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金融视角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与应对

2021-01-02崔育久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28期
关键词:客户经理不良贷款商业银行

崔育久

(大连财经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商业银行贷款授信业务的所有环节都离不开个人的判断。行为金融学强调行为个体在进行决策过程中,需要结合各种已获得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整合重组,然后通过行为个体有意识、理性地辨别和判断而作出决策的一种复杂过程。但在行为个体进行决策过程中,常会受个体思维意识等影响,使其存在思维偏差甚至偏向谬误的选择,这就会增加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发生可能性[1]。调查显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持续增加,其不仅会造成银行信贷危机,影响社会经济整体运行效率,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因此,从行业金融视角下深入研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与应对措施,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等金融服务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客户经理的风险意识,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维持社会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简析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是通过结合心理学、金融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在遵循相关技术与方法的基础上,从个体行为的心理和行为入手,为投资者在金融行业领域提供相对专业的咨询服务。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金融行业领域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行为金融学能够增强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理性认知,从而帮助投资者作出相对理性的投资决策[2]。近年来,随着具有投资偏好人群的增加,行为金融学势必得到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当前行为金融理论主要被应用在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

1.宏观经济波动

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经济繁荣与萧条之间,并遵循客观规律进行循环波动。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融资都来自银行贷款,因此国民经济的发展状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在宏观经济波动下,势必会伴随产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外汇政策等影响贷款业务开展的经济政策变化,而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一旦在国家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时,企业出现产能过剩等现象,也就会造成商业银行形成不良贷款[3]。

2.金融市场影响

当前我国在有关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不健全,无法有效控制套取银行信用等不良贷款行为,就很难实现不良贷款的管控和消除。我国融资渠道相对单一,在整个融资体系中,商业银行占比超过百分之九十,而我国信用建设不完善、法律机制不健全,外加当前金融制度无法满足经济增长发展的需求,都会使得商业银行承担的金融风险相对较高,而在长时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积聚过程中,便会增强商业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可能性。

3.政府监管方面

有关商业银行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不健全,使得商业银行自身无法根据相关的制度保障高效进行内部监管,外加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国家宏观政策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产生的影响较大,受政府干预,都使得商业银行无法有效保护银行债权[4]。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扩大,而政府对商业银行的隐性担保力度过大,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较低,一旦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或者政府监管不力,都会产生大量不良贷款。

4.企业内部问题

受整个社会信用环境影响,企业资本关联具有复杂性,其未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外披露不良资产交易信息,或者存在过度包装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等情况以此获取银行贷款融资等,都会加大商业银行产生不良贷款的可能性[5]。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受羊群行为和期望效用理论影响较大,其高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不能贴合经济市场发展趋势进行科学投机融资,选择高风险、高收益项目,这时企业出现经营管理不善,无法偿还贷款,也会导致商业银行产生不良贷款。

5.银行操作风险

银行人员的操作是有效规避不良贷款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内部管控机制可以高效提升贷款质量。但当前由于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其很难全面掌握企业真实的经营信息。银行客户经理在对贷款人资质审查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或者风险管控意识不强等,不能严格按照银行贷款审批的相应流程和标准进行审核,外加部分客户经理受框定效应和认知失调等认知偏差因素影响,其对客户资质审查情况过度自信等,都会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

三、行为金融视角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认知分析

1.框定效应和认知失调

通常情况下在商业银行贷款客户准入阶段,客户经理会根据客户提供的资料信息进行贷前调查,以科学评估风险,并作出贷款是否审批的决策。框定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贷款客户给客户经理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使其在贷款审批过程中受个人主观意识影响,先入为主地得出客户是优质客户的结论,从而影响客户经理正确决策[6]。认知失调是指人们为提升自我形象,避免出现心理上不一致的认知,而在观点和行为之间选择无意识的合并。由框定效应产生的认知失调是商业银行产生不良贷款最常见的现象。

在商业银行贷款中框定效应常指客户经理高估自身的判断能力,一味相信贷款客户资质优良,不能全面认知风险,无法透过财务报表包装等表面现象看到事物本质,被贷款客户表面现象所蒙蔽,只是主观臆断贷款预期损失和预期收益,完全忽视对企业经营水平、发展前景等深层次内容的评估,便直接在客户准入阶段作出初步审核决策,就会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提供可乘之机。

2.期望效用理论

期望效用理论认为决策者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时,其不仅追求单纯的财富,个体行为也并非完全理性,即不是在所有时刻都选择规避风险强调安全,而是根据主观心理参数,按照某一特定方式行事。在商业银行贷款过程中,商业银行受委托代理机制和激励考核机制的约束,其常采用风险规避方式来确保贷款资金安全。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会有选择性地对部分客户的贷款业务进行审批,如收益大风险小的客户,以分散风险,并获得相对可观的预期收益[7]。

在实际贷款业务过程中,商业银行对期望收回贷款的主观概率估算不同,出于不同收益和损失的比较,商业银行对边际损失更加敏感,也就是其偏向于高概率损失的贷款决策,即根据决策权重不同,优先考虑大企业或者已产生不良贷款的国有企业。从客户选择角度,在经济上行期和下行期,商业银行贷款决策者会根据不同的贷款收益情况,分别选择将贷款发放给风险偏小的企业来进行风险规避或者将贷款发放给预期损失可预估风险性较大的企业。但由于决策权重赋值的主观性较大,商业银行往往高估中小企业、低估大型企业存在的信用风险,这就会导致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集中,甚至产生大额不良贷款的积累。

