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下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路径优化
——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2020-12-20罗晓林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情怀

罗晓林

(闽南师范大学 历史地理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以武汉为中心,短时间内迅速向全国蔓延,严重危及人民的生命健康与安全,成为当时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处置机制,开展联防联控,吹响了全国联动防疫抗疫的号角。全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满腔热血和爱国至诚之担当,凝心铸魂、众志成城,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涌现出许多鲜活而感人的事例。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情怀,使青年成为有情怀、能奉献、敢担当的时代新人,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现实任务。

1 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情感积淀,镶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之中,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爱国主义有着独特的历史实践来源、核心内涵和时代特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1]。培养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怀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立场。

1.1 爱国主义的历史实践来源

爱国是人的一种情感和责任,是对自己国家最基本的感情表达。中华民族对国家的热爱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古往今来,在岁月长河中大浪淘沙,亘古不变,有着独特的历史实践来源。

首先,爱国主义源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化是社会自身的反映。文化总是与民族、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生存根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展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典故数不胜数,如屈原投江、苏武牧羊、岳母刺字,既有文人,也有武将。到了近现代,鲁迅弃医从文、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也被后人所熟知。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精神主线。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孕育社会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着爱国主义情怀,使其不断积蓄稳固。

其次,爱国主义源自中华民族历史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集体主义的升华。国是千万家,是家的大集合。爱国主义的逻辑起点是自身对家庭、家族的爱。从氏族到部落,从部落到国家,由对家庭和家族爱的情感衍生出对同一血缘宗法共同体基本价值的统一。“保族”“合族”“保其家邦”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起源时期的观念表达[2]。随着中华民族不断生息繁衍,各个朝代不断更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爱国主义精神也在不断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以集体主义为鲜明底色,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可以说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原则之一。热爱国家的逻辑前提是热爱集体,爱国主义也被赋予了新的色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集体主义的升华。

再次,爱国主义源自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烈愿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坎坷,在曲折中前进,改革开放后,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应运而生。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它以“两个一百年”为核心目标,本质要求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造福[3]。中国梦是党和全国人民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共同愿景。爱国起步于家,落脚在国,爱国的本质是对人民幸福和国家强盛的美好憧憬,国之强盛必然带来人民的幸福和谐。因此,爱国主义也源自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烈愿景之中。

1.2 爱国主义的核心内涵

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魂,是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4]。爱国主义被视为历史范畴,作为民族的魂,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的内涵不尽相同。春秋战国时期,“忠于君王、忠于社稷”是爱国主义的一个基本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忠体国”也是爱国主义的内容。汉唐时期,“利国、为国奉献、舍生取义、尽忠报国”也是爱国主义的内容。到了近代,兴国强国,争取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也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这个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着不同的外在表现,但其主要内涵离不开个人对民族、国家的热爱。新时代爱国主义秉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承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心底。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到,“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5]这句话明确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核心内涵。爱国是青年成才的基础,是青年立身的根本,是青年的基本责任,更是青年的本分。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推翻了封建帝制,争取了国家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决策。国家每一步的变化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是历史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爱国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自信。因此,爱国主义的核心内涵就是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三者的高度统一。

1.3 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

从历史范畴的视角审视爱国主义,不同时代的爱国主义必然有不同的烙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也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第一,爱国主义具有历史传承感。新时代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特征,它既吸收了古人先贤深厚的民族情愫和历史情怀,又继承了红色革命基因。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陈毅的“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先锋”等名言和精神在历史中传承,当下仍是青年应该时刻牢记在心的格言警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继承红色革命、建设和改革基因,确保爱国主义鲜红底色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二,爱国主义具有时代责任感。时代呼唤担当,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具有新的时代责任。改革开放40多年间,国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有许多不足,如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国家安全面临新挑战,等等。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少年强,国强;青年兴,国兴。新时代青年要肩负起时代责任,在国家建设和改革的时代洪流中,坚定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需要结合在一起,用使命担当和顽强奋斗谱写爱国新篇章。

第三,爱国主义具有幸福获得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奋斗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新方位,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人民幸福感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绩。当下,青年具有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具有优良的教育学习环境,在中国梦的引领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凝心聚力为早日实现伟大中国梦奋斗拼搏。人民的爱国有着深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爱国时常发自心底的晒出来、亮出来、喊出来,爱国被人民完全认可,并且有着明显的幸福获得感。

2 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对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公共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在网络和新媒体的发酵下,极易产生连锁反应,引发其他次生危机,给危机事件的处理、舆情舆论的处置带来新问题,进而从各方面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影响。面对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时代话题,此次新冠肺炎公共危机事件对青年爱国主义培育也带来了几方面的挑战。

