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话分析视角下联络口译教学研究初探

2020-12-20郭晓晨张严秋

关键词:联络口译话语

郭晓晨,张严秋

(1.山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2.长春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联络口译是口译活动最古老的形式,但由于其报酬低、口译员社会地位低、职业化程度低等原因,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联络口译”与“对话口译”“社区口译”“公共服务口译”等术语相近。虽侧重点不同(前两者更强调对话性、交际性,后两者更强调口译活动发生的场合),但都强调了“人际交往的性质”[1]。本文中,引用文献部分以原作者命名为准,其余均使用“联络口译”。

1995年,在加拿大举行的首届以“关键链接”(Critical Link)为名的社区口译国际会议,是社区口译研究的里程碑。之后,此会议每3年举办一次,产出了大量研究成果,如口译的交际性本质、口译员角色、译员道德准则以及法庭、医疗等专业领域的口译特征等。

口译教学研究长期关注会议口译教学(同声传译或交替传译),以口译过程为导向,侧重对认知处理分技能(如听辩、记忆、笔记等)进行训练。与之相比,联络口译教学的研究较为滞后。然而,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社会流动性加剧,政治、经济等因素的驱使下,再加上多元社会对于少数族群的关注,联络口译员的需求剧增,人们也意识到口译服务的重要性,对口译员的培训也就势在必行。

联络口译有其鲜明的特征:联络口译中,参与者至少包括两位异语说话人和一位口译员,交际活动由口译员促成,人际互动性突出。这要求联络口译教学应更多地关注跨语言交际协调能力,提高学生交际互动协调意识、话语协调意识以及文化协调意识。

1 国内外联络口译教学研究现状

1.1 国外联络口译教学研究

Bruce和Kate的报告较详细记录了欧美社区口译培训的早期情况,共收集到25个社区口译培训项目[2],研究者实地调查了其中的6项,分别是加拿大温哥华社区学院(Vancouver Community College)、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暑期法庭口译培训(University of Arizona Summer Institute for Court Interpretation)、英国语言学家学会教育信托社区口译项目(Institute of Linguists Educational Trust Community Interpreter Project)、中央伦敦理工学院(即现在的威斯敏斯特大学,Polytechnic of Central London)、斯德哥尔摩大学口笔译中心(Stockholm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和哥本哈根商学院(Copenhagen School of Business)。该报告还对比分析了项目类型、学费、学时、认证等方面的异同。除项目介绍外,研究者通过实地调研、访谈,意在说明社区口译培训的重要性。

Anita和Sonja回顾了不同国家社区口译培训项目[3]。澳大利亚是最早提供社区口译学士学位的国家之一,迪肯大学很早就开设了三年学士课程和一年研究生课程。加拿大温哥华社区学院和努纳乌特极地学院(Nunavut arctic college)开设有社区口译培训课程。南非自由州大学是南非唯一一所开设社区口译培训的大学。都柏林城市大学2010年开设了社区口译培训课程。德国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1999年设立了公共服务、法庭、医疗口译学士学位。瑞士苏黎世应用科技大学开设了法庭和公共服务口译课程。西班牙3所大学开设了社区口译项目,分别是阿尔卡拉大学、海梅一世大学、萨拉曼卡大学。瑞典由于其大量移民问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由政府资助在社区学院或学会(study associations)开设了为期2~5天的短期培训课程。综观这些项目,培训形式大多是短期培训项目(training program)、非学位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等。主要原因是,在许多国家,社区口译的学科性和职业性并没有被人们认可。Taibi & Martin研究了西班牙社区口译培训,认为培训时间不足,学生无法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4]。

澳大利亚学者Hale在《社区口译》一书(CommunityInterpreting)中,谈到社区口译培训的重要性以及岗前培训的必要性[5]。她指出,社区口译培训面临三大问题:一是师资短缺,二是如何吸引具有较强双语能力的学生参与其中,三是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她组织了焦点小组访谈,访谈者们都提到教材短缺、难以有效评估学生表现、课时较短等问题。她建议口译实践者应与口译研究者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进行理论探讨。学者们建议进行跨学院合作教学(法学院、经济学院、心理学学院等),邀请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医生、警察等)做讲座。也有学者认为,应引入口译理论板块,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2 国内联络口译教学研究

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学科的教学情况。目前,我国市面上有关联络口译的教材有:梅德明主编的 《口译进阶教程:联络陪同》,该书按具体场合与内容划分,每个单元由口译技能与情境语料组成;王斌华和伍志伟编著的《联络口译》,该书由“联络口译技能”与“联络口译场景”两条主线贯穿;还有詹成编著的 《联络口译》,分为不同场景及相应的主题、技能和语料,每一单元还增加了对联络口译的理论认知。

