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玉式校本研修模式初探
2020-12-18梅越平
□梅越平
2020 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未来教育有了得以提前实现的可能,在教育部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倡议下,全国上下中小学校开启了大规模的线上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全体教师迅速适应线上教学,向教学要质量,这给我们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课题,深圳市坪山区中山中学自2015 年开发并一直实践的“琢玉式校本研修”模式,对全体教师在疫情期间迅速适应线上教学、提高育人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玉匠精神,校本研修之要诀
《礼记·学记》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之道,在于学;器之道,在于琢。教师专业发展的顶峰,并不在于成为“名师”,而在于成为一名专业道德和技术精湛的“工匠大师”“玉匠之师”。作为教师的“玉匠”,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特质:
匠德:慧眼匠心。会识玉,璞中见玉,懂玉之美、之德、之语;会鉴玉,知玉之瑕瑜,惜而不弃;会琢玉,藏而不吝,琢而不毁。
匠技:精益求精。作为匠师,必须一事一精工,一生一成就。生命短促,无暇旁骛,唯有念念不忘,精益求精,一生倾之,大器多晚成,因技难精也。
匠艺:艺术创新。玉,石之美者,但需要有发现美的眼光;玉,大器也,但需要艺术的精雕细琢。发现与雕琢,是赋予玉石的二次生命,是艺术的再生过程。
匠品:专业传承。古之师徒,开山立宗,私相授受,艺不外传。今者,教师的培训,是一个普及性的师范教育和岗位培训实践。但仍少不了师徒结对,导师指引,方得真传习。
匠范:大家风范。“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教师的风范,以师表为外,以学高为内,缺一不可。
上述五个方面是学校教师秉持的“玉匠精神”,也是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目标、理念,基于此,琢玉式校本研修模式由此而生,并因此也概括出了学校的教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匠心独运,教学相长。如切如磋,强调的是校本研修的团队建设,名师指导和同伴互助,对于教学问题的探究商榷。如琢如磨,强调的是校本研修的精细磨砺过程,精湛技艺的反复锤炼,对于真知的精心钻研。匠心独运,指的是教学的用心设计,研修的推陈出新,面对老问题,需要新思路,以及把问题转变为课题的意识和策略。教学相长,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依存关系、共同促进发展的效果;同时也说明校本研修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开展。“切、磋、琢、磨”,正是学校校本研修的四环节、四字诀。
二、如切如磋,校本研修之真经
切磋,器物加工工艺,比喻道德学问方面的相互研讨勉励。《诗经·卫风·淇奥》有“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是一种交流方式和互动关系。校本研修,从本质上讲,是团队互动,团队关系是研修的基础,良好的团队氛围,一定是交流坦诚,研讨深入。
(一)“切”——切脉学情,先诊后备
教学的前提就是了解学生,掌握学情,没有充分诊断的教学,就是无的放矢的教学、无效的教学。中医 讲究“望、闻、问、切”,“切”,就是切近、接触,感知脉象,是中医四种疾病诊断方式中最直接和深入的一种。作为教学的诊断方式,“切”,就是掌握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思维、学习行为、学力基础、学习方式,全面的信息和科学的诊断,有助于下一步教学工作的开展。
基于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在线教学,学校推进了空中课堂的教学,空中课堂在线教学采集了大量的数据云,包括学生在线的显性数据、远程学习的隐性数据、集体备课的网络资源数据、家长管理的条件数据等,由此均可作为大数据课堂观察式的校本研修项目应该充分发现、研究和利用的要素。首先是课堂观察,课堂是学习的主要场所,是信息最为丰富和集中的教学空间。通过六个维度、64 种观察点,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由表及里地进行观察和记录。其次是大数据分析,包括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的分析,设置数据量表,开发大数据系统,建立数据库等,目的就是更加准确、科学、个性化和系统化地掌握学情,具体而言,大数据课堂观察的目的在于:
一是形成正确的课堂观:由单一的、割裂的理解走向多元的、协变的生成,形成课堂生态系统观。进行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研究出学习与其核心要素间的整体关系,解决课堂观察的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使零散的、主观性的听评课走向系统的、科学的专业合作的听评课,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二是形成科学的观察指标和方法:构建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改进等视角用于课堂观察的观察工具,确定大数据课堂观察的核心观察指标,并形成具有学科化、现场化、个人化的观察量表,发挥大数据对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
三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获取学习的多种数据,建立课堂观察的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共同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发现学习及教学规律,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将定性与定量两种方法有效结合,使教学评价由原来的基于经验的结果性评价走向基于数据的过程性评价。
在此全面诊断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教学反思和行为改进,才是真正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教学。
(二)“磋”——专家引领,团队研讨
如果说,“切”是师生之间的观察与被观察式的交流关系;那么,“磋”则是导师、同伴之间的相互商讨和探究的关系。走进教学场景,面对大量的教学信息,混杂着或隐或显的教学问题,需要梳理清楚脉络,捕捉住其中的本质。这就必须营造一个研讨探究的氛围,建立一个和谐互动的教研团队,构建一个日常教研的机制与流程。毋庸置疑,最佳的校本研修模式莫过于以学科为中心、以科组为单位、以日常研修为平台的集体备课机制。
集体备课,其优势在于:凝聚团队的智慧,导师可以指导青年教师,同行之间可以充分研讨交换意见;保障系统推进教学计划,有主备教师,可以根据课标要求进行整体部署、分工合作;不排斥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而是充分包容、保障、倡导每位教师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并使这些经验和智慧得到及时交换和借鉴。基于此,学校采取三轮集体备课模式:
第一轮,专家引领指导。设置首席教师,由学科组长或其他有经验的名师、外聘专家等担任,分析上一个单元或上一堂课的学情,进行教学观察回顾、微格课堂分析、教学数据分析;然后进行单元或课指导,提出本单元或本课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基本思路,进行文本解读,指导教师备课的基本策略。
第二轮,个人双案研讨。教师自由备课,形成教案、学案,然后在本轮集备中,逐一说课。同伴之间互相诘难驳证,提出个人见解;只要不脱离第一轮集备中确定的总体要求,每位教师完全可以匠心独运,各显其能。有一种观点,认为集体备课,就是科组教师各自分担和主备某一课时,全体科组教师使用同一套教案、学案、课件、习题上课。这种做法,固然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但却等于让所有人穿同一双鞋子一样不适应,不但不利于教师得心应手地上好一堂课,也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研究教学、自主性地专业成长。
第三轮,改稿反馈审订。教师的双案经过集体研讨,再一次进行个人修改和完善。第三轮集备的任务,就是导师或科组长对修正稿进行终审确认,签字后方可用于课堂教学。同时,推选、安排本课被听评课的教师,研制课堂观察量表,进行任务分工。
这样,由专家、导师、科任教师,经过三次集体磋商研讨的常态化研修过程得以完成。
三、如琢如磨,校本研修之精要
唐代王仕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匠心之妙,在于精巧、精致。精致是一种境界,世上许多事情,不是那么方便取巧,唯有极致,方可成就精致。所以说,匠心独运,首先得是工匠,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念念不忘,孜孜以求,一件事一辈子,一生成就一门技艺。庖丁就是这样一位解牛巨匠,十九年的磨砺,抵达一种“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境地。
琢磨,字义为“(玉石的)雕琢和打磨”。校本研修是一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学问,搭建可供琢磨的项目和平台至关重要。学校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实施推进。
(一)“琢”——教学建模,微雕精琢