3.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又称羊群效应理论和从众效应,用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在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羊群效应指在经营压力的驱动下,商业银行投资者非完全理性,其为追求市场份额和贷款规模,常在无法充分掌握客户信息的情况下,根据其他商业银行的贷款决策作出尾随和模仿的行为[8]。

一方面,在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竞争压力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管理者很难有大量充足的时间和精准的信息来准确判断客户风险,其更倾向于依赖自身决策经验以及同行业管理者的判读进行决策,而选择性地忽视自身的经营管理实际和风险管理能力,这不仅会导致高度相关的金融决策结果,出现投向行业趋同、业务品种雷同以及客户群体重合,还极易产生金融风险[9]。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管理人员只能看到其他企业通过融资进入新行业领域,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常会忽视对项目潜在风险、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深入评估,便一味跟风追求多元化战略。这时企业的债务包袱剧增,对现金流冲击明显,一旦出现逾期或者违约,便会导致商业银行产生不良贷款。

4.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是认知偏差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是指人们倾向于高估自身的能力水平,并对未来发生事务的预期和预估自身控制未来的能力过于乐观自信,常会导致其对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走向极端,表现为控制幻觉。

在商业银行贷款过程中,过度自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贷款客户高估自身对投资市场趋势预测的准确性,盲目信赖自己掌握的已有信息而忽视对市场状况和潜在因素进行甄别,或者自身缺乏长期战略发展眼光,过于追求短期利益,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偏好短、平、快项目,忽视项目的可持续性,极易导致自身现金流出现问题,从而诱发信用风险。第二,商业银行客户经理也容易出现控制幻觉和过度乐观现象,其主要是指当贷款客户出现经营异常之后,企业财务报表或者管理人员负面信息较多时,客户经理倾向于自己的认知,低估贷款客户的风险程度,调高风险承担水平,就会导致贷款预期等不良贷款出现。

四、行为金融视角下应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策略

1.优化外部政治经济环境

在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和政府要结合当下经济发展现状,明确商业银行的贷款压力,从而为保证社会经济平稳发展,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确保商业银行在处理不良贷款过程中能够得到相应的制度保障,以使用强制性措施来降低商业银行损失[10]。国家可采用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和方式,合理管控不良贷款,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独自面对不良贷款的压力。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贷款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必要时加大与相关司法部门的沟通力度,以及时开展依法清收工作,加大对不良贷款行为的处罚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等不良贷款行为,同时起到震慑作用,从而为商业银行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2.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力度

为有效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发生可能性,政府要积极转变自身职能,遵循适度的原则,加大对商业银行贷款审批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力度,并充分发挥政府良性的引导职能,提高商业银行对贷款审批规范和风险防范的重视程度。针对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比较多的现状,商业银行要高效制定可行性和实效性强的方针政策,政府也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注入补助资金,以降低商业银行独自承担不良贷款风险的压力,从而科学调整经济结构[11]。政府也要加大与执法部门的沟通交流力度,全面优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政策的落实情况,强制性公示披露企业的不良经营状况,以最大限度保障商业银行贷款的高质量和高安全。

3.完善银行内部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要正确认识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稳定经营、社会经济稳定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其树立科学的风险防控意识,重视完善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信贷方面的管理规章制度建设,以有效防控不良贷款的产生。商业银行可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完善贷款审批流程和标准,确保客户经理在审批贷款业务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量化方式测算以及客观评估借款人的贷款信用风险,同时采用分散化的业务策略,在最大限度克服框定效应等行为金融相关思想影响,降低人为主观因素干扰的同时,降低商业银行风险集中度,而发现异常因素要及时停止审批流程,从而增强商业银行抵抗风险和不良贷款的能力。

4.提高银行客户经理素质

从行为金融视角下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能够看出其主要受客户经理等专业水平和知识素养的影响,才容易导致客户经理在进行商业银行贷款审批过程中先入为主,忽视借贷人员的本质现象,从而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因此,商业银行为有效防控不良贷款,要改革调整和优化创新传统的用人管理机制,通过制定较高的准入门槛,以从根本上筛选和提高客户经理的综合素质。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要定期开展人员培训工作,强调不良贷款、投资风险等专业知识的再教育,并加强有关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力度,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提高其风险防控意识[12]。

5.积极转变银行经营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融资渠道的选择过程中面临着更加多元化的选择途径,其主要通过证券市场的方式进行直接融资,以满足企业生产发展需求,这就使得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相对降低,其市场竞争压力剧增。新时期商业银行要积极转变自身的经营理念,在稳定自身向大型企业放贷获取利息的经营发展模式的同时,也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用战略性、长远性的眼光考察市场发展前景,积极推进新领域信贷业务,并依据授信客户风险信息严格规定审批权限,平衡信息不对称性和信号噪声。如加强农户与中小企业方面的贷款投入力度和审批监管,以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从而在拓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范围的基础上,增强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五、总结

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和积聚已成为影响商业银行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障碍,因此,如何高效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不仅是商业银行自身需要面临的问题,也是国家和政府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结合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知识,明确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不仅需要国家和政府能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科学制定完善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制度保障,优化外部政治经济环境,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力度,还需要商业银行重点完善银行内部治理结构。通过提高银行客户经理素质,积极转变银行经营理念,高效识别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各环节中存在的认知偏差或决策错误,能够及时制止不良贷款的产生,既能平衡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提高其内部管理水平,又能促进社会和谐。

猜你喜欢

客户经理不良贷款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探究特色服务送客户“3+3”客户经理服务模式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不良率农行最高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