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对中医治疗肺肠疾病的探讨

2020-12-26刘小丽张彦博何丽王飞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5期
关键词:表里宣肺津液

刘小丽,张彦博,何丽,王飞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1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肺与肠相表里”这一观点,《灵枢·本输》中提到“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两者不论在生理、病理或经脉循行上均密切相关。

1.1 生理上

气机升降:《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中云“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主气,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肺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并布散津液,能促进大肠传导,有利于糟粕排出;大肠传导功能正常,糟粕下行,则有助于肺气肃降。津液代谢:肺为“水上之源”,通调水道,大肠主津,为传导之官,二者在津液代谢方面相辅相成。肺宣肃得宜,输布津液以下濡肠道以通腑气;大肠主津,以濡养肠道调畅腑气。两者相互为用。一者功能的正常有赖于另一者功能的正常运行。

1.2 病理上

若大肠实热内结,腑气不通,可影响肺的肃降出现胸闷、喘咳等症。反之,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布大肠,则可见排便困难;若肺气虚弱,气虚推动无力,而致大便艰涩难行;若气虚不能固摄,清浊混杂而下,又可见大便溏泄。

1.3 经络上

《灵枢·经脉》中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从此奠定了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中医学认为经络为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使得五脏六腑相联系。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的相互络属实现了肺与大肠之间气血津液的相互影响,从而保证了肺脏与大肠腑之间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样,肺与大肠的经脉络属也是肺与大肠之间疾病传变和实现互治的途径。可见,肺与大肠经脉络属是实现肺与大肠之间关系的沟通基础。

2 现代呼吸与肠道微生物相关性研究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微生物之间相互影响,据研究虽人体细菌群数量庞大并存在差异,但主要的细菌门极其相似,包括厚壁菌,拟杆菌,变形杆菌,放线菌,梭状芽孢杆菌和蓝细菌[1],这表明人体各部位之间微生物并不是独立于对方而存在,必然相互影响相互传播,相关研究提出了“肺-肠轴”的概念[2]。其提出每天呼吸道约向肠道输送1011 个活细菌;而肠源性有害因素则通过肠道亦可到达肺部和全身循环淋巴管[3-4]。由此表明了肺部和肠道之间的微生物是相互影响的,肠道微生物可以影响肺部疾病,同时肺部病变也可出现肠道微生态的改变。

3 治疗上

3.1 从肺治肠

肠道疾病以腹泻及便秘常见。便秘[5]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三五日一行,粪质干结,艰涩难解,或虽有便意而排出困难的一种病症,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迫使各医家思考治疗便秘除从肠论治、调理胃肠外是否有其他方法。《医经精义》云:“大便须调肺气也”正是从肺治肠的临床经验之一。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大肠主传导、主津,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津液失于布散,大肠通降不畅,肠道失于濡养而见便秘,治疗时除濡润泄下消胀等通降肠腑外,亦应兼顾宣降肺气,使肺气调和,二者同调,气机顺畅而大便通畅。此法亦为“提壶揭盖法”的另一种临床应用。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为表里的脏腑可用于治疗对方病变,“提壶揭盖”为利用开宣肺气而通利水道的一种治疗方法,具体指利用宣上通下法在方药中加入麻黄、防风、荆芥、升麻、桔梗、桑叶、杏仁、金银花、紫苏叶、生姜、紫菀等轻清升提之药物开宣肺气,以达到“提盖”目的,使气机通畅,从而消除下焦滞塞不通之目的,正如朱丹溪所云“肺为上焦,而膀胱为下焦,上焦闭而下焦塞,譬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下窍之水出焉”,此法为后世各医家广泛应用,常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现亦成为从肺治肠的理论基础之一,且被证实自古以来多个医家所运用,如《宋史》中记载史堪仅单用紫菀一味而未加大黄芒硝等泄下导滞药治疗蔡元长便秘,服数剂后便秘愈。究此病例,紫菀为菊科植物,性温,味辛、苦,归肺经,属止咳化痰平喘药,常用于治疗肺系疾病之咳喘闷等症,本无通便导致滞之功,用于此处,通过开宣肺气而助大肠传导使病愈,为“提壶揭盖法”的临床应用之一。

