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肾虚络瘀”病机认识分期辨治糖尿病肾病
2021-01-05曾桂桃汤水福程德金邓滢滢廖振毅
曾桂桃 汤水福 程德金 邓滢滢 廖振毅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he,DN)是指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它的最主要特征是蛋白尿的渐进性增加以及肾功能的不断下降,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发生,成为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多认为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炎症反应、糖代谢异常、氧化应激以及肾血流动力学等相关[1],其中炎症反应被公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关键致病因素,甚至有学者认为糖尿病肾病是一种代谢性炎症疾病[2]。目前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以控制血糖、血压,减少蛋白尿,防止并发症以及透析治疗为主,但治疗上仍存在较大困难[3]。中医以“辨证论治”“整体观”为主要特点,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发挥了独特作用,且利于延缓病情进展。本篇基于中医学“肾虚络瘀”病机论治糖尿病肾病,以期对其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
1 “肾虚络瘀”是糖尿病肾病核心病机
1.1 DN以肾虚为本,以瘀血为主要病理因素
糖尿病肾病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尤以肾虚为主[4]。《灵枢·五变》言:“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五脏亏虚是消渴发病之本,消渴肾病为消渴变证,其病机亦与脏腑亏虚息息相关。消渴肾病病位在肾,又涉及肝脾。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肾主封藏,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消渴日久,肾脏亏虚,疏泄失常,久则及脾,脾运失司,发为水肿;肾虚封藏失司,水谷精微下注而为尿浊;气化不利,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关格。肾虚为消渴发展至消渴肾病的基础,亦是消渴肾病的主要病机。标实包括燥热、痰湿、瘀血、浊毒等[4],以瘀血为要。消渴以阴虚为本,阴亏津伤,内热则盛,热盛则阴亏加剧,相互为因,燥热结聚,逐渐发为消渴肾病。肾气虚损,气化失司,水液疏泄失常,聚为痰湿,发为水肿。病程日久,瘀血阻滞,肾络损伤,精微外邪,发为尿浊;血运不畅,又气不摄血,血溢脉外,可发为尿血。此外,燥热、痰湿、浊毒均可致瘀血内生,瘀血又进一步加重病情。可见病理因素中以瘀血为消渴肾病发生发展的核心因素。仝小林等[5]指出虚为消渴肾病的基本条件,瘀是其核心病机。胡筱娟等[6]研究发现,肾络瘀阻程度越严重,糖尿病肾病的血液流变、脂质代谢以及内皮素、肾功等的异常程度也越严重,提出瘀血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肾络瘀阻是糖尿病肾病的核心病机。
1.2 DN瘀在“肾络”,病机不离“肾虚络瘀”
“络脉”最早见于《内经》,《灵枢·脉度》言:“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由经脉主干别出,逐渐细化为孙络,成为遍布身体的“网络”结构,具有沟通表里经脉、渗灌气血、调整阴阳、濡养全身的作用。吴以岭[7]提出络分阴阳,行于体表者为阳络,行于体内脏腑者为阴络。“肾络”实际为络脉循行于肾脏的阴络部分,属于“脏腑隶下之络”,其在生理功能上承接“络脉”,担负着对肾脏的气血流通灌渗及濡养,病理特点上也与“络病”相通。
