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案例价值,培养学生规划能力
——以初中社会学科为例
2020-12-30◎沈贞
◎ 沈 贞
一、研究背景
《上海市中学社会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1]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初中社会课程聚焦四大核心能力:解释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规划能力。规划能力是在确定总体目标之后,围绕着这个目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权衡主次,明确限定条件,最后形成实施方案的能力。
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将面临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有些问题的解决是即时的、简单的;有些是长远的、复杂的。当他们解决长远、复杂的问题时,通常需要在行动之前做规划。一个良好的规划,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实现预期的目标。规划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实现个体社会化有着重要意义。
在社会课程的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不善规划。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①信息收集能力有限。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比较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不深。他们不知道从目标出发,需要收集哪些信息。他们欠缺从已知信息推出未知信息的能力。②思维片面。初中生思维虽敏捷灵活,但片面肤浅。由于这一思维特点,学生在制定规划时,比较草率,常常不能整体考虑各种要素,无法明确需要控制的变量,找不到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③实践规划机会少。很多初中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长辈的宠爱,长辈替他们做了许多决定和规划。比如职业生涯规划,高中学生中较少有人清晰地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自我规划的意识普遍淡薄,缺少对自己生涯的决策能力,大多是由家长代替做选择[2];高中生如此,更何况初中生。另外,很多初中生的精力都放在眼前的“应试”上。学业繁重的初中生无暇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自我的长期发展规划上。
二、挖掘案例价值,培养学生规划能力
社会学科的教学内容载体是案例,教师既可以用案例教会学生解决不同问题的一般路径,也可以用案例培养学生的某些核心能力。
案例为学生创设了各种情境。在不同的情境中,学生有不同的问题要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确定案例中学生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其中一部分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规划能力。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可以进一步培养自己的规划能力。
(一)分析教材中有关规划能力培养案例的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教材涉及规划能力的案例数量较少,但类型多元。比如,“依佳的‘梦’”“谁来帮助失落的童星”——生涯规划;“昼夜有别的百货商店”——营销规划;“图书馆还办下去吗?”——运营规划;“新星中学的运动会赛制”——活动规划。
同时,笔者发现涉及规划能力的案例分布比较散。这些案例分布在不同的专题中,学生无法持续对这些案例进行学习。学生往往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学习下一个与规划有关的案例,这样不利于他们培养规划能力。
针对“少”这个难题,教师要想办法用好每一个案例。要做到这点,必须明确这类案例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搞清楚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学生只有周全考虑各要素,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针对“散”这个难题,教师可以调整单元教学内容,尝试以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重新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把几个涉及规划能力的案例相对集中,进行连续授课。
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难题,教师才能运用好教材案例培养学生各种不同类型的规划能力。
(二)通过案例明晰制定规划的一般思维过程
学生无论做何种类型的规划,都可遵循一定的思维路径。
1.分析“重点”要素
任何规划都会有一个总体目标,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最终实现这一总体目标。目标不同,所考虑的因素也会不同。所以在做规划时,首先要明确总体目标。这是整个过程的起点,也会涉及对各种因素重要性的权衡、判断。在“昼夜有别的百货商店”中,“赢利”是这一营销规划的总体目标。在经营六要素中,“卖给谁”是最重要的。因为对于百货商店的店主而言,顾客永远是“上帝”,她们的需求将为百货商店提供无限的商机。店主想要扭转百货商店的经营状况,必须着重研究“卖给谁”这个要素。针对这一要素,学生需要进一步收集相关的市场信息,比如,年轻女性和家庭主妇的逛街时间规律、商品偏好等,目的是实现“赢利”这一总体目标。
在“依佳的‘梦’”这个案例中,依佳是一个对自己将来职业生涯有憧憬、有梦想的青春少女。“成为一名主持人”是她生涯规划的总体目标。在制定个体生涯规划时,我们应该重点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这两个因素。在案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虽然是在为依佳制定生涯规划,但自己也明白了制定生涯规划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2.确定“限定性”要素
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虽然需要考虑很多要素,但有些要素是不需要考虑的。我们把这些不需要考虑的要素称之为“限定性”要素。如果考虑的因素过多,以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可能无法周全考虑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样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目标难以达成。另外,在某些案例中,个别要素是无法改变的,因此这些要素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可不予考虑。