3.2 泄泻

肺为水上之源,主通调水道,肺气亏虚,气虚不能固摄,清浊混杂而下,可见大便溏泄。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云指出阳明温病,大便不通,因肺气不降者,可用宣白承气汤,宣肺通腑,通降大便。同时还指出杏仁、石膏、黄芩、桔梗是开肺与大肠气痹的首选药物。对于表邪内陷,表里同病的下利,选用活人败毒散,这是遵循了喻昌的“逆流挽舟”法。

4 从肠治肺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粉尘有毒物体释放及环境污染,极大增加了肺部疾病的发生风险,现代社会慢支炎、慢阻肺、肺炎、肺结核的患病率高居不下,因此要求寻求更广泛有效的治疗肺部疾病方法。除中医学提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一理论,仍有现代研究[6]表明当人体受外邪侵袭,生理屏障完整性被破坏,可以检测到原本生活在肠道的共生细菌移位到了肺部。因此,除常规宣肺、止咳、化痰、平喘、敛肺、生津、润肺等治法外,可根据病因采取从调理肠道着手之方法,临床上常可见体质盛壮,喜食辛辣之人见喘咳胸闷痰多夹腹泻或便秘之症,究其病因则当“一元论”,此类病症表看似为肺气实、失于宣降,气机阻滞伴肠道失司或传导功能失常而致,观内在病机,实为肠道郁热,上蒸于肺。喜食辛辣,素体盛壮,邪热郁积于内,下迫大肠,传导失常,则下利不止,里有邪热,上蒸于肺,肺失肃降而喘咳胸闷,治疗时认清本质对因下药,清肠泄热,肠腑通畅,邪热自解,肺气清肃而病自愈,喘咳消失。《伤寒论》中葛根芩连汤正是基于该理论创建的肺肠同治的方剂之一,诸如此类,亦有宣白承气汤、六磨汤、桃核承气汤等[7],中医学以“整体观”为基础,人体各部位为一有机整体,临床工作中应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以整体观作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大法。

5 笔者于2018.9-2019.9 跟师王飞教授,选取1 例在此期间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门诊的以“肺与大肠相表里”为理论基础治疗后痊愈的病人。

患者安某,女,27 岁,销售,2 周前于外地出差后出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微汗出,咽干咽痛,口渴欲饮,咳黄色粘痰,伴喘息气促,测T:38.9 摄氏度,P:112 次/分,R:21 次/分,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左下肺可闻及湿啰音,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0.1×109/L,N:81%,胸部CT 提示:左下肺炎,未经治疗,5 天前出现大便次数增多,3-4 次/日,下利急迫,稀黄臭秽,肛门灼热,食欲减退,舌红,苔黄腻,脉浮滑数。此症为患者外感风热,邪热下迫大肠,传导失常,拖延日久,肺肠郁而热盛,故见下利不止,喘息气促,证属“风热犯肺,肺肠郁热”,治疗当外疏表热,清热止利。选方为“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先煮)20g、炙甘草6g、黄芩9g、黄连9g、野菊花15g、鱼腥草15g、浙贝母15g、炒紫苏子15g、白花蛇舌草10g,水煎服,每日三次,每次100mL,服用三剂,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气喘腹泻均减轻,续服5 剂,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血常规正常,胸片提示感染已基本吸收。由此可见,“从肠论治”是重症肺炎的重要治疗手段[8]。

6 小结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极具中医特色,从古至今各医家立足于该理论不断研究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临床上治疗呼吸消化系统疑难病症提供了不同观点并取得良好疗效,这种联系对现代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炎、细菌性痢疾亦提供了依据。

猜你喜欢

表里宣肺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宣肺止咳合剂对LPS 诱导的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AQP1 蛋白表达及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山河“表里”——潼关,岂止是一个地理的“关”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制度框架: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新维度
曹永华
提壶揭盖法治疗闭经的探讨
祛风宣肺止咳方治疗风痰闭阻型感染后咳嗽30例临床观察
反讽:基于表里内外语境的“佯装”、“歪曲”:张力诗语探究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