《灵枢· 痛疽篇》言:“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可见络之为病,常致血脉阻滞,凝涩不通。清代王清任指出“久病入络为瘀”,叶天士进一步提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等理论。络脉形态细小,又是汇聚及运行气血之处,若久病迁延伤正,气血运行不利,凝结化瘀,最易客于络脉,正如叶天士所言“久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中必有瘀凝”。“肾络”作为络脉的一部分,是肾脏中逐层细化、细窄迁延的网络系统,具有双向流动、末端流通的结构特点,既能渗化气血津液、濡养肾脏,又能代谢“废物”、泌别清浊。消渴肾病由消渴病久迁延所致,无论本之“肾虚”、或是标之“血瘀”,其发生均以“肾络”为要。肾络渗灌气血、濡养肾脏,消渴日久,肾体亏虚,肾络气血不足,运行乏力,濡养失司,使“肾虚”更甚;肾虚加重,代谢失司,“湿浊”难排,日久化瘀,阻于肾络,产生变证,发为消渴肾病,“湿浊”久留,发为“浊毒”,进一步损伤肾络;消渴病久入络,肾络气血渗灌失畅,瘀血内生,亦可发为消渴肾病;肾络细窄,病邪易居,外邪侵袭,凝滞于内,客于肾络,加重病情。吕仁和[8]指出,络脉气血不足、癥瘕结聚是慢性肾脏病的本质。“肾络”在消渴肾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消渴肾病病位实则在“肾络”,病机以“肾虚络瘀”为核心。
现代医学研究可知,“肾络”形态及生理功能类似于人体肾脏中的毛细血管。病理状态下,毛细血管在细胞增生及其他病理产物的堆积阻塞下,逐渐丧失原有功能,出现肾小球硬化,以及系膜细胞增生导致肾脏纤维化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最终发展为糖尿病肾病[9-10]。这也与消渴肾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瘀血内生、阻滞肾络的中医病机相符。
无论从西医或是中医角度,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均与“肾络”密切相关。消渴病后期肾脏虚损,血行不畅,致瘀阻肾络,发为糖尿病肾病,“肾虚络瘀”为糖尿病肾病的核心病机。
2 “肾虚络瘀”随病程而各有侧重,当分期治之
《严氏济生方·消渴门》曰:“消渴之疾,皆起于肾。”《外台秘要》认为:“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景岳全书》又言:“肾乃精血之海。”消渴一病,与肾脏息息相关,起于肾之不足,后又累及肾,可致精虚血少,甚或精亏血瘀,互为因果,加重病情。《临证指南医案》曰:“久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中必有疲凝。”DN由久病消渴而来,必及气血,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瘀阻肾络。“肾虚络瘀”作为消渴肾病的核心病机,影响着DN的发生发展,贯穿全程。“初病在经,久病在络”,DN随病程进展,病情由轻到重,由浅入深,不同病程的病机虚实缓急各有不同,当分期而治。现代医学将DN分为临床前期,临床早期,临床中期,临床后期。胡筱娟等[6]研究发现,随着DN病情加重、病程延长,肾络瘀阻严重程度也逐渐增高。吕仁和[11]提出消渴肾病病程总不离本虚标实,早期偏重于实,后期渐偏于虚。赵进喜[12]认为DN初期虚中夹实,中期为虚实并重,后期实中夹虚。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既要抓住病机,也应注重疾病分期,依据不同时期调整用药,合理遣方,方能增强用药准度,加强疗效。
2.1 DN早期注重气阴两虚,燥热络瘀
《圣济总录·五十九卷糖尿门》曰:“糖尿之病……若病久不愈者,邪热蕴积,营卫涩滞,精血衰微,病多传变。”《景岳全书》又云:“五脏之伤,穷必及肾。”DN为糖尿病久治不愈,精虚气弱,发生传变,而后波及肾脏的阶段,即使在DN早期,肾元亏虚亦已显著。《灵枢·卫气失常》又言:“血气之输,输于络脉。”肾脏气血亏虚,肾络失养,推动无力,血行不利,湿浊难解,血凝湿阻渐结聚于络脉,肾络瘀阻始成,与肾脏亏虚相互影响,逐步加重病情,DN早期病机虽基于“肾虚络瘀”,但常以肾本不足为主,肾络瘀阻次之。
