阻力。为建设符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新时代社会需求的高层次技能人才,国家加大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力度,职业教育领域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传播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职业院校学报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显,同时面临转型发展的挑战。职业院校学报应当紧跟本校发展步伐,及时调整办刊理念和方向。

一、职业教育政策的利好环境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化。《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等一系列重量级政策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借助国家政策的东风扬帆起航,从规模化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进一步“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对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既然“职业教育大有可为”,那么职业院校学报作为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大有可为”。

二、职业院校学报的发展现状

职业院校学报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壮大,然而在与职业教育携手共进的过程中,有些职业院校学报暴露出短板,甚至违背创刊初衷出现办刊理念的偏差,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日渐疏离,在选题策划、栏目设置方面定位模糊,缺乏职业教育方面的内容特色、理论深度和创新价值,在期刊生态系统中竞争力不足。

(一)处境边缘化

1.职业教育边缘化。在我国,职业教育以国家政策为“指挥棒”,借助其“自上而下”的力量生根、发芽、成长,其改革和转型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而进行的。相比之下,“自下而上”的内驱力不够强烈,尚欠缺一定的群众基础。在“重道轻器”“重艺轻技”“重学轻术”等传统观念的制约下,要想改变“精英教育”观念盛行的社会现状实属不易。一方面,家长对职业教育缺乏信任,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被“分流”到职业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在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不少用人单位提高招聘门槛,将职业院校毕业生“一刀切”拒之门外。这些严峻的现实因素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尴尬处境。职业院校学报与生俱来贴有职业教育的标签,自然也举步维艰。

2.职业院校学报边缘化。与其他高校学报一样,职业院校学报一般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由主办学校统一调配资金、物资、编辑人员。职业院校学报对于学校长远发展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在理论上是毋庸置疑的,却由于无法在现实中立即兑现而经常被忽视。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视学报为核心部门,对学报的投入并不多,期待也不大。这与职业院校学报在“强手如林”的期刊界缺乏竞争优势有关,也与高职院校不够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不够浓郁的学术氛围有关。

3.编辑队伍边缘化。职业院校学报出版事业的中心环节是编辑工作。职业院校学报编辑应该是复合型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知识、较高的编辑素养外,还应该在学术界有所建树,研究领域偏向于编辑学和职业教育学,能够准确判断所收稿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令人遗憾的是,高职院校往往不够重视学报的发展,所安排的编辑很多是放弃原本的专业“半路出家”的,顶着较大的编稿、校对压力在编輯学和职业教育学的学术领域蹒跚起步,很难跻身于学者队伍、融入学术共同体[2]。

(二)学术话语权较弱

当前,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双师型”队伍建设、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具体实践环节积累了不少经验,有待进一步总结和交流。职业院校在不断探索特色办学之路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特性、行业特性、专业特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才支撑。职业院校学报应该在突出高职教育特点的前提下体现学校的特色化建设成果和核心竞争力,围绕职业教育研究热点及本校的专业特色吸收优秀稿件,从而发展成为专业的、一流的、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然而,大多数职业院校学报未能掌握学术话语权,学术影响力有限,尚不能引领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与此目标相距甚远。

大多数职业院校学报很少组织和参与有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学术会议,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微乎其微。当SCI、SSCI、EI、CSSCI期刊逐渐成为学术成果青睐的发表平台,职业院校学报几乎无人问津,甚至不是本校教师首选的发表平台。职业院校学报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往往取决于是否具备一定的特色栏目和学术话语权。我国职业教育理论是“自上而下”贯彻实施的,职业院校着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强调教师的实践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理论基础有所欠缺、理论研究水平有待提高。重实践、轻理论也促使职业院校学报与职业教育建设的关系若即若离,甚至由亲密走向疏离。职业院校学报苦于学术话语权较弱,很难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提升学术竞争力,未能充分发挥服务于职业教育建设、促进职业院校发展的作用,与办刊的初衷渐行渐远。

(三)稿源同质化

目前,职业院校学报的最大困扰仍然是知名度不够高,很难受到校外研究者的关注,缺乏优质稿源,这主要是受现行学术评议和职称评审制度的影响。稿件是学报的“源头活水”,没有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稿件的输送,水平再高的办刊人也不可能做出“无米之炊”。职业院校学报稿源同质化现象严重,学术竞争力有限,所发表的论文很难充分反映职业教育的水平和本校的办学特色[3]。即便稿件质量普遍不高,高职学院也不至于被卷入国内外激烈的出版市场竞争之中。有主办学校托底,处于“旱涝保收”的“舒适圈”内,对职业院校学报而言既是“幸”也是“不幸”。职业院校学报既无生存之虞,也缺乏改革发展的动力。

受稿源的影响,很少有职业院校学报能够坚持创刊初衷开办特色栏目。大多数职业院校学报只能退而求其次,为保证稿件数量优先录用本校教师的论文,同时为满足本校教师的发表需求而依据本校招生专业设置栏目,另外还要兼顾教务处、财务处、人事处、团委、图书馆等部门完成科研工作量、评聘职称的需求,所刊登的文章主题五花八门,囊括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思政等方方面面。职业院校学报栏目大同小异,专业性不强,结构不合理,无法体现主办学校的办学优势。

