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革命传统作品 落实语文专题教学

2021-01-05占少志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33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

摘要:根据2020版中职语文课标的要求,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教学旨在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用语文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和发扬中国革命传统,凸显语文学科的文化传承与理解。为达到课标要求,需要引导学生从思想的深刻性、内容的时代性、语言的规范性等角度,理解与欣赏革命传统作品。

关键词:革命传统作品;语文专题教学;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1C-0036-03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设置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专题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深入学习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爱国精神和崇高品质;深入了解中国革命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事迹,感受其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体认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进一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坚定理想信念,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突出了革命传统文学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意义。现行的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苏教版”)的中职语文教材,革命传统文学作品散落在不同单元。为落实新课标规定,需要将过去以选文为主、以文体组元、开展知识点教学的单篇改为以语文学科知识统筹为一体的专题教学,需要语文教师整合教材中相关作品和资源,实现语文教学价值。

一、内容的时代性:整合作品了解革命历程

“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作品有以下篇目: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第一册),描写革命战争中女性形象的《荷花淀》(第一册)、《百合花》(第六册),写上下求索奋进的《寻梦者》(第二册),写日本投降仪式的《落日》(第五册),描写革命歌曲对青年成长启蒙的《五月的鲜花》(第三册),写香港回归祖国的《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五册),还有鲁迅对革命者的纪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第三册)。

重组上述作品,以时间为经,以文学体裁为纬,组成中国革命传统文学专题。该专题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和丰功伟绩,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演进,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认识到革命传统形成和发展的连续性、延展性、时代性。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滔滔江水,念及革命形势、国家前途,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博大胸怀。《寻梦者》将“金色的贝”和“桃色的珠”作为人生理想象征的载体,唱出了戴望舒那一代人寻求理想、憧憬光明、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两篇诗歌体裁的文章诞生于新民主主义时期,启发学生感受青春的激情与梦想,领悟对祖国和理想的挚爱。散文《记念刘和珍君》直接表现和赞扬了以刘和珍为代表的青年们为了理想临难不苟、相互救助的高贵品质和坚韧的爱国精神。

《荷花淀》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在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百合花》以解放战争为背景,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两篇小说以贴近现实的方式表现了两段战争期间的平凡英雄,有军民的鱼水之情,有同志的互助之谊,有对和平的渴求和对国家的热爱,书写了人性美和人情美。散文《五月的鲜花》写了这首歌中抵御外辱、抗战到底的民族精神带给作者灵魂上的震撼,突出了革命音乐唤醒人性、振奋人心的力量,号召后来者去缅怀、去追忆为了民族的延续付出自己生命的革命先烈们。

《落日》可视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击帝国主义胜利的典范新闻作品,是一篇直接记录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的事件通讯。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极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现场报道表现出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民族自豪感。《别了,不列颠尼亚》被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经典新闻作品,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怀抱,让人看到中国是世界发展的贡献者,是世界和平的贡献者。

按照时间顺序重组上述篇目形成专题,引导学生关注中国革命的演进,关注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精神特质。学生从作品中梳理并体悟出中国革命文学的人民立场、责任担当、斗争精神和崇高理想。学生在感受文学魅力和文学欣赏中坚定理想信念,陶冶情操。

二、思想的深刻性:借助人物体悟革命精神

根据新课标,革命精神主要指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浩气长存的革命气概和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具体在每一課例中,革命精神都有所丰富有所延展。

1.革命精神与时代画像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作者及其作品人物,均深受其时代的洗礼,自然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迹,这个时代印迹就是他的“时代画像”。通过“时代画像”,能还原时代特征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例如,《沁园春·长沙》和《寻梦者》都展现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年的精神谱系。《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秋,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因此,文中“浪遏飞舟”是对“谁主沉浮”的回答,展示了“恰同学少年”的革命者放眼天下、深思未来、激情满怀的形象。《寻梦者》写于1932年,戴望舒通过艺术化手法和各种生命体验表明,“寻梦者也是一个奋斗者,一个为了理想和目标而苦苦求索的人。诗人鼓励青年要勇敢地去追梦、圆梦,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准备经历层层的磨难,最终才能登临光辉的顶点”。这是为青年擂鼓喊、鼓劲助威的诗,也是一首献给奋斗者的战歌。

2.革命精神与人物形象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分析人物形象要“听其言,观其行”。这里的“言”和“行”是根植于时代的,联系于社会关系。

例如,同为战争题材的小说《荷花淀》和《百合花》,都有“诗体小说”美誉,都写出了战争中青年女性高度的觉悟和美好的心灵,但时代背景不同,人物所反映的革命精神也迥异。《荷花淀》的背景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小说通过“水生”“水生嫂”等人物群像,展现人物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刻画了人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歌颂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百合花》是以解放战争为背景,通过对新媳妇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友善、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和性格美。百合花不仅是人物纯真、高洁的象征,也是高尚美好的军民之情的象征。

三、语言的规范性:构建情境把握审美特征

阅读的过程是解读文本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阅读中国革命传统文学作品,应把学生自己的生活与革命生活对接,从而认识社会,获得审美体验。因此,进行专题教学时,教师需要通过语言创设学习情境。

例如,阅读《沁园春·长沙》时,通过对“立”“看”“忆”“问”等动词,从图景视觉感、气势感、色彩感和动态感四个角度构建湘江秋景图的情境,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脉络,获得语文体验,生成语文素养。又如《荷花淀》,可以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寻夫杀敌”等片段,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可以集体讨论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

这些革命文学作品生动深刻的语言描写,巧妙生动的语言表达,灵活出彩的语言修辞,凝练了革命文学庄严、细腻、厚重的场景。通过真实的语言情境,学生能真切感受到革命文学的影响。基于此,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学科特点创设学习情境,基于基础知识建立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关系;依据学生生活创设学习情境,基于见识熟悉文本样态;依据社会生活创设学习情境,基于认识理解文学实际;依据职业生活创设学习情境,基于专业提升语文素养。

新课标还提示“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多种语文学习活动。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访问革命先辈、英雄人物等活动,加深对活动背景和英雄人物思想境界的理解,深化学生对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程的体认,提高学生口头交流、现场记录、文稿整理等能力和水平”。教学中可以寻访地方红色资源,重温革命先辈们的感人故事,感受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此基础上,开展志愿活动,深化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程的體认,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现场记录、文稿整理等能力和水平。

责任编辑:章跃一

*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1—2022年度江苏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新课标视阈下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XHYBLX2021167)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9-12

作者简介:占少志,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江苏丹阳,212300)党政办副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
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高校音乐教学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