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境,铸造音乐审美的基石

2020-12-30浙江湖州市长兴县长兴县第七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首歌曲音乐作品旋律

浙江湖州市长兴县长兴县第七小学 朱 飞

音乐是一门知识性课程,更是一门美学的艺术。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可以通过优美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等多维的方式实现。因此,无论是音乐欣赏,还是歌曲学唱,教师都需要积极关注音乐作品中可感的情境,紧扣其中的意蕴,给予学生充分想象和感知的空间,探寻音乐中多维美学资源,促进学生的音乐综合性认知能力不断提升。

一、深入研读,依托色彩扮靓意境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依靠色彩、动作和声音来思考的。”音乐作品中占据其二,即声音和色彩。学生在生活中,其实无时无刻都在接受音乐的熏陶,但系统化、序列化地展开音乐学习,则是从音乐教材开始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关注教材中的内容,分别从歌词、旋律中,发掘色彩元素,借助颜色来营造与音乐作品相应的意境,将学生的全部身心浸润在鲜活而可感的音乐氛围中,感受音乐的丰富美感和独特魅力。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美丽的大自然”中《太阳出来了》以欢快的节奏、富有深情的旋律和明艳的歌词,展现了太阳出来后的景象。教师可以借助于作品中所蕴藏的颜色元素,组织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意境之美。首先,教师研读歌曲的歌词,通过“小河”之青、“云朵”之白、“小草”之绿、“野花”之红等色彩,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自然界的画面;随后,播放这首歌曲的旋律,并鼓励学生在聆听中,根据歌词将画面浮现在脑海,与旋律进行有效地融通。此时,学生经历了两个维度的感知,在意识中就逐步形成了对这首歌曲画面的整体把握,接着在学唱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相机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将自己感受的画面融入到歌唱环节中,真正促动学生内在认知意识的发展,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蕴。

对于学生来说,色彩的魅力是无法阻挡的。课堂中通过研读,学生发现音乐中也有色彩,这就为学生走进音乐、解构作品,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渠道。此时,学生对于这首歌曲所形成的体悟,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歌词和旋律,而是将思维的触角伸向了音乐作品的内核,达成了高效的审美之旅。

二、多维展现,依托媒体激活意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手段也在与时俱进,各种媒体技术引入课堂之后,对教学形成了颠覆性的变革。对于小学音乐教学而言,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优质和经典音乐作品的赏析能力也严重不足,让正处于直观性思维阶段的学生,进行歌曲的体悟和解读,其实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蕴藏在音乐作品中的意境,以声音、形象、视频等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北国之声”中《美丽的家乡》这首歌曲中,就以欢快、喜悦的旋律,展现了黑龙江省的物产丰富、景色优美。由于学生对于东北的风土人情、地域特色并不太了解,对于这首歌曲的理解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教师从学情出发,运用媒体来激活意境:首先,借助多媒体拓展关于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省的有关介绍,帮助学生获取直接的感性体验;其次,针对性地播放这首歌曲中所描述的画面,如精奇里江、紫貂、燕麦、青松、白桦等,借助动态视频,将文字和旋律所展现的画面,活脱脱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有了知识的补充,有了鲜活画面的映衬,更有了动态视频的支撑,学生的认知已经与歌曲所展现的意境较为接近。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意识来感知歌曲,体悟其中的意境之美,自然就会激发学生内在的原始经验,从而推动学生意识与歌曲意境之间的融合,更好地引领学生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

三、身体力行,依托形体还原意境

乌申斯基所指出的学生思维方向,不仅包含了声音和色彩,还包含了动作。这与我国著名教育实践家陶行知所提出来的“教学做合一”理念不谋而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应该是割裂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要将实践和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深化认知。对于音乐教学而言,无论是赏析作品,还是练习唱歌,如果仅仅是一种生硬的接受式,学生的感知必定受到限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用动作和实践来感受歌曲的内在意蕴,通过身体力行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绿水江南”中的《少先队员采茶歌》就是运用动作和实践来体现意境的极好范例,这首歌曲速度稍快,营造出欢快而活泼的氛围,由于鲜明的节奏,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歌曲展现了山间茶园的美丽景色,青青绿叶娇嫩无比,层层彩云萦绕山头;接着,以充满朝气的状态,展现了采茶少先队员与自然拥抱、与自然玩耍的情境;最后,以反复运用的叠词展现了少先队员采茶时的勤快和兴奋。

这三个部分有着统一的表达主题和相关的意境关联,但所展现出来的情感状态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动作感知方式进行教学。第一部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想象自己来到了幽静的山间,以张开怀抱,拥抱大自然,呼吸清新的空气等方式,来模拟自己沉浸在美好自然中的感受;第二部分则可以让学生在演唱的时候动起来,结合歌词的内容,将“迎、追、踩、迈”等动作展现出来,体会队员们内在的愉悦心情;最后一个部分,歌曲中反复呈现了“采呦”,教师可以播放画面,让学生们了解采茶的动作,并和学生一起唱着歌,模仿视频中的采茶姑娘,做出采茶的动作,学生兴趣盎然,并在节奏的浸润下,感受到歌曲内在的认知意境。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从歌曲内在意境和情感的变化出发,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路径进行感知和体悟,让每一个学生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感受文本之间的内在价值,为学生音乐审美意识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师生互动,依托语言渲染意境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更是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窄化自己的价值认知,而需要充分彰显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对于意境的营造,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研究,通过语言描述和熏染的方式,帮助学生建构一条认知通道,再运用教师语气语调的变化,促进学生快速高效走进歌曲的内在意境。

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爱满人间”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单元,其中编选了著名的词作家王建和著名曲作家谷建芬老师共同合作的经典作品《爱的人间》。这首歌曲柔美且富有深情,歌词写得委婉而富有诗意,将人间之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加上优美的旋律,使其成为经典的作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作品,感受歌曲中的内在意境。教师以这首歌曲的旋律作为背景音乐,对学生进行渲染:同学们,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最珍贵的东西?学生回答:“是爱。”有的学生说:“爱是心的呼唤,是奉献的源泉,是人间的春风。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此时,教师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在生活中所经历的爱。有了音乐的浸润,有了教师语言的描述,课堂氛围就逐步向着歌曲的深处迈进,在学生心中形成了较大的认知体验。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在教师的语言浸润下逐步地走进了意境之中,形成对歌曲的审美解读,领会了音乐所表达出来的价值意趣,促进了学生内在感知和审美意识的形成。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意境的感知和体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审美意识,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赏析和感知水平。因此,教师不能仅仅从技术层面来教学生技巧和方法,还需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呈现音乐作品中的意蕴,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兴趣,强化每一个学生内在的音乐修养,从而为铺实学生的生命发展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首歌曲音乐作品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
7月,盛夏的旋律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