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调血汤联合穴位埋线对湿热瘀结型痛经患者镇痛效应、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前列腺素E2、前列腺素F2α、β内啡肽的影响
2021-04-07吴芳杨冬梅李鹏利
吴芳 杨冬梅 李鹏利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指在行经前后出现下腹坠胀、探讨、腰酸、腰骶疼痛等不适症状,病情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给广大妇女的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1]。目前西医治疗痛经以镇痛为主,停药后易复发[2]。中医认为痛经的基本病机为湿热瘀结胞宫,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络,脉络痹阻,不通则痛[3]。本研究打破了传统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思路,针对湿热瘀结型痛经患者,充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率先在本地区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法治疗,且配合中药穴位埋线疗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且穴位埋线技术具有创伤小、作用持久等特点,与传统的普通针刺疗法相比,免去了患者每日奔波于医院的繁琐,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为该疾病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4]。本研究对100例湿热瘀结型痛经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清热调血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在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秦皇岛市中医医院及抚宁区中医医院门诊就诊治疗的湿热瘀结型痛经患者203例作为研究对象,脱落3例,将剩余2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100例。治疗组中年龄20~55岁,平均(38.20±6.71)岁,病程1~16年,平均(9.37±2.01)年,月经周期(29.42±1.68)天,经期(6.10±1.83)天,病情程度分为轻度25例、中度61例、重度14例。对照组中年龄21~54岁,平均(38.05±6.82)岁,病程1~15年,平均(9.20±2.15)年,月经周期(29.20±1.71)天,经期(6.14±1.88)天,病情程度分为轻度29例、中度52例、重度19例。两组在年龄、平均病程、月经周期、经期、病情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秦皇岛市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相关规定。
1.2 纳入标准
(1)符合《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5];(2)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湿热瘀结证的诊断标准[6],包括经期小腹刺痛、拒按、腰部胀痛、月经不调、带下量多、质稠有块、经色黯红,舌红苔黄,脉滑数;(3)依从性良好,能进行规范治疗;(4)肝肾功能、血尿常规无明显异常;(5)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妊娠、哺乳、备孕期间的女性;(2)其他因素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3)机体主要器官脏器严重功能不全;(4)对本研究选用的药物有过敏史;(5)不符合纳入标准;(6)参与其他临床研究;(7)自身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病变;(8)近2周内止痛、镇静、激素等药物治疗史。
1.4 脱落标准
(1)失访者;(2)主动退出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包括谷维素(广东恒健制药,规格:10 mg,生产批号:20160209,20170318,20180910)30 mg,口服,3次/天,于月经来潮前3天口服,连续服用7天,布洛芬缓释胶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药,规格:0.3 g,生产批号:20160222,20170612,20180830)0.3 g,口服,2次/天,疼痛剧烈时服用,连续使用不超过5天。连续治疗3个月。
治疗组:采用清热调血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1)清热调血汤,方中组成,红藤30 g、败酱草20 g、赤芍10 g、白芍15 g、薏苡仁15 g、炒五灵脂10 g、延胡索10 g、牡丹皮15 g、丹参10 g;随症加减,经期延长或经量过多者,加地榆15 g、马齿苋10 g、槐花10 g凉血止血;痛及腰骶者,加秦艽15 g、狗脊10 g、续断15 g清热除湿止带;带下异常者,加茯苓20 g、黄柏10 g除湿止带,水煎服,日1剂,于早晚饭后温服,连续治疗3个月。(2)穴位埋线,选取关元、三阴交、次髎等腧穴,选取28号2寸长的毫针去针尖作为针芯,7号针头作为套管。将0号羊肠线穿入针头并接入针芯,持针刺入相关腧穴,出现针感后推入针芯,退出针管,将羊肠线埋于腧穴皮下或肌层内,月经来潮前3~7天开始治疗,每日埋线1次,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1.6 观察指标
1.6.1 临床疗效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症状量化评分标准拟定[6],对主要症状(经期小腹刺痛、腰部胀痛、月经不调、带下量多、质稠有块、经色黯红)进行量化评分,拟定:(1)治愈,疼痛症状完全消失,症状总积分降低≥95%;(2)显效,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症状总积分降低≥70%,但不足95%;(3)有效,疼痛症状降低,症状总积分降低≥30%,但不足70%;(4)无效,疼痛症状无改变,症状总积分降低<30%。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100×100%。
1.6.2 疼痛程度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观疼痛程度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ing、VAS)进行评估[7],分值为0~10分,分值与疼痛程度成正比。