国内目前讨论联络口译教学的论文中,代表性的研究有:陈雁从话语分析的角度考察了社区口译教学模式的构建,提出准备、合作、模拟和表达4个模块。准备阶段包括社区口译场合的背景知识、专业术语、跨文化语用理论等;合作阶段即与其他相关学院(比如法学院、医学院)合作开设课程,使学生深刻理解将来的工作领域;模拟阶段即角色扮演,把学到的专业领域知识等运用到演练中;表达阶段主要是通过公共演讲、交流互动管理等讲授[6]。覃鸿波探讨了基于社区口译的汉-泰口译教学研究,基于其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口译情境构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真实视频材料;二是由教师提供真实口译材料,以学生为扮演者模拟真实情境。同时也说明了这两种形式的优点与不足,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应两者兼顾,以后者为主[7]。张威认为,社区口译培训更突出职业领域知识和非语言交际意识,培训方式应以情景化教学和实地观察与模拟为主[8]。

整体而言,国内外关于联络口译教学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的探讨。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核标准与程序等关键问题,尚未被充分论证[8]。

2 会话分析与口译理论研究情况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是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Harvey Sacks提出并发展的。会话分析理论认为,会话由一种操作系统所支配,并影响交际者在会话中的表现,这一系统称为“话轮转换”(turn-taking)。会话分析方法认为,会话是交际者互动建构出来的,为达到有序、有意义的交流,交际者会在交际中互相影响、合作。研究者们通过录音、录像研究自然发生的交际话语,探索社会交往中日常谈话的原则和规律[9]。在话轮转换中,交际者预设下一话轮,同时对上一话轮做出反应。这样交际者就能达成互解,交流得以顺利进展。从会话分析的角度来看,其天然地与联络口译研究有“不解之缘”:联络口译交际各方的话语产出可以用话轮转换来分析。

随着学者们逐渐关注到口译活动的人际互动性,特别是以Wadensjö 和Roy 的研究为代表,催生出了口译研究的一个新范式——对话式话语互动范式[10]。这一范式下的口译研究,重点关注口译过程中的话语协调分析和交际互动。学者们利用会话分析等话语分析方法,探讨了三方或多方口译过程中的参与者框架,口译员角色,法庭、医疗、商务等特定领域的口译话语特点等。

瑞典学者Wadensjö 在口译研究的人际互动性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尤其在口译员的角色和作用方面,其著作《口译即互动》最具代表性[11]。她对口译员参与的机构性会话进行录音并转写,将对话口译活动视为话轮转化系统,发现口译员是在“解释性”翻译,凸显每一个交际者在互动中所起的作用。Wadensjö区分了翻译(translation)和协调(coordinating),译员通常以“翻译”说话人所说的内容开启自己的话轮,交际方为了达到交流目的一直重建自己的话轮,“协调”就是译员向交际方“解释”并保证他们能够明白会话过程中发生了什么。Wadensjö认为“翻译”产出的是“传译话语”(renditions),协调对话的话语为“非传译话语”(non-renditions)。

Roy利用会话分析方法,研究了手语口译员参与的聋哑学生与教授之间的互动活动,重点分析其中的话轮转换,发现口译员对交际双方的沉默、停顿、重叠均进行了管理,还发现口译员会给某一交际方提供话轮,有时也会控制其话轮[12]。Russell分析了警局口译中的话轮和重叠话轮,发现口译员协调、控制话轮会对交际结果产生不利影响[13]。 Bolden 利用会话分析方法分析了医生、患者、口译员三者之间病史询问的言语序列,发现口译员以交际目的为导向,操控交际方话轮,目的是更有效地诊断病情,甚至过滤(filter)掉那些患者主观的描述(听上去与病史无关)[14]。Pasquandrea研究中国患者、意大利医生以及口译员三者之间的对话,结果表明,口译员并不仅仅是异语双方的“传声筒”,译员有时会与某一说话人交谈,其目的是为诊断、治疗提供有用信息[15]。由此可见,会话分析路径下口译员是交际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分配或控制交际者的话轮,而不是简单的“管道”(conduit),发挥着交际互动协调、话语互动协调、权力协调、跨文化协调的作用[16]。口译员以完成交际目的为导向,使交际者达成互解。以交际为导向的研究表明,译员在会话中以参与者身份“回应”话轮,共同构建交际目的与功能,提高口译服务质量。

3 会话分析视角下联络口译教学研究

Hale认为,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生应尽可能地了解、评估口译活动中潜在的情况,然后据此做出选择。教师可利用话语分析工具进行教学,学生只有理解了话语层面的意思,才能理解整个信息,并将之转换成译入语[5]。Tebble也建议将话语分析纳入口译教学中,通过录像、录音、转写等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话语分析,从而认识到口译活动的复杂性[17]。

