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育人理念下的小学习作教学
2020-12-30江苏无锡师范附属小学殷雪萍
江苏无锡师范附属小学 殷雪萍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育人。当下,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学科教学与学生的道德成长疏离的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疏离的现状,就需要教师深入开发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教学”与“育人”在碰撞中相融相通、共生共长,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习作教学,作为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外,还承担着育人的功能。
一、滋养生命,基于儿童精神成长的习作教学,实现课堂的活动育人功能
在小学习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笔者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通过游戏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有感而发,有话可写,在推动学生习作水平提高的同时,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实现课堂的活动育人功能。
作为学科主阵地的课堂,“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开发,不只局限于学科内容的深度研发,还包括围绕着学科教学进行的实践过程。课堂教学本身就是生活,内涵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在一次习作课上,教师先安排两个学生举行了一次掰手腕的比赛。赛后,学生兴奋不已。教师趁热打铁,就让学生同桌两两相对,进行掰手腕比赛。也许在我们看来,同桌两人,如果身材有差异,就没有可比性。但在学生的心中,他们都觉得自己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一种战胜别人的超能力。于是,每一个学生都会积极地投入到这种力量的游戏中。有的立即决出胜负,有的僵持不下,有的不服气不断重复比赛……学生们在掰手腕游戏中,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呈现出许多可爱的生命样态,引发了他们的真实感想。他们享受游戏,感受活动带来的乐趣,同时记录下这一快乐的活动体验。有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的对手是胖胖的王红,她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我决心一定要胜过她。当我们的手握在一起时,我使出吃奶的力气,猛一发力,啊,我把她扳倒了。肯定是王红轻敌了,一大意,让我占了上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仔细观察,全情投入,尽情体验,在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树立正确的胜负观,形成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习作课堂活动育人的功能。
二、涵养德性,基于儿童道德成长的习作教学,实现学科的立德树人功能
“涵养”在字典里的意思是滋润培养,它不是被动的,而是熏陶、感染、内省、孵化的过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启蒙方式。基于儿童道德成长的习作教学,既能实现学科知识技能的培育,又能促进儿童的道德成长。
在六年级上学期的一次习作课上,教师就指导学生围绕一个“乐”字,根据学校近期举行的亲子运动会活动的场景,将活动的场面,活动中同学、老师和家长的表现写清楚、写具体,并通过活动现场的热烈气氛,大家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内心的感受来突出表现“乐”字。由于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且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学生们的习作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质量普遍较高。同时,在活动参与,习作指导和撰写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能力、合作能力、集体荣誉感,及对家长的敬佩、感恩之情都得到了提升,对亲子关系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幸福体验。可以说,此次教学在提高语文学科习作技能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道德成长,实现了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
三、顺应童性,基于儿童文化生长的习作教学,实现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
儿童文化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它包括儿童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部分。无数教育工作者都试图通过解读、顺应儿童文化来改善我们的儿童教育。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笔者珍视童性,通过循环日记的撰写活动来丰盈儿童文化,实现习作的文化育人功能。
“循环日记”是日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以班级内竖排六人为一个循环小组,小组成员共用一本日记本。小组中的成员按从前到后的顺序,每天轮流写一篇日记。一般一个周期为六天。六天后,再按此法循环。循环日记的写作内容没有规定,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一切由学生自主决定。这样,通过创设开放、自由的写作氛围,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同时,也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儿童文化的生长。
学生的循环日记由于都来自于学生自己的生活,来自学生每天最真的心理体验,因此,呈现出的体裁各不相同,内容的丰富多彩,情感的真挚细腻:有学生的心灵独白《我的烦恼三千丈》,有表达感恩情怀的《我为爸爸捶捶背》,有立足校园文化的《写在校庆日这一天》,有运动会的赛后感言《我骄傲,我是第一名》,有来自现实生活的《外婆的摩登生活》,还有充满想象色彩的《十年后,我重回校园》……翻看着学生的循环日记,教师仿佛走入了学生美好、纯真的内心世界。有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晚上,躺在小床上,我觉得很温暖,也很幸福。因为,被子被妈妈放在太阳底下晒过了,我闻到了太阳香香的味道,也感受到了妈妈细腻而温暖的爱……”太阳有味道吗?成人的理性告诉我们“没有”,而儿童以其特有的敏感,诗意地表现了他们的感受。这就是童性,也是儿童对文化的一种创生。
循环日记帮助学生实现了对文化的再创造。同时,在日记本循环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他人的日记,知晓了他人的生活故事,感受了他人的心灵世界,仿佛从自己的生活走进了许多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里。因此,循环日记也促进了学生间的文化共享,为学生创造了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还扩大了他们精神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生活不单单有像“我”这样的,还有像他们那样的许多形态。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儿童文化也在交流着、拓展着。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还有他们精神世界的成长,即儿童文化的生长,学生人格的完满。基于儿童文化的习作教学,顺应童性,实现了课程文化育人的功能。
四、体验成功,基于儿童兴趣提升的习作教学,实现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杜威在他的教育名篇《儿童与课程》中提出:“儿童的一些活动是他们的力量和兴趣达到顶峰的标志,对于它们就应用‘趁热打铁’的箴言。关于这些活动,也许是机不可失。这些活动,如果加以选择、利用和重视,也许标志着对儿童的整个一生有意的一个转折点;如果忽视了,机会一去,不复再来。”
笔者班级中有一个男生叫小青,四年级的时候从外校转来。他有读写障碍,平时写个词语,抄一段话都很困难。但当他在课堂上听说学校要举行义卖活动,热情被点燃了。小青积极参与策划,提出要带领全班同学摆摊开展套圈游艺活动,学校领导看他这么热忱,同意了他的创意。于是,小青细化创意,筹备制作活动物品,组织开展现场活动,忙得不亦乐乎。最后,他们班的义卖摊,因为他的创意和组织收获了全校最高的义卖款,得到了校长的表扬。小青对这次活动更是感怀至深。笔者在课堂教学习作“那件温暖的往事”时,就引导小青来记叙这次活动。笔者重点辅导他围绕自己为了献爱心,发动家人想点子,和班级同学组织活动现场的情景。小青认真写作,洋洋洒洒,500多字,可以说,记叙过程清楚,饱含深情,作文大有进步。教师不仅在全班习作评讲课上朗读了他的作文,还打印出来,张贴到班级作品栏里。从此,无论写什么作文,他都非常积极,且作文成绩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达到班级中等水平。后来,小青告诉笔者,他以后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作家,写人们的美好生活,写对未来世界的畅想……不管小青这个愿望能不能实现,这个学科教学实践不得不说是习作教学基于儿童兴趣的一个奇迹,它点燃了一个后进生学习的信心,让他确立了美好的人生理想,并且怀揣着这样的理想去努力学好其他课程,争取早日赶上同学进步的脚步,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叶澜教授认为:“研究自己教学所面对的具体而非抽象的学生,了解他们共有的基础、差异类型,研究他们与学科知识相关的兴趣与困难,等等。只有对这两方面进行关联的思考,方有可能创造出具有育人价值的、关注学生整体与差异的、对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具有适切挑战的教学设计方案。”基于学生兴趣提升的习作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了久违的成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实现了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教学的根本价值所在。基于学科育人理念下的小学习作教学,滋养生命,助力儿童精神成长,实现课堂的活动育人功能;涵养德性,促进儿童道德成长,实现学科的立德树人功能;顺应童性,推动儿童文化生长,实现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体验成功,提升儿童习作兴趣,实现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