2.1 影响青年爱国主义价值观的生成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政府相关部门应急应对处置措施出现了一些不足,一些地方出现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如让基层干部重复填报各类表格[6],还有一些地方出现暴力伤医、制假售假、哄抬物价、造谣传谣等[7]。部分西方政客抓住这类问题,不断抹黑中国防疫抗疫,利用新媒体和网络制造舆论,把“问题中国”放大,进一步将问题归咎于党和政府,甚至上升到国家政治体制问题,淹没“中国成就”。随着疫情进一步发展,党和国家积极应对,对武汉、湖北,乃至全国各地区实行进一步管理,停工停学,限制人员流动,取得了防疫抗疫的初步成果。部分西方政客针对我国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开始在网络叫嚣所谓的“专政”和“限制人身自由”,挥舞“人权”大棒,企图诋毁党和国家在新冠肺炎防疫抗疫中的工作。殊不知,生命权就是最基本的人权,守卫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就是保障人权。青年学生政治思想上的不成熟,在一些西方主流媒体不断推送的负面信息面前,容易出现认识上的错误,对国家采取的正确防疫抗疫措施不理解,甚至是排斥和抵触,弱化青年自身的爱国自觉。青年正确爱国主义价值观的生成源自青年的爱国自觉,爱国自觉又来自于对国情、国家政治体制、国家行为的自知。青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的重要时期,突发公共危机处理不当或者被别有目的地加以利用,势必会影响青年正确爱国主义价值观的生成。

2.2 影响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到,“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5]。爱党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内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40年以来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当下正带领中国人民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听党话、跟党走是青年应当凝聚的思想认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少数地方出现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不利于疫情防控的现象,比如:哄抬物价、拒绝管控、逃避隔离、传播谣言、泄露个人信息、截留防疫物资等[8]。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信任违背行为所释放的消极公众情绪极易被放大,使社会信任受损,引发社会信任危机,造成社会信任损害[9]。政府相关部门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出现的不足,如果不能及时、恰当、有效地处理,有可能会引发社会信任危机,进而对相关部门的社会公信力造成影响。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巨大破坏性,这给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对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出现的物品短缺、哄抬物价、拒绝管控、逃避隔离等问题,势必会在防疫抗疫工作中得以解决。事物变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对事物变化起决定作用。党和国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应对及时,采取的停工停学和联防联控措施有效地阻止了病毒的传播。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应对中的一些不足也迅速被调整,这些不足改变不了防疫抗疫的大局,只是事物变化发展中的次要矛盾。当这类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在应急处理方面暴露的不足而引发的社会信任损害摆在青年面前时,消极影响容易被放大,从而延伸到国家政治体制问题或者国家治理能力问题上,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年对党的思想认同。青年是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培养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认识极具重要性,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处理不及时、不完善直接影响青年对党的认识,影响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认同。

2.3 影响青年“四个自信”的巩固

爱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另一个核心内涵。爱社会主义首先就是要坚定“四个自信”,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性。坚定“四个自信”是爱国主义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时提到,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坚定“四个自信”,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10]。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爆发与演化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各种小道消息、伪信息、流言和谣言,这些不真实的信息容易引起混乱和恐慌。在此次新冠肺炎事件中,有谣言如“新冠病毒是在实验室产生或系制造生物武器、生化战”[11],也有流言如“新型冠状病毒可以通过5G传播、维生素C和盐水能阻止病毒传播”[12]。这些在网络上流传的虚假消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给民众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流言和谣言的背后都指向党和国家的防疫抗疫工作,试图消解我国防疫抗疫成效。部分西方政客无视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原则,散布污名化和阴谋论之毒,人为制造恐慌,带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对中国抗疫行为指指点点。自信是一种层次较高的心理品质,它源自对客体的绝对认知、认同和践行。在部分西方政客狂风暴雨般的舆论诱导下,青年容易对党和国家防疫抗疫工作出现误判。这些谬论的消极影响,可能会导致青年对“四个自信”认知、认同和践行的松动或偏差。“四个自信”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巩固的过程,这些消极影响会对那些正处于巩固“四个自信”阶段的青年产生不良影响。

3 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化路径

在深入理解爱国主义内涵和深刻认识公共危机事件对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挑战后,探索青年爱国主义培育路径,开展青年“公共危机事件”教育,思考如何运用各种媒介和采取有效方式,在公共危机中引导青年理性表达爱国主义、厚植青年爱国主义情怀、培育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增强青年爱国主义意识和强化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3.1 用“公共危机事件”教育引导青年爱国主义的理性表达