消渴病机以阴虚为要,久病及肾,阴虚仍存,兼之病久耗气,故早期DN之本虚以气阴两虚为主。王刚等[13]统计80例DN患者得出,早期DN患者本虚证中以气阴两虚最多见;王元英等[14]统计204例早期DN中气阴两虚证者159例,占77.94%。《医林改错》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为瘀。”《读医随笔》又提出:“夫血犹舟也,津液水也,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瘀滞。”DN早期肾气不足,肾络气虚化瘀,且机体阴虚日久,阴津亏耗,燥热炽盛,热灼津亏又致瘀血内生,进一步阻滞肾络,故DN早期实证不离燥热络瘀。李芮等[15]研究发现DN早期患者证型多为气阴两虚兼杂血瘀。
此期患者多表现为乏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舌燥、烦渴欲饮、心烦失眠、大便干结难解等症;舌脉以舌红少津、苔少或薄黄、脉数为主。《类证治裁》曰:“肾阴虚,火必烁金……治宜滋阴清润,忌用温品助燥。”此期肾气阴两虚为甚,在此基础上加重了肾络血瘀,故治疗当注重益气养阴,扶助正气以利祛瘀;同时兼顾清润化瘀,避免温热之品助燥伤阴。《本草纲目》中记载山药可“益肾气,健脾胃……润皮毛”,阴虚者不宜过用温燥,故中医治疗可多用山药、党参、南芪、大枣等偏于平补之品,补益脾肾之气,又有助养阴;再加用滋阴润燥类药物,《神农本草经》言天花粉可“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治疗可选用天花粉、知母、麦冬、玄参等清润之品;临床可酌加丹参、赤芍、牡丹皮之类,直达病所,以通行血脉、活血化瘀。上述各类药物相互配合,达扶正以祛瘀之效,方剂可用生脉散、玉女煎、六味地黄丸等为基础加减运用。张佩青[16]以益气补肾、辅以活血化瘀为法治疗早期DN,方选参芪地黄汤加活血之品;余江毅[17]治疗早期DN以滋阴清热为法,方以玉女煎加减,药用麦冬、天花粉、山药、葛根、黄连等。
2.2 DN中期以脾肾不足,痰湿络瘀为要
《黄帝内经·素问》曰:“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互根互用,相互影响,DN病至中期,病程迁延,阴虚日久及阳,脾肾阳气不足逐渐明显,机体温化失司,寒凝湿阻,络瘀更甚,此期往往肾虚络瘀并重。脾肾分别为先后天之本,肾气不足,日久及脾,可发为脾肾气虚;阴虚日久,阴损及阳,渐至肾阳不足,温煦无力,久则脾阳不足,发为脾肾阳虚,故此期本虚以脾肾气虚或脾肾阳虚多见,具体见证常因患者体质不同而有所差异。于乐[18]统计80例DN患者得出脾肾阳虚证较气阴两虚证肾脏损害及疾病消耗加重。《寿世保元·血气论》中记载 :“气有一息不运,血有一息不行。”《血证论》言:“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DN中期,肾脏阳气不足,不能温养血脉,可致寒凝而瘀;血瘀日久又可阻滞络脉,且脾肾阳气不足,推动乏力,温煦失职,水饮痰湿积聚难化,湿瘀交结,进一步阻滞络脉,加重病情。故实证者以痰湿内阻、肾络瘀滞为要。李芮等[15]研究亦发现DN中期患者以脾肾气虚证及血瘀证和水湿证多见。
此期患者可见乏力懒言、纳呆、腰膝酸冷、形寒畏冷、轻中度水肿、夜尿频繁等脾肾亏虚之症,兼有面色晦暗、皮肤色素沉着、尿中或有血丝、腰背刺痛等肾络瘀滞之症,舌脉以舌质暗、有瘀斑、舌底络脉迂曲、脉细涩为主。此期脾肾不足为本、尤以阳虚明显,痰湿瘀阻为标、且以瘀阻更甚,针对此病机,中医治疗当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并举,既温补脾肾,又活血化瘀。《类证治裁·痰饮》曰:“若夫肾阳虚,火不治水……治宜通阳泄湿,忌用腻品助阴。”