在内容上,学校精心构建了四大玉美课程体系,即玉德课程(核心课程)、璞玉课程(基础课程)、养玉课程(拓展课程)、琢玉课程(特色课程)。玉德课程,取“君子比德于玉”之义,就是将“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的中华传统美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的核心德育课程,以此培育学生“少年养志”的情怀与品质。璞玉课程,玉在石中为璞,需要开凿雕琢,国家必修课程就是启蒙基础课程。养玉课程,需要拓展学生更加宽阔的知识面、思维视野,增厚人文科学底蕴,形成滋养生命成长的土壤。琢玉课程,根据学生个体生命的品质特征,挖掘潜质,琢玉成器,形成每个学生独具个性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以“玉”为主线贯穿的四大课程体系的开发,需要教师们充分利用身边可用的一切资源,需要掌握学科知识、青少年身心特征、学习方法论、教育科学前沿理论来补充,需要进行细致入微的科学论证,需要精益求精和艰辛的付出。然而,课程也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品牌,是教师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开课程、做课程、学课程,更是教师研修的基本载体,是教师获得成就的最宽路径。
在形式上,学校实行了生态走班的教学探索。生态走班是一种没有打散作为原有班级集体的组织,以保持原生态生长并有序流动的教学模式,它包括五个维度的改造:一是建设学习空间,即学科教室、校园学习场所、学习流动区;二是整合学习资源,即布置班级文化,充分制作并利用学具,使教学素材信息化;三是优化学习方式,即主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常态;四是改善学习关系,即教师与学生始终在一起,家长随时进班级助学,同伴互助合作学习;五是发挥学习优势,即强化学科氛围,随学随用即时反馈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们创设和建构了大量的课型操作法:学具教学法、班级图书流动阅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项目学习法、戏剧表演法、单元探究法、学科档案管理法、虚拟实验法、双师互教法、家长助学法、走班自主管理法等。
结合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我们更是打破空间的限制,开发了“云学习”模式:四合一大小班学习,将原有的四个行政班组合为一个线上学习空间,突破桎梏轻易实现分层教学,并根据需要开辟更多小的学习空间;以疫情为主题的德育和学科探究学习;实现德智体美劳的“五育并举”课程教学,开发了如家庭抗疫武术操等课程,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开发微课百余节,举行微课线上教学大比武等。
微教法、微实验,研修就在这些细微的环节上展开,精推细敲,总结得失,教师就这样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收获喜悦。
(二)“磨”——玉匠之师,终身磨砺
终身成就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梦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固然是教师成就的无形资产,而专业成就却莫过于传道授业一技傍身,教师的尊严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专业素养高低来衡量。教育为百年大计,教师乃大国工匠,教师具备“五匠”(匠心、匠技、匠艺、匠品、匠范),精湛的专业素养常常需要一生的修为。学校推出教师五星级八素养的综合评价体系,就是基于此而建立的。
学校提出的八大素养包括:师德素养、课堂素养、学术素养、信息素养、管理素养、合作素养、创新素养、身心素养。尽管无法用十分精准的刻度细分,但仍然可以分级建立一定的标准,如教学素养,可以分解为课堂仪态、课堂语言、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多个维度,教师在此维度中不断地历练提升。五星级的划分,实际上有两个目的,一是让教师有个小等级目标,可以不断小步子超越;二是为了辩证客观地看待教师发展的不平衡性,而不会笼统地评价不同的教师,如中老年教师可能在学术素养、管理素养方面优于青年教师,而青年教师在信息素养和创新素养方面发展快于中老年教师。这个评价体系为教师发展提出了更加明晰的目标,也为校本研修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工具。
本着“一人一利器,一事一精工、一生一成就”的目标,学校同时还面向全体教师,第一批推出30 个竞标微项目,中标者作为项目主持人,将实践、管理与科研相结合,力图成为该项目乃至领域的行家里手、玉匠大师。专业项目如:大数据课堂观察、思维导图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智慧课堂、分级阅读、学科活动周、蓝色海洋课程、创客课程等;管理项目如:成长银行学生综合评价、社团院系管理、家长义工队管理、校园电视台、班主任特色管理、校园网及公众号管理等。
每一个项目,都是精微的常规工作、不起眼的建设,学校并没有给予定期的考核、目标的压力,而是给予足够的保障,如学习资源、培训机会、专项资金、宽松式管理;从长远来看,每一个项目又都是一个宏大的工程,都能做出足够的精彩。教师可以用数年、几十年的时间来打磨它,让它在岁月的洗礼磨砺中发出玉钻一样的光芒。
校本研修,好比锻玉。千年岁月中沉积挤压,炼火熔石,耐得住黑暗沉寂;琢玉成器,金刚焠火,尖刀钻刻,忍受得了雕凿的苦痛。琢玉式校本研修,是融合教育精神、玉匠品质的教育修炼之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伟大的教育实践中,领悟其中的真谛,并享受升华的幸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