在“昼夜有别的百货商店”中,“谁来卖”和“在哪儿卖”这两个要素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学生在制定规划的时候可以不用考虑这两个经营要素,减轻制定规划的难度。如果我们对“在哪儿卖”这个要素不进行限定,学生可能会提出:店主可以开一家“网店”,以此来解决场地限制问题。但这样做,这家百货店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也就消解了案例的功能。
在“图书站还办下去吗?”中,相对于图书更新、图书维护、图书管理、舆论评价等要素,图书站地点是“限定性”要素。因为图书站出现运营问题与“地点”并无关系。学生在制定如何改善图书站运营状况的规划时,只需要考虑四个要素,不用再花时间去考虑“图书站地点”这个要素。这样就节约了做规划的时间,让课堂变得更加高效。总之,学生要明白有些要素是没法改变的;有些是关键要素,需要着重考虑。
3.排序考虑其他要素
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所以他们考虑各种要素的顺序也会不同。在“昼夜有别的百货商店”中,明确“卖给谁”(whom)是重点要素,“谁来卖”(who)和“在哪儿卖”(where)是限定性要素之后,学生就要考虑经营六个要素的其他三个要素 :“卖什么”(what)、“什么时候卖”(when)和“怎么卖”(how)。
这三个要素的排列组合方案共有六个,对应了学生六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以下是六种可能出现的排列顺序:①when→how→what;② when→what→how;③what→when→how;④what→how→when;⑤how→what→when;⑥how→when→what。
我们以第一种排列组合方案为例,进行演示:在“谁来卖”(限定性因素who)和“在哪儿卖”(限定性因素where)不变的前提下,当确定了不同的客户群体分别是家庭主妇和年轻女士(重点因素whom)后,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分类,发现她们逛街的时段(when)不同:家庭主妇喜欢白天,年轻女士喜欢晚上。考虑到店铺面积有限,没法同时陈列足够商品。那该怎么办(how)呢?不妨根据她们的逛街时间规律来陈列商品,白天日用品,晚上时尚用品(what)。
以上思维步骤有助于学生制定各种类型的规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熟悉制定规划的思维步骤,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
(三)通过案例培养学生规划能力的具体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以培养学生规划能力为目标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通常可以运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演绎法
学生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权衡各种要素,并且厘清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这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很难独立完成。所以,笔者建议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发现学生无法说清楚各种要素的内在关系时,可以先给学生演示一遍。然后,学生再跟着教师重复一遍。学生通过模仿,习得这种思维方法及分析路径之后,有助于他们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独立制定规划方案。
在“昼夜有别的百货商店”这一案例中,教师让学生提取有关小百货公司经营要素的信息,尝试找出导致小百货公司经营不善的原因。学生找到相关信息后,教师要求学生用六个要素所对应的信息来描述小百货公司的经营状况。学生在尝试完成这一任务时,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先进行示范演绎,学生再进行模仿重复。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厘清了各要素对经营状况产生影响的逻辑关系。
2.运用辅助教学工具
规划过程是一个不可见的思维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一些自制的辅助教具来实现思维可视,提高课堂效率。自制教具是指教师或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己构思设计和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具[3]。在“昼夜有别的百货商店”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磁性卡片。学生在考虑六个经营要素的时候,可以在黑板上进行实际操作,对代表六个要素的磁性卡片进行排序。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这磁性卡片把隐性的思维过程呈现在黑板上。对操作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工具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这种实际操作所带来的体验感和成就感,让他们更主动地去思考如何规划。而对于坐在座位上的同学,这样的磁性卡片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台上同学的思维过程,能够清晰地看到操作同学的思维过程。总的来说,磁性卡片这一自制教学工具让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教学更为高效。
3.情境创设、角色扮演
制定规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不能简单地将制定规划的步骤和相关知识教给学生。当然,学生也不可能只通过学习有关规划的知识就能懂得如何去制定规划。
如何制定规划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体验才能习得这种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甚至在某些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更易产生同理心,能“真实”感受案例中各种人物所面临的情况,并且结合这些情况去综合考虑各种要素,最终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比如“图书站还办下去吗?”这个案例,学生就可以召开一次“怎样办好图书站”的模拟座谈会。学生扮演“教师”“家长”“居委会代表”和“教育及社会学家”等角色。在座谈会进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影响图书站运营的要素及权重,这些结果可能与之前预想的有所不同。而这些不同正是情境创设和角色扮演带来的最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这种体验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
三、结语
规划的起点和终点往往是明确的。如何从起点,最终到达终点,实现总目标,这其中的过程充满着不确定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对影响规划的各种要素也有自己的理解。教师必须高效使用涉及规划能力的案例,为学生创设体验各种规划过程的情境,培养他们的规划能力,帮助他们实现个体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