3.1 会话分析在联络口译教学中的优势

目前联络口译教学方法以角色扮演(role play)为主。教师分配角色,给定话题,学生组织对话并进行课堂展示。这样的练习便于设置具体的练习目标,但这一形式不够自然,无法反映人们真实的对话场景(犹豫、话轮重叠、语法错误、话语修补等),也就无法还原真实的联络口译场景。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教师在角色扮演前会让学生熟悉相关领域的常见表达,之后拟定一个话题(比如商务谈判),让学生组织对话。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组织的对话过于简单、程式化,不像是自然地“说”出来,而更像是“背”出来。

将会话分析方法融入联络口译课堂中,即把真实发生的联络口译活动呈现给学生,这一方法与角色扮演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发现对方回应与预期不符、口译员插话、权力不平等(如医患关系)等问题。比较促进交际和阻碍交际的行为,加深对联络口译的认识,增强交际互动协调意识、话语协调意识以及文化协调意识,提高口译质量,助力学生口译员的职业化发展。

3.2 会话分析在联络口译教学中的运用

在联络口译教学中,利用会话分析方法,教师需熟悉会话分析理论及研究方法,且获得已录音、录像(audio/video-taped)并转写(transcripted)的联络口译对话。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认真阅读转写的文字材料,根据经验选取一些会引起学生反思和讨论的会话片段(可以后文的案例为参考)。课上,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联络口译对话的来源和内容,并解释转写符号的含义,然后将转写文本与音频同时播放(可利用powerpoint)。教师可以在适当的地方暂停,让学生观察当前会话中发生了什么,并讨论译员在当下可能会怎么做、该怎么做,然后对比学生的回答和口译员真实的表现。一个片段播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就口译员的表现及其对整个交际的影响做出评论,让学生分析讨论译员使用口译策略的原因、合理性及有效性。这样学生可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

3.3 会话分析在联络口译教学中的作用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口译员话轮转换的组织和话轮设计,讨论其选择该话轮的动因,讨论其是否构建了恰当的话轮来实现预期的行为,这在一定时间内会提高学生的交际互动意识、话语协调意识和文化协调意识。

3.3.1 交际互动协调意识

联络口译活动中,交际各方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各方的交际目的影响着交际走向。口译员积极地参与交际双方的互动,以交际目的为导向,协调交际过程。Davidson分析了联络口译中的交际建构模型,指出交际各方在构建会话意义的过程中是平等的,都是话语本身的参与者[18]。Davidson认为,在会话中为了交流顺利,交际者需要达成互解(reciprocity),构建“共识”(shared ground)。口译员的表现往往会受到交际各方(也包括活动发起者)交际目的的影响。 比如在医疗口译中,医生和患者的目的明确,医生希望从患者处得到病情的详细信息,给出治疗方案;患者希望得到有效医治。所以口译员有时会引导患者给予更多的信息,进一步询问情况,继而进行“翻译”,提高医患交谈效率;有时会成为医生的交谈对象,或充当患者的代理人。

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口译实践经历加以说明,并简要讨论相关的应对策略。

案例1 外籍教授短期教学交流会(师生互动环节)

1. 外教:Thanks, it's a good question, uh, this question is about SEO.

2. 口译员:Sorry professor, the SEO means?

3. 外教:Oh,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 it means, uh, a company that is already public issues new shares or bonds to raise more money.

4. 口译员:Oh, I see, thanks.

以上话轮是外教与口译员之间的交谈,口译员在外教讲完话后没有直接翻译。由于该英文缩写在口译员译前准备时未搜集到,教授在讲座中也未提及。如果口译员直接重复一遍英文缩写词,也许会造成学生的困惑,不知所云,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口译员此时增加话轮,向教授询问,便促进了师生有效交流。

案例2 场景同上

1. 外教:Do they understand?

2. 口译员:大家能明白吗?

3. 学生:……(没有反馈)

4. 口译员:听懂了吗?

5. 学生:……(没有反馈)

6. 口译员:刚才教授讲的那个流程,大家有不懂的吗?比如从A到B的那个阶段,教授说的gap大家懂吗?有不懂的我让教授再讲讲。

口译员身为教师,了解中国学生很少主动发问,看到学生没有反馈,并没有直接告诉外教“都明白”,也没有继续等待学生反馈,而通过重复创造话轮,重复教授所讲内容,引导、鼓励学生发问,期望达到讲座的预期目的。

案例3 商务洽谈

1. 中方代表:你给他说,就这价,不行就算了。他们这帮老外,不知好歹。

2. 口译员:This is the lowest price. We don’t accept any bargain.