危机亦是契机,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从教育的角度审视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它既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又是宝贵的教育财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新冠肺炎公共危机事件来说,直面公共危机,将危机转化为教育契机,引导青年理性表达爱国主义,可以从三个方面逐渐递进。首先,引导青年理性认识公共危机事件。公共危机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是危及公众生活和利益的突发性事件,一般可以分为非人为公共危机事件和人为公共危机事件,前者如瘟疫、地震、海啸等,后者如9·11恐袭、爆炸纵火、战争等[13]。公共危机事件一方面给人类生命健康、财产等带来巨大威胁,另一方面给社会运行和国家治理也带来巨大挑战。从公共危机事件的定义和分类来看,公共危机事件的最大特征就是偶发性,无法事先把握和预测,非人为公共危机事件更是难以找到责任承担者。然而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又要求及时、快速、精准、有效,因此,理性认识公共危机事件的成因以及国家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得与失,是青年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其次,引导青年理性表达爱国情怀。在党和国家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事件时,一些西方政客借此攻击中国政治体制,将新型冠状病毒称为“武汉冠状病毒”[14]“中国病毒”[15]“由于中方不公开,不透明,美方获得的信息不完善,导致美方应对疫情挑战滞后”[14],刻意污名化和污蔑中国。党和国家助力其他国家抗疫的对外援助,被西方政客称为是操控民意,是“中国式政治宣传”[16]。正值青春期的青年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诬蔑容易情绪激动,从而出现一些非理性的爱国举动。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类非理性爱国主张,青年应该客观辩证认识事件,理性表达爱国情怀,助力国家展现大国担当。再次,引导青年理性践行爱国行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些西方学者、政客带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窥探中国,各类不实消息四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尔加斯·略萨在西班牙《国家报》发文称病毒来源于中国”[17]“美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奥布莱恩称中国掩盖了疫情”[18],等等。这些无端指责把矛头指向党和国家。面对这些谣言,青年应当理性践行爱国行为,不信谣、不传谣,配合学校和社区做好自我管理,听党话,跟党走,积极投身到基层和社区防控志愿活动中去,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奉献青春力量,理性践行爱国行为。

3.2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青年爱国主义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的基因,是国家独特的战略资源,更是国家的精神支柱[19]。在突发公共危机中,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青年爱国主义情怀主要有3个维度。首先,优秀传统家风家训哺养青年爱国主义情怀。优秀传统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家风家训能够在家庭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哺养青年爱国主义情怀。优良的家风家训能够教化青年后辈形成规则意识和帮助他们明确社会责任。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居家不聚会就是担当社会责任,就是爱国。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教学相长”,不管家长还是孩子,都要躬身示范,营造爱家、爱国的家庭氛围,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纵观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屈原投江,苏武牧羊,《颜氏家训》的“务先王之道,成国之用材”[20],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叶梦得的《石林家训》“凡吾宗族……当以尽忠报国而冀名纪于史”[20],岳母刺字,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这些通过诗句、典故或者文本流传下来的精忠报国情愫,时刻哺养着青年后辈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没有理由,也没有边界。爱国主义情怀要体现在自身的一切言行之中,要把古人的爱国行为“迁移”到防疫抗疫的行为之中,在防疫抗疫之中锻造和锤炼爱国情感。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青年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二者的本质内涵和精神实质有着相融共通之处。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公民个人层面最基本的价值认知和准则。爱国从公民个人层面最直接的逻辑起点是遵守国家规则和号令,令行禁止。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听从国家号召,遵守社区管理规则就是爱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年爱国主义情怀有着先天的逻辑联系,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就是在涵养自身爱国主义情怀。价值是文化的核心,它关系人们评价事物的态度。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的准绳,引导青年力所能及地把防疫抗疫落到行动的实处。同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言行的评判标准,用它引导青年判断防疫抗疫中的真与假、善与恶、好与坏。再次,文化自信滋养青年爱国主义情怀。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外在体现,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源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青年的国家认同形成之后,爱国由自知转化为自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年爱国主义情怀的底气。文化自信价值的内向性体现为增强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等方面[22]。爱国主义是理想信念和价值理念的范畴,文化能够塑造青年的信念和价值,具有最基本的“化人”功能。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有白衣天使的美丽逆行,有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各行各业展现出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无不滋养着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次疫情给我国人民造成了灾难,但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和智慧,更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要不失时机地做好防疫抗疫的宣传和总结工作,将防疫抗疫中所形成的精神正能量,融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增强青年的文化自信。