职业院校学报的稿源还具有不稳定性。职业院校学报尽管对本校教师或多或少降低了论文录用标准,然而并未获得本校教师青睐,成为本校教师投稿的首选期刊。本校教师对学报的“忠诚度”并不高,如果能在更高层次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必然会“另攀高枝”。作者队伍不稳定、文章选题零散,导致职业院校学报不得不阶段性地根据稿件情况调整栏目,很难号召和聚集作者围绕某一研究方向锲而不舍地进行深入探讨。

三、职业院校学报的发展路径

职业院校学报的存在价值,不应该仅仅体现在给本校教职员工科研项目结题、职称评聘等提供方便的微观层面,而应该更多地体现在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贯彻执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融入职业院校建设、构建职业教育学术共同体等宏观层面。聚焦职业院校建设主题、引导职业院校发展、为职业教育成果提供承载与传播平台、拉近与职业院校的关系、加强与职业院校建设的协同互动、培养青年学者、走专业化期刊之路等等,才是职业院校学报的职责所在。在职业院校学报与职业院校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的强烈的依赖感。如何将职业院校建设成果转化为职业院校学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稿件支撑和人才支持,是职业院校学报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发挥名片效应和平台作用

职业院校学报是以主办学校的名称冠名的,主办学校的名气直接决定学报的名气,而主办学校的名气又受职业教育地位的影响。在目前职业教育“不受待见”的情况下,职业院校学报作为主办学校对外宣传办学特色和科研成果的媒介,理应发挥名片效应,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反映职业教育政策、职业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理念,以期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社会声誉和认可度。为此,职业院校学报应该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技术技能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发挥名片效应和平台作用,促进学术沟通交流,发挥学术引领作用,促进理论与应用的共同发展。职业院校学报还应该有针对性地组稿,用国际视野探索产业转型升级引发的职业变化,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职业院校学报与职业教育两者的诸多契合之处,使得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可以转化为职业院校学报的办刊特色。

(二)鼓励职业院校学报编辑人员加入学术共同体

职业院校学报是职业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学报编辑以“专业化”“学者化”身份加入学术共同体,可以培养符合岗位要求的学术前瞻性和学术判断力。学报编辑不但要具备过硬的文字加工处理能力,而且应当具备较强的学术能力,在审稿这个重要环节做到“慧眼识珠”,不错过任何一篇优秀来稿;“铁面无私”,不错用任何一篇不合格来稿。职业院校学报编辑部往往人手紧缺,编辑人员在处理繁重日常事务的同时专心致志做学问并非易事。这对主办单位及编辑人员个人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主办单位应按照上级文件规定配足学报编辑部的专职人员;其次,增加办刊经费,加大培训力度,鼓励编辑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业务培训,及时表彰编辑在专业学术、编校业务等方面取得的各种个人成果;最后,学报编辑工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编辑应当提高稿件处理效率,合理安排编校工作和学术研究时间。

(三)寻求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综合性学报已不适应当今学术期刊发展的潮流,专业化是职业院校学报转型的方向,特色化办刊是职业院校学报打造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如今,职业院校发展势头良好,汇聚了一批颇有建树、学术前景广阔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正是职业院校学报求之若渴的优质稿件的来源。应与他们加强沟通交流,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建立合作关系。第一,为他们提供学术与技术交流的平台,使他们体会到本校学报平台的高效便捷,从而倚重学报平台;第二,借助他们在专业、行业的影响力扩大学报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作者;第三,在优质稿源增多的基礎之上,根据本校的优势专业创办特色栏目;第四,待特色栏目做大做强后转型为专业学术期刊,吸引更多的优质稿件。

(四)加强作者(尤其是青年作者)队伍建设

作者和栏目之间应该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特色栏目的创建和维持离不开优秀的作者队伍的支持;另一方面,代表学术前沿、具有研究价值的科学的特色栏目,对作者队伍发挥着培育和引领作用。职业院校学报应当综合权衡当前的作者研究动态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灵活调整办刊思路,推出特色栏目。学报编辑部应当与科研管理部门、系部负责人保持联系,在分析产教融合发展趋势、掌握校内外研究热点的基础之上策划学报栏目。当前,职业院校乘上“百万扩招”的快车,教师队伍快速发展壮大,青年教师比例大幅度提升。青年教师日渐增多,职业院校学报作者队伍也日渐庞大。青年教师往往学历较高、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科研能力和事业心较强,正处于学术研究生涯的攀登期。青年教师作为新生力量,既是职业教育的希望,也是职业院校学报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师闻.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N].中国教师报, 2021-05-05.

[2]赵晓华.适应性改造:高校学报生态系统的优化进路[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

[3]闵海英.“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学报稿源路径探究——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例[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

责任编辑:许洁

收稿日期:2021-10-05

作者简介:陈曙娟,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68)期刊社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编辑学。

猜你喜欢

边缘化同质化
王硕小说的消费主义特征
同质化管理在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青年写作同质化现象”二人谈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从《少女小渔》看当今女性在出国热潮下的心路历程
民办学院应用型财务人才培养能力定位及模式
写作教学不应被“边缘化”
作者论在西方社会的演变
网络视频直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