1.6.3 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迈瑞公司DC-N2S型)评估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水平变化,包括收缩末期峰值/舒张末期峰值(End systolic/Diastolic peak,S/D)、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平均血流速度(Mean blood flow velocity,Vm)。
1.6.4 检测指标 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的肘正中的5 mL外周静脉血,在酶标仪(赛默公司FC型)上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前列腺素F2α(Prostaglandin F2α,PGF2α)、β内啡肽(β endorphin,β-EP)的水平,试剂盒由迈瑞公司生产。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湿热瘀结型痛经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为82.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湿热瘀结型痛经患者主观疼痛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主观疼痛程度(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主观疼痛程度(VAS评分)显著降低,以治疗组降低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主观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
2.3 两组湿热瘀结型痛经患者的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S/D、RI、Vm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S/D、Vm明显升高,RI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S/D、Vm高于对照组,R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S/D、RI、Vm比较
2.4 两组湿热瘀结型痛经患者的检查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PGE2、PGF2α、β-EP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PGE2、β-EP明显升高,PGF2α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PGE2、β-EP高于对照组,PGF2α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PGE2、PGF2α、β-EP比较
3 讨论
中医认为痛经的病机为行经期间血海满盈,气血骤虚,冲任剧变,寒凝筋络,气血运行不畅,瘀阻胞宫,气滞血瘀,湿热下注,脉络瘀阻,胞宫气血受阻,不通则痛,中医当以清热利湿,活血祛瘀为主要治疗原则[8-9]。本研究选用清热调血汤,方中红藤能清血分热毒,活血通络,散瘀败毒;败酱草能清热利湿,化瘀排脓;二药用作君药。丹皮、丹参、延胡索、五灵脂等用作臣药;丹皮能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消痈;丹参能凉血消痈,调经活血;延胡索能行气止痛,活血;五灵脂能活血止痛,止血祛瘀。薏苡仁、赤芍、白芍用作佐使药,薏苡仁能利水渗湿,排脓清热;赤芍能清热凉血,通经活血,止痛;白芍能养血调经。诸药合用,共同发挥清热利湿,活血祛瘀,凉血止血的作用[10]。穴位埋线是种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手段,将现代医学与经络理论相结合,通过线体对腧穴产生持续的刺激作用[11]。羊绒线埋入穴位后,在皮肤内软化和分级,对腧穴产生生物、化学的刺激,随着时间由强变弱,调节机体阴阳平衡[12]。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组疗效比对照组高,主观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清热调血汤联合穴位埋线能提高湿热瘀结型痛经的疗效,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血瘀是导致痛经的主要病理因素,血瘀可引起机体血流处于“凝”“黏”“聚”,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子宫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13]。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组治疗后的S/D、Vm高于对照组,RI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清热调血汤联合穴位埋线能有效改善对湿热瘀结型痛经患者子宫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有助于纠正血液的高凝状态。
痛经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内分泌失调关系密切,子宫内膜分泌的大量PGF2α可进一步痛经的发生,能有效促使子宫肌层收缩,加重疼痛程度[14]。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组治疗后的PGE2、β-EP高于对照组,PGF2α低于对照组。结果提示,清热调血汤联合穴位埋线能有效调节湿热瘀结型痛经患者的激素分泌,此可能是发挥镇痛的作用机制。
综上所述,清热调血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湿热瘀结型痛经临床研究,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可操作性特点,更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和一定的创造精神。本研究表明,此项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绿色治疗方法,已被患者及各级医师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它操作简便费用低,适合于各级医院使用,为治疗原发性痛经探索一条新的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