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年制高职“商务秘书实务”课程思政教学的建构策略

2021-01-05汪蕾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33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文化自信课程思政

摘要:在多元文化发展局势下,学生群体受到复杂多变的思想文化冲击,在道德理念与价值认识塑造的关键时期,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职业院校更需要发挥引领作用,从理论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念引导三个层面,构建起与专业课程协同的课程思政体系,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高效整合教育资源,以课程教育为载体,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中。本文以五年制高职“商务秘书实务”专业课程为例,对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协同化教学体系的建设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秘书实务;课程思政;文化自信;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1C-0028-04

“商务秘书实务”课程,既是五年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安全类专业的选修课程,它涉及中文、管理、心理与社会等多领域的教学内容,属于综合性较强的教学课程。教师应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合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完善学生理论知识框架、提高专业技能应用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树立起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职业认识,促进职业院校一专多能的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

一、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作为职业院校新时期思政教育的创新形式,将思政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实现思政寓于教育课程的目標。在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理念注重在知识传播中传播积极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发挥思想引领作用。相较于过去的思政课程,该教学理念能够基于协同化的教学目标,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在爱国思想、文化自信、科学发展等方面的认识。在“商务秘书实务”课程中全面挖掘思政元素,推进课程思政体系的科学、有序建设,既是新时期培养学生秘书办文、办会和办事能力的有效路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文秘职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在提升职业认同感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在国民经济产业整体布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逐步融合,使得经济市场的经营与竞争环境出现了复杂的变化,企事业单位在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时,对人才的培育与引进标准也进行了对应性的调整。“商务秘书实务”作为培养专业秘书人才的重要课程,不仅需要加强专业课程内容的优化调整,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思想认识、发展观念的积极引导,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以职业发展规划为核心,围绕学生未来的发展,渗透传统文化、文明礼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教育内容,弘扬正能量,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承担起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二、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构的局限问题

(一)思政教学形式较为滞后

在传统秘书实务教学课堂中,理论知识体系的讲解往往以单向灌输为主,受到教学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制约,过度强调对知识的记忆,但在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方面存在薄弱点,与思政教学内容结合不全面,生搬硬套。与此同时,单一的教学手段也导致学生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实训机会。出现该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采用“一刀切”的教学管理方法,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内容衔接不紧密;二是教学方法单一,对现代教学理论、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合理,资源整合水平不高,无法充分开发“商务秘书实务”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德育目标难以落实。

(二)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目标不统一

由于五年制高职“商务秘书实务”课程教育是集理论讲解、实践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引导为一体的课程,一旦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目标不统一,很难实现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一方面,信息时代,公众接收、处理、存储信息数据的途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办公服务型专业秘书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目标需要进行对应性的转变,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创新了传统思政教育的方法与目标,也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部分职业院校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投入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思政与文秘课程教学目标的落实。社会发展迈入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人才市场的供需结构不断变化,在协同化教育目标的制定与调整方面存在诸多难点,需要职业院校结合现代人才培养目标、企事业单位文秘岗位需求、学生个人发展诉求等多方面的因素,制定改革规划。

(三)课堂互动性较低,学生参与度不高

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的创新形式,在实践教学中,构建与专业课程内容全面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需要教师立足专业教学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改革路径。现阶段,由于教师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需求,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学生参与课程思政课堂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感兴趣或者听不懂,导致难以执行老师布置的任务,削弱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而“商务秘书实务”专业课程中,包括写作、管理、礼仪、法律等多学科内容,知识掌握与运用的难度较高,容易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据相关调查显示,课堂上与教师能够实现高效率互动的学生的比例仅在15%左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主动性有待提升。

(四)教学评价机制有待调整

当前,市场经济现代化改革迈入关键时期,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社会各领域深入应用,企事业单位人才引进的门槛进一步提高,秘书行业的从业标准、技能水平要求也不断提升。职业院校在转变原有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同时,还应加强评价机制的优化建设,积极响应新课改政策。但从秘书的实际就业形势来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缺口逐步扩大,职业院校毕业生与企事业单位实际人才供应需求仍旧存在较大的矛盾。这主要是由于职业院校的教学考核与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指标覆盖不全面导致的,部分职业院校以期末试卷为主,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形式简单,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核心素养进行合理评价。

