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彰显传统文化教育
——以《端午粽》为例

2020-12-30张婧妍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朗读课文粽子汉字

◎ 张婧妍

《端午粽》是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而且是一篇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形状、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习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彰显传统文化是统编语文教材在编写时的一大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然要将知识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教学目标的基础定位上。小学低年级是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来开展启蒙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

一、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

《上海市小学语文学科一年级教学基本要求》中对《端午粽》一课在识字、写字和阅读三个方面要求如下。

(1)阅读:①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的停顿;②能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白白的糯米、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和我国端午节包粽子这一习俗的来历。

(2)识字:①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读准平翘舌音;②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③认识偏旁:立字旁、米字旁 。

(3)写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描、写“午、叶、真、豆、节、米、分”7个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四个学段都明确提出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课文中有很多长句子,对一年级学生而言,朗读存在困难。有鉴于此,教学中把“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读出长句子中的停顿”定为教学目标。通过问答游戏、师生合作朗读等多种形式,读好长句子的停顿,从而达到“正确朗读课文”的目标。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箬竹叶”“又黏又甜”时,若用一些抽象的词语解释,往往存在困难。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把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图片等丰富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来理解词语,学生不仅能很容易理解词语意思,还能感受到端午粽背后的美食文化,更会由衷赞叹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匠心。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基于课程标准,通过借助板书来介绍粽子,既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美食粽子的喜爱之情,增强文化认同感。

依据课程标准,基于学情,笔者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四点:①读准“端、粽、节、总、米、间”6个生字的字音;说出“立、米”2个偏旁的名称;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米、午、节、叶”4个生字。②解释“端午节”“箬竹叶”“总”“又黏又甜”等词语的意思。③正确朗读课文,读出长句子中的停顿。④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

二、丰富课堂活动,彰显传统文化

(一)游戏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游戏和这个词语有关。谁会读?

生1:节日。

师:中国的节日有很多,借助拼音来认识它们。一起读。

生2: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

师:过节可开心了,有很多好吃的东西。比如,清明节时我们会吃青团。那剩下这些节日应该吃什么呢?游戏开始啦!

生3: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

师:真聪明,恭喜你们全部通关啦!

教师以“节日美食对对碰”的游戏导入,利用多媒体左边出示节日,右边出示食物,让学生将美食和节日配对。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了“节”这个生字,知道了中国其他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相对应的一些传统美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

(二)互动交流

师: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那今年的端午节是哪一天呢?谁来找一找?(用希沃软件出示图片、放大镜)

生1:今年的端午节是6月7日。

师:把问题回答完整了,了不起。端午节我们都会吃些什么呢?

生1:粽子。

师:你吃过什么粽子?

生1:鲜肉粽。

生2:蛋黄肉粽。

生3:红豆粽。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粽子有关。

吃端午粽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为了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出发,交流端午节有哪些习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孩子们有话聊,课堂氛围活跃。通过在日历上找一找2019年的端午节是哪一天,知晓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让学生感受到农历和阴历的区别,潜移默化中又传播了传统文化的知识。

(三)汉字激趣

师:(出示动画)有个字想和米做朋友,怎么进不去呀?哪一笔太长了?

生:捺。

师:米看到了,就把捺变成了?

生:点。

师:这就是米字旁。做偏旁要谦让。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汉字作偏旁的时候,笔画会发生变化,结构会变窄,将位置让给合体字的另一部分。教师在教授学生“米字旁”时,让学生观看了一段有趣的动画视频:“米”字想和“宗”字交朋友,“米”的捺太长了。于是“米”的“捺”变为“点”,两部分组合成了“粽”字,这就是“做偏旁要谦让”。 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将道德常识作为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将其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学生感受到,在汉字构造中,也体现了传统文化思想和国人谦逊作风。

三、教学反思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粽是为了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节日习俗能够让学生重新认识、感受蕴藏和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传统文化。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色彩,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了以下两点。

(一)关注汉字特点,感受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基础的部分就是汉字教学。汉字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和独体字结构等,蕴含着中国哲学的中和、谦让、对称、均衡等,有浓郁的民族美的特点。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汉字的形之美、音之美、义之美,从而进一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音美以感耳

汉字写成的诗歌和词,有平仄的节奏错落,有声律的相互交错,有速度的缓疾变化,就更富有音韵美了。在写字教学中,抓住汉字的关键笔画,用顺口溜的形式呈现出来,能体现出汉字的音乐之美。有规律的、具有音韵之美的顺口溜,从记忆角度看,要比无规律的话语更容易被记住。

2.形美以感目

在这节课中,学生要书写汉字“叶”。通过“米、叶、午、节”四个字的比较,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笔画在横中线上,哪些笔画在竖中线上。记住一些关键笔画的位置,以田字格横中线和竖中线为标准。只要能记住这些关键笔画,学生就可以确定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出的汉字也就更美观了。

3.义美以感心

汉字的美,音形义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汉字的意境悠远,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镌刻着传统文化的烙印。在理解“箬竹叶”一词时,追根溯源到《本草纲目》,其中有记载:箬竹叶可以清热解毒。因此,它是一种很好的可以用来包粽子的材料。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在选用食材时古人的智慧。

(二)加强语言表达,弘扬传统文化

文化的传承不止局限于阅读与体验,中华民族的语言具有无可限量的审美潜力,更需要通过由内而外的情感表达,进一步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

1.借助游戏,关注作者的表达

《端午粽》一文第二自然段的三句话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分别是从色、香、味三个方面来介绍粽子的。但是一年级的孩子还不具备这种理性的概括能力,因此进行了“对号入座”的小游戏。教师出示第二自然段的三句话,借助小眼睛、小鼻子、小嘴巴这种直观的图,让学生将这三句话和三个表情包进行配对。这种方法能够贴近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体会表达效果。

2.基于课文,训练学生的表达

教师在第一课时授课时,将说出红枣粽的色、香、味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借助板书,先来说一说粽子是怎么包的。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向外国人介绍一下粽子,向世界展示我国特有的传统美食——端午粽。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不仅能够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能让学生的表达能力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通过学生表达,为第二课时引出端午粽的由来作铺垫,更能让传统文化浸润孩子们的内心。

笔者相信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关注汉字特点、加强语言表达,能够使学生对我国悠久文化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因受到我国优良传统的启迪而更加热爱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朗读课文粽子汉字
好吃的粽子
《青铜葵花》选段
ПРАЗДНИК ДУАНЬУ И ЕГО ИСТОРИЯ
端午节,粽子香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调节课堂气氛策略探讨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