《本草新编》指出,“仙茅虽温,而无发扬之气,长于闭精,而短于动火”仙茅、淫羊藿、菟丝子等品生津助阳,却无刚燥猛烈之性,用之可有效改善肾阳虚症状;《本草经读》曰:“用附子之辛,亦有三法……辛润以温补水脏也”,用附子、肉桂、桂枝、干姜等辛温之品可温补脾肾、温通血脉,脾肾得温,阳气得通,气随津布则痰饮渐消;配合茯苓、滑石、薏苡仁之类泄湿,加速化解水饮;此期肾络瘀阻明显,可予丹参、红花、桃仁、赤芍、郁金、鸡血藤等品通络化瘀,《本草纲目》谓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适宜此期瘀滞较甚者。现代药理学研究亦证明,活血化瘀法能延缓糖尿病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发展[19]。临证可选右归丸、肾气丸、真武汤合并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方剂加减运用;郑镇雄等[20]研究得知真武汤加味可有效治疗消渴日久、肾阳亏虚、瘀血阻滞之证。孙伟[21]认为DN中期为脾肾亏虚、湿瘀内滞证,治以健脾益肾,活血利水为法,方选知柏地黄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2.3 DN后期以肾阴阳俱虚,浊毒瘀络为主
清代《素问集注》中记载:“消瘅者,五脏精气昏虚,故为消瘅也。”肾主藏精,为五脏阴阳之根,DN病至后期,机体肾元亏损,阴阳俱虚,必然病及他脏,使五脏气血阴阳虚衰,张峥[22]研究发现DN末期本虚证以阴阳两虚多见。此期虽本虚为甚,标实之证亦不可忽视。《素问·缪刺论篇》曰:“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邪气入于肾络,日久络脉气血亏虚,推动无力,兼之脏腑虚损,气机运行不利,痰浊内生、血滞化瘀,气滞、痰湿、瘀血等病理因素相互结聚,酿生浊毒,加重肾络损伤,疾病进入末期。此期机体虚损为甚,瘀毒内结,肾体失用,病势常难以逆转。
《重订广温热论》中载:“溺毒……头痛而晕,视力朦胧,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呼吸带有溺臭。”与DN后期之尿毒症症状相似,此期浊毒壅塞,或上泛头面,见头痛头晕,视力模糊,耳鸣耳聋,口气秽臭,甚至呼吸带有尿味;或闭塞尿道,上泛脾胃,小便不通,恶心呕吐,发为关格;或水湿壅滞、泛溢肌肤,发为重度水肿;精神萎靡,神疲嗜睡,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瘙痒、咽干舌燥、腰膝疲软、畏寒肢冷等阴阳两虚之症亦为常见。《证治准绳》中提出:“治主当缓,治客当急。”此期虚损为甚,瘀毒内结,病情严重难逆,病情变化较快,中医治疗当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表现,或补正为先,或排浊解毒化瘀为急,以达到减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神农本草经》谓杜仲“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本草备要》载熟地黄“滋肾水,补真阴,填骨髓,生精血”,此期补正可用肉苁蓉、熟地黄、杜仲、牛大力、附子、山萸肉、沙参、当归、麦冬等以滋阴补阳。《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浊邪居下”,治疗浊毒瘀络注重“因势利导”,大黄为通腑泄浊之要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23]其可通过调整肠道菌群促进内毒素排泄,药用大黄以及黄连、土茯苓、积雪草、丹参、千斤拔、山楂、络石藤、水蛭等有助于解毒排浊、化瘀通络,使毒去正安,缓解病情。方剂可选二至丸、肾气丸、地黄饮子等,合甘露消毒丹、黄连温胆汤等作为基础方化裁。史丽伟等[24]应用桂附地黄汤、济生肾气丸、大补元煎合龟甲胶、仙茅、淫羊藿治疗DN晚期阴阳两虚证。陈延强等[25]认为DN末期以脾肾虚衰、浊毒瘀内停、阴阳两虚为主证,方可用黄芪汤、右归丸合真武汤加减。
3 DN不离“肾虚络瘀”,但证型多变,当注重辨证论治
3.1 DN虚证以肾阴虚为要,然常波及五脏,损害阳气