三、“商务秘书实务”课程思政体系的建构策略

(一)基于文化自信的培养,加强传统文化与礼仪教育

秘书人才培养涉及的教学内容广泛,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语言能力、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在礼仪规范、法律意识、文化水平方面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讲解“商务秘书实务”中的公文写作、礼仪风俗相关知识时,首先,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角度入手,将历史记录的优秀典籍文章作为案例,与现代公文书写、文章报告汇总等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古今结合,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提高学生的文学思维、文化素养与办公能力;其次,在开展文秘技能教育课程时,应结合时事政治、热点新闻、民生政策等相关内容,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基于礼仪风俗背后的文化探究,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进一步强化学生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爱党爱国精神的培育;最后,应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在秘书实训指导中贯彻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教学原则。“商务秘书实务”课程是培养高素质办公人才的教育课程,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各种办公相关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归类,为上级领导的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有时还需要对办公业务进行动态追踪与调查,对从业者的信息分析、理解分析、应急处理等综合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为此,应在专业教学中融入科学发展观与方法论,引导学生端正职业价值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处理问题。

(二)深度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合理安排实训活动

“商务秘书实务”专业教学的目标与思政教学需要保持一致,恰当选择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方案的合理性与針对性,打破学科界限,更好地发挥专业能力培养、价值引领、思想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为此,应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要素,基于协同性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目标,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思想,避免生搬硬套。如,可以通过《吕氏春秋》中孔子困于陈蔡的历史典故,对孔子的“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谈判技巧进行分析,进而深入分析谈判背后的目的,做出真伪判断,延伸到优秀秘书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并对秘书的职业发展进行合理、准确定位,弥补自身不足。与此同时,在实训课程安排方面,教师应以中华传统文化礼仪及风俗文化为融入点,配合课程教学礼仪接待、办公、谈判等相应教学要求,让学生学习中国的传统礼仪、风俗文化,并通过安排学生参与校企实训项目、顶岗实习、校内文化活动等形式,增加学生实训课程比例,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互验证的机会。

(三)基于课程思政教学特点,创新实践教学形式

网络时代,受多元文化发展形势的冲击,学生群体的思维认识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表现特征,需要从现代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与实际教学特点出发,对原有的教学形式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创新,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讲,在建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时,一方面,应加强现代大数据、远程通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高效整合线上与线下思政教育资源。在课堂上,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融合,并适当延伸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在课前围绕文秘技能培养目标,布置自主收集资料、要点总结、报告记录等相关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对优秀报告进行分析,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如,为锻炼学生的文书整理、办公能力,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推荐新闻报道、重大会议总结等文章,并自主对内容进行提炼、归纳,以诵读、播放视频、PPT等形式,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文书处理、逻辑分析、整理归纳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应创新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小组讨论、观看微课视频或电影、推荐经典书籍、运用线上教学平台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并利用网络教学的平台、资源、技术优势,构建互联网+课程思政开放教学模式[1]。此外,还可以组织各种专题演讲、辩论竞赛,通过模拟相关教学场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树立唯物辩证思维。

(四)以学生个性化发展诉求为基础,打造高效交互的课堂环境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逐步深化,为提升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职业院校在构建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教育模式时,需要将学生的发展诉求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逐步深化教学改革目标。第一,应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变化特点,拓宽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渠道,深入分析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需求,并以此为基础优化教学方案设计,尊重学生教学主体作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第二,在课堂评价模式的选择方面,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考核评价。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转变了原有“以成绩决胜负”的单一化教学评价模式,职业院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时,应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评估学生发展整体情况,建设囊括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业务实践能力、思想价值观念“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并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提升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权威性。第三,在“商务秘书实务”课堂教学时,为有效贯彻课程思政的引领、教育目标要求,教师可以创设起开放式、互动性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以微课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是典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微课中注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观看微课后,通过问题引导、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与政治素养。

基于实践型、复合型秘书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商务秘书实务”的理论基础与实训教学特点,全面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可以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实践业务能力的同时,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负责的价值观念[2]。在实践课程中,职业院校应深度挖掘专业的思政要素,逐步引进创新教学技术与形式,构建起高效互动、沟通及时的课堂环境,在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正确引领高职学生群体的思想认识、职业发展观念,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多的高素质的优秀秘书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小云.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高职思政课程建构与实践探究——以硅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2]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

责任编辑:王新国

*本文系《2020年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对象》(苏教办师函〔2020〕19号)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1-09-25

作者简介:汪蕾,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分院(江苏南京,211135)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及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文化自信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