3.3 用档案资源、革命遗迹培育青年爱国主义精神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通过档案资源和历史遗迹留存下来,是最鲜明的教材,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媒介。1997年,中宣部宣布的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有19个反映民族历史文化内容、9个反映反帝反侵略内容、75个反映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内容。历史档案资源、红色革命遗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者联系紧密,是开展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档案资源、红色革命遗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有效媒介培育青年爱国主义精神,主要有3个方面。首先,挖掘历史档案资源,发掘爱国主义精神。历史档案资源是一面镜子,是特定历史文化的缩影,也是重要的宣传教育素材。全国各地区的档案馆收藏着众多地方历史文化素材,有许多反映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的宝贵资源,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和开发。通过各类展览、演出、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把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档案资源展现在公众视野中,不断深挖民族爱国主义事例,培育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此次防疫抗疫工作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要把这些当作宝贵的精神财富加以珍藏,要把它们实时推送给青年,以榜样示范和情感感召来培育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次,保护和开发红色革命遗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红色革命遗迹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过程中留存下来的历史遗迹,是具体客观的存在。红色革命遗迹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红色资源相同的社会功能,能够培育青年的信念、价值和精神。在科学保护中开发红色革命遗迹,保护与开发并举,充分挖掘红色革命遗迹在历史、文化、精神和思想4个方面的内涵,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在青年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再次,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载体和媒介,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实践体验,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培养青年对历史和革命的认知,了解国家的成就,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从而进一步培养青年对党和国家真挚朴素的情感。在纪念馆、博物馆、烈士园林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实践体验中,注重青年参与,引导青年思考,关注青年感悟,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展教育空间,积极宣传宣扬爱国主义精神。

3.4 用各种时域和场域增强青年爱国主义意识

通过各种时域和场域增强青年爱国主义的仪式感。仪式通常具有象征性和表演性,是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和象征符号,是具有文化意义的人类创造与实践活动[23]。仪式是一种确定的行为模式,可以分为宗教仪式、节日仪式、历法仪式、政治仪式等,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提过要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24]。通过利用各种特定时域,如“五四”运动纪念日、七一建党日、八一建军日、十一国庆日、抗战胜利纪念日、汶川地震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开展主题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选定特定场域,如纪念碑、烈士墓、博物馆、纪念园林等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所,把时间节点与纪念场所结合起来,开展具有特定时域和场域意义的爱国主义仪式教育,能够从3个层面增强青年爱国主义意识。首先,明确归属,凝聚青年爱国主义意识。通过具有特定意义的时间节点和场所开展以爱国为主题的仪式教育,能够明确群体归属,强化集体共同意识,在民族和国家共同经历的历史中形成自觉归属感,产生对民族和国家的强烈归属,凝聚起爱国的基本意识。其次,寻找记忆,积蓄青年爱国主义意识。在2014年国家公祭日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25]。中华民族拥有深厚的共同记忆,几千年来有辉煌,也有衰落,有屈辱,也有成就,一个民族和国家对历史和记忆的共同认知便积蓄成为共同的意识。开展仪式教育就是寻找共同记忆,不断积蓄青年爱国主义意识。再次,强化认同,增强青年爱国主义意识。认同是意识的范畴,明确归属和寻找公共记忆,都是为了从文化上强化民族和国家认同,进而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强化政治认同,增强青年爱国主义意识。在特定时域和场域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仪式教育既可以凝聚集体向心力,又可以形成群体共识,发挥仪式教育的育人功能,增强青年爱国主义意识。

3.5 用“两个课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教学课堂和实践课堂是青年学习的两个重要课堂,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教学课堂为主,主要来自学校和老师的教授;技能锻炼和操作运用以实践课堂为主,主要来自各类实习和实践,“两个课堂”可以说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在“两个课堂”中,始终如一贯穿爱国主义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有3个层次。首先,全员动员,将“两个课堂”营造成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两个课堂”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在教学课堂中以任课教师为主,其他老师为辅,开展专业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国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教育工作,培养青年爱国情怀。在实践课堂中,以实践指导老师为主,家庭和社会为辅,开展技能实操、文明礼仪、国家认同、感恩等教育,培养家国情怀。始终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两个课堂”之中,将“两个课堂”营造成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其次,全过程参与,形成“两个课堂”的教育合力,强化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和实践课堂当中,充分调动学校和社会的各类教育资源,形成教学课堂和社会实践课堂的教育合力,引导青年热爱国家、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在“两个课堂”教育合力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家庭、社会和个人全过程参与,建立教学育人和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把爱国主义情怀、思想、精神贯穿到教学和实践的全过程。再次,全方位推进,用好“两个课堂”的各类教育载体,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两个课堂”在青年思想价值引领中有丰富的教育载体,比如:奖勤助贷的评定、第二课堂成绩单、学生组织建设、诚信和感恩教育、暑期社会实践等。利用好丰富的教育载体,围绕核心教育价值观念,全方位推进,发挥各自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为培养爱国爱党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发挥力量。疫情期间,本着“停课不停学”的原则,大力开展网上教学,各门学科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把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起来,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其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青年们在爱国主义这面旗帜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情怀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赣鄱情怀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主义教育
“五老”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