中医学认为脏腑相互联系成为整体,一脏病态可影响他脏。糖尿病肾病虽病位在肾,各期病机不离“肾虚络瘀”,但受环境、用药、体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往往出现多种证型,治疗中应当仔细辨证,全面把握。DN本虚多以肾阴虚为要,中医学谓肝肾同源,肾阴虚可影响肝脏,发为肝肾阴虚证,可见头晕目眩、目干、肢体麻木、口燥咽干、失眠多梦、胁肋隐痛、耳鸣等症状,应加用滋补肝肾之品,《药性考》云:“虫草秘精益气,专补命门。”可嘱部分患者炖服冬虫夏草。《本草经疏》言:“枸杞子,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亦可予枸杞子、熟地、玉竹、女贞子、旱墨莲、当归等适当运用,方剂可选二至丸、六味地黄丸、一贯煎、杞菊地黄丸等化裁。DN发展脏腑广泛受损,肾元亏虚,元阳失于温煦,五脏阳气不足,出现心肾阳虚、肺肾阳虚、甚或阳虚水泛等证。心肾阳虚常见心悸、形寒肢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神疲乏力,腰膝酸冷,唇甲青紫等症,甚至发为怔忡、胸痹心痛之症,治疗可选肉桂、桂枝、附子、人参、红参、淫羊藿、杜仲、山萸肉等温补心肾,方拟参附汤、肾气丸、右归饮等加减运用;疾病后期,肺脾肾阳虚,水饮失于温化,水湿泛滥,治应温阳利水,方拟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加减,可加用干姜、肉桂、猪苓、泽泻、薏苡仁等。李平等[26]将糖尿病肾病分为肝肾阴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证型。治疗分别选用六味地黄汤、水陆二仙丹、参芪地黄汤、济生肾气丸等方。高彦彬等[27]认为本病可分为:肝肾气阴两虚证,药用生地、枸杞、山茱萸、丹参、天花粉等滋补肝肾、益气养阴;脾肾气阳两虚证,药用党参、黄芪、猪苓、茯苓、淫羊藿、木瓜等补益脾肾、利水消肿;心肾气阳两虚证,药用人参、五味子、桂枝、猪苓、茯苓、泽泻、葶苈子等益气养心、通阳利水。
3.2 DN实证以瘀为主,亦可变生气滞、痰浊、湿热之证
DN实证以瘀为中心,临证必当注重运用活血化瘀之品,如三七、郁金、川芎、丹参、桃仁、土鳖虫、水蛭等药,并可另予三七粉冲服,增强疗效。瘀阻肾络,治应加用祛瘀通络药物,地龙、全蝎、蜈蚣等“虫类”药物性善走窜,入肾络祛毒化瘀;藤类形似络脉,可通经入络,运用鸡血藤、宽筋藤、忍冬藤等以获理气、活血、通络之效。肾络失养,气血津液运行失司,可变生气滞、痰浊、湿热等证。若为气滞证,治应行气化滞,运用川芎、枳壳、木香、香附、砂仁等,方取越鞠丸、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之意加减化裁;痰浊证则应利湿化浊,运用半夏、茯苓、泽泻、佩兰、藿香等药,方剂可取小半夏汤、温胆汤之意加以运用;若合并湿热证,则加用薏苡仁、茵陈、虎杖、黄连等药清热利湿,方可选用萆薢渗湿汤、连朴饮、茵陈蒿汤等方加减。史丽伟等[24]认为DN以痰饮、瘀血、水湿、毒邪为标证;杨辰华[28]认为DN标实证包括血瘀、水湿、湿浊等证,治法分别采用活血化瘀、温阳利水、化湿泻浊,方分别拟用桃红四物汤加味、防己茯苓汤加味、升降散等。
3.3 抓住病机,分期、辨证相结合
“肾虚络瘀”是贯穿DN病程的主要病机,在治疗中当时时重视“补肾祛瘀”。补者,方可选左归丸、肾气丸、二至丸等加减应用而固本;祛瘀者,可选取桃红四物汤等活血祛瘀之方加减合用。用药上可予巴戟天、肉苁蓉、杜仲、熟地、山萸肉等补益之品,以及丹参、郁金、赤芍、当归、香附等行气活血之品,相互配合。虽然DN病程进展及各期证候分布有一定规律,然而疾病时有变化,证型多样,且随病情进展呈动态变化,故治疗可以分期为参考,却不可拘泥,诊疗过程中有起病则虚甚而标证不显著者,亦有末期标证为主、虚损为轻者,如吴越[29]提出早期DN以肝肾气阴两虚之本虚证为主,末期DN以水气凌心射肺之标实证为主。且不同证型可能出现于任一分期中,治疗时应当辨证为先,结合不同分期的病机特点,灵活用药。
糖尿病肾病本为疾病后期所发变证,病情相对危重,难以治愈,治疗中应以稳定病情、延缓疾病进程、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主要目标,用药上忌过投猛药,损耗正气,又忌病重药轻,难以取效,中医生在临床上应多学习、多体悟、多运用,方能全面把握病机,依据病情准确辨证,合理用药,获得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