以上案例中,由于中方代表不满外方的讨价还价,情绪有些激动,言辞激烈。如果口译员直接翻译给外方,会使外方觉得受到冒犯,因此口译员没有翻译“不知好歹”,避免双方发生不愉快,尽量确保洽谈的顺利进行。

3.3.2 话语协调意识

理论上认为,联络口译中,口译员只需把交际双方的话语从一方传译到另一方,即按照“交际方A—口译员—交际方B—口译员—交际方A……”这样的轮次进行发言。然而现实中,口译员并不是机械地进行双语转换,对于交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惑、沉默、重叠话轮或说话者情绪紧张等情况,口译员会进行创造话轮、打断话轮或终止话轮等操作,力图消除交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尴尬或误解。例如,笔者曾陪同外宾访问某大学音乐学院,走进舞蹈教室观看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演出。演出结束后,舞蹈教师、学院领导和外宾都希望马上发言,笔者同时听到“刚才”“你问”“well”等话语标记。出于对外宾的尊重,笔者目光转向他,说了一句“Yes?”,将下面的话轮给了他,从而打断了其他人的话轮,继续协调接下来的交际活动。

3.3.3 文化协调意识

联络口译发生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口译员绝不是简单地进行语言层面的转换,而是在不同文化之间寻求对等的表达。作为交际场景中唯一熟谙两种语言及文化的交际者,口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应担当起文化协调者的角色,帮助异语双方相互理解。

联络口译的场景多种多样,有时会发生在一些专门领域,比如医院、警局、法庭、学校等。这要求口译员除双语知识外,还要了解机构性背景知识、程序性知识、制度惯例等。Angelleli研究发现,口译员协助患者处理特定的诊疗程序,比如用医学疼痛表帮助患者描述其疼痛程度[19]。此外,法庭口译中,口译员也需了解不同的司法系统开庭前的问询、取证等环节。口译员还需了解交际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文化禁忌(年龄、婚姻等)以及文化规范(问候、告别、称呼方式等)。

案例4 中方领导招待外宾晚餐

1. 中方领导:问问他爱吃啥?让他随便点。

2. 口译员:Mr. Williams, 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Any preferences? And is there anything you don't want?

(威廉先生,您有什么爱吃的吗?有没有什么不吃的啊?)

口译员的话轮中增添了一句“您有没有什么不吃的啊?”,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往往使饮食习惯也不同。有的外宾不仅对某些食物有禁忌,甚至对于食物的做法也有要求。口译员出于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敏感性,主动询问外宾的饮食禁忌,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尴尬场面。

案例5 晚餐结束

1. 中方领导:给他说啊,这些都是简单的菜,招待不周,多包涵。

2. 口译员:Hope you enjoy the dishes tonight.

(希望今晚的饭菜合您胃口。)

我国的文化传统造就民族性格,讲话谦虚低调,不张扬。中方领导的客套话,表面上“简单”、“不周到”,实则是“希望外宾喜欢今晚的饭菜”。若直接翻译,外宾或会感到困惑,也传达不出中方领导话语里的真情实感.

案例6 外籍同事打篮球时不慎脚踝扭伤,去校医院就诊。

1. 医生:给他说骨头没事,回去拿冰块儿敷敷,过几天,还是不行话,过来找我,直接进来就行。

2. 口译员:Don't worry, no fracture. Put some ice on your ankle and if it doesn’t get better in a couple of days, you could come to consult me directly without paying the registration fee.(没事,骨头没事,拿冰块儿敷敷,过几天,好不了的话,直接过来找我,不用交挂号费。)

在我国的医疗语境下,“直接进来”的隐含意义是“不用挂号”。这里医生出于人情,告诉患者如果伤势未见好转,可以不用再交挂号费,直接就诊。在口译员的话轮中,明确地告诉了外籍同事这一点。

通过以上各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口译员在联络口译过程中,出于不同的交际目的,采用不同的话语策略。分析这些策略背后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译员以上三种意识。当然,这三种意识的培养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4 结束语

诚如题目所言,本文属于初探性研究,笔者尚无大规模实证数据支撑,尤其口译质量评估方面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但会话分析研究方法与联络口译教学研究的结合,可使学生观察口译员参与的交际活动,审视联络口译中交际各方的话轮设计与实际交际目的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交际互动协调意识、话语协调意识、文化协调意识,深化对联络口译员角色、口译评价标准和道德准则的认识,助力学生口译员的职业化发展。此外,从真实口译现场、课堂培训中收集的数据,还可以指导教学材料的编写。

猜你喜欢

联络口译话语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让人大代表联络站不止于“联络”
只回应 1/3
只回应1/3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