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统编版教材,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的教学为例
2020-12-30江苏苏州高新区秦馀小学校
江苏苏州高新区秦馀小学校 施 宇
统编版语文新教材无疑对教师、学生、家长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写者温儒敏先生曾说:“新教材专治不读书。”由此可见,统编版语文教材对学生的阅读深度和阅读广度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那么如何利用统编版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在一年级就培养阅读能力呢?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基本的阅读方法
低年级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还达不到体会表达效果、揣摩作者用意的程度。对于他们而言,能够正确流利地熟读文本,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那么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还是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可以视年级而定,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而言,可以巧用统编版教材,教会学生划分自然段和数句子等基本的阅读方法。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秋天》这一课时,当第一次涉及分自然段的问题时,笔者首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学生解释了什么叫“分自然段”,即把一篇很长的课文,分成几个部分,而分的依据就是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会空两格。接着,笔者做了个示范,在“秋天……”这个自然段前标上“1”,然后问学生接下来应该在哪里标“2”、标“3”等,逐步引导学生如何给课文分自然段。
在这个过程中,每标一个自然段,笔者都会多次询问学生:“刚才标的是第几自然段?它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的?请你读给老师听。”
之后,笔者又利用本单元“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板块中的文章《小松鼠找花生》,再次锻炼学生分自然段的能力。布置好预习的作业,通过亲子阅读的形式,加深学生分自然段的练习。在上课时,笔者会把讲解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进一步巩固学生分段落的能力。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如果遇到儿童诗歌,如《四季》《大小多少》《比尾巴》等,则须向学生说明,此时分的段落叫“小节”,跟“自然段”意思相近,只是在诗歌中,我们把它称为“小节”。
分自然段教学后,就该教学生如何数句子了。笔者是从标点符号入手的,先教学生认识句号,告诉他们看到句号,就代表一句话说完了。还是以《秋天》为例,当教完学生分自然段、明确每个自然段的界限以后,笔者就开始让学生数数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并让他们在句号上依次标上序号。在他们标号时,笔者会规定一个固定的标记,比如,“①、②、③”等,让学生使用统一的数字样式进行标记。
除了句号,笔者还向他们介绍了省略号、问号、感叹号。在介绍的过程中,笔者会编个顺口溜,如:六个黑点排一串(省略号)、钩子弯弯带个点(问号)、一竖长长带个点(感叹号)……力求语言的生动形象,便于学生识记。
分自然段和数句子数都是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必备的阅读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会时时落实、处处贯穿。特别要注意的是,一开始的时候,学生会把数自然段数和数句子数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强化练习外,还要注意标记符号的统一性,如标自然段数是“1、2、3”,标句子数是“①、②、③”。
一年级的学生大多会模仿教师的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意教育方法的统一性。确保了统一性,才能落实准确性,从而切实强化一年级学生的基本阅读方法。
二、激发进一步的阅读兴趣
温儒敏先生说:“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学生读书少、不读书。”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由于拼音学习难度大、识字量匮乏等问题,大多对阅读有一种“畏难”心理。学生爱听故事,寄希望于家长或是教师讲解,很少有学生愿意独立阅读。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巧用统编版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板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阅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
阅读形式要多种多样,比如,跟读、合作读、表演读等。笔者经常会指导家长和孩子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例如,像《小兔子乖乖》《剪窗花》等歌谣,在阅读的基础上,家长可以教孩子唱一唱;而对于像《拔萝卜》《猴子捞月亮》等小故事,建议家长与孩子分角色演一演;《谁会飞》《春节童谣》等篇目,则建议家长和孩子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阅读。这些有趣新颖的形式,不仅解决了学生因为识字量匮乏而导致的阅读障碍问题,而且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记录阅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
既然是阅读,就要用一定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仪式感。笔者制作了适合我们班级学情的阅读单,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记录阅读日期、阅读篇目、阅读参与人;第二部分是图画;第三部分是评价,包括孩子对家长的评价以及家长对孩子的评价。
为什么会设计图画板块呢?笔者认为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抽象的概括能力,他们可能无法完整地表达或者写下自己的读后感。而图画作为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一来表达他们的想法,二来也能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除了阅读单,笔者还引导家长用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下亲子共读的时光。
运用以上方法,我们可以更高效地用好“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板块,使其真正成为引起学生阅读兴趣、构建家庭阅读氛围的“秘密武器”。
三、提升提取信息的阅读技能
统编版教材还有一个显著特点——课文篇幅长。虽然一年级上学期大部分课文的篇幅还是比较适中的,但是从下学期开始,课文的篇幅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长的。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在长篇幅的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这同样也关系到他们升入高年级后,对阅读理解的把握。以下是一些提取信息的阅读技能:
1.圈画关键词
《比尾巴》这篇课文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信息提取能力。“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读的时候,学生都能正确流利地说出来,但是一合上书本,他们就容易混淆了。这个时候,笔者会采用圈画关键词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取信息。例如,“猴子 长”“兔子 短”“松鼠 伞”。圈画关键词时,一定要简短,帮助学生记住有特点的词语。
2.逐段分析
在《小蜗牛》的教学过程中,对“小蜗牛到底出去了几次”这一问题,学生不甚明白。这时,笔者采用了逐段分析的方法,带着学生逐步理清课文内容。“读读课文,找一找小蜗牛第一次出去是什么时候?”“它出去的时候是什么季节?它回来的时候又是什么季节?”在学生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笔者在黑板上记录下简短的信息,“第一次出:春,回:夏”……逐段理清课文,从中提取出求正确的信息。
3.整合提升
在《青蛙写诗》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经通过逐段分析的方法,明确了青蛙写诗,有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等朋友来帮忙后,笔者就在PPT上出示了一个填空“_____、_____和_____帮助青蛙写诗了”。这样就在逐段分析的基础上又提升了一步,训练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一年级学生的各学科学习都处于一个打基础的状态,语文更是如此。可能有人认为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应该多花些时间在学习基础知识上,如默写生字、背诵课文、朗读拼音等。不可否认,这些确实需要,但无论从新教材的编排,还是众多名师的观点中,我们都能感受到“阅读”在统编版新教材中的分量。因此,笔者认为一年级的学生同样需要规范、系统地培养阅读能力,锻炼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素养。只有在一开始夯实基础,到了中高年级,阅读理解才不会成为“老大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