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朴素教育理念的“立人课程体系”实践
2020-12-18李卫东
□李卫东
在当前中国的教育生态中,县中教育的存在是长期性的,同时它又是亟须优质化的领域。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作为一所县域中学,寻找一条根植于县域教育生态,引领县中长期、良性发展的办学路径已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朴素教育提出的背景
当前,基础教育进入了“三新时代”,即“新课改”:强调立德树人,倡导以人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新课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目标,精选课程内容,构建创新优质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新教材”:更关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在传授单向知识的教学观念上进行转变,也更注重在学习实践中融入生活情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让教与学相辅相成。这些变化给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县中教育的持续发展带来了突破口。
诚然,随着时代的前进步伐不断加快,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再加上地域的差异,会形成不一样的教育模式。但回归教育本质,培养真正的“人”是学校教育最初的使命,师者无一不承载着培养全面、完整的人的教育责任。所以,真正适合的教育,其本质永远是朴素的、真诚的,永远是以人为本的。寻求一条根植县域教育生态,又能培养立足“三新”时代的“新人”的办学路径是当下的必然选择。
朴素教育倡导以朴素之道,立人之根本,既回归了县域中学的办学生态,又同时引领了县域中学(尤其在课程改革方面)的转型和发展。因此,朴素教育办学理念的提出绝非“老调重弹”“开倒车”,而是在回望和坚守中寻求教育的创新和突破。
二、朴素教育的内涵
何为朴素教育?朴素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源远流长的观念,它既是崇真的哲学观,也是向善的道德观和臻美的美学观。而朴素教育之道可以“本色”“精诚”二词概括。其中,“本色”是教育者踏实拼搏、朴实无华、虽任重道远却毋忘奋斗的教育初心;而“精诚”,则为教育者积极进取、砥砺前行的持久态度。朴素教育之体现,它应该是坚守立德为先的教育,同时也是淬炼教育者育人初心的教育,还是激发受教育者发展潜能的教育。大道至简,在教育实践中去粗取精,抓住要害和根本,剔除那些无效的、非本质的干扰因素,保留和融合有效的、本质的教育精髓,才能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
踏实、勤奋是县中教育实践中最突出的特征,但是要实现县中教育的转型,只依靠朴素的教育态度无疑是低效的,应该从朴素的教育实践,走向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设计。在教育设计中,必须以立足现实为前提,把握县域教育生态的学校发展与创新动态,在传承优良传统和发展创新教育的追求中,秉持最朴素的教育认知,牢牢扎根于县域教育生态现实,创建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纲领,教育设计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三、基于朴素教育理念的“立人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
朴素教育把复杂的教育问题变得简单,是一种简约的智慧;朴素教育理念下的“立人课程体系”,把零散的课程设计系统化,是一种整合的智慧;“立人课程体系”中“导师制”和“教练制”的立人模式,把机械、单调的育人模式全面化、个性化,是一种变通的智慧。
(一)“立人课程体系”的育人主旨
新时期,教育担负着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县域中学想要培养出未来社会的引领者和建设者,进而取得更加理想的办学业绩,就必须在课程设计方面下功夫。
朴素教育理念下的“立人课程体系”立本于人,从立德、立言、立身、立业、立品五个方面全方位育生,以“大写的人”“站立的人”为教育目标。
立德,旨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中国青年,体现在思品课、高才讲座等课程设计上。
立言,旨在培养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帮助学生适应集体和社会的沟通要求。重点在于教育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交流,做新时代的“发声者”,体现在语言表达课、辩论队等课程设计上。
立身,旨在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引导学生积极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魄。重点在于设计全面合理的体育课程,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同时在课程设计中渗透“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崇高理想,体现在体育课、体艺节等课程设计上。
立品,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与人文感知,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真善美,提升自己的修养、品位与格调,同时自觉将自身的价值实践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怀,体现在音乐课、美术课、艺术类社团等课程设计上。
立业,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社会)探索与劳动实践能力,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将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结合运用到生活情境与未来自我规划中,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为未来进入社会打好基础,为终身幸福奠基,体现在生涯规划课等课程设计上。
(二)“立人课程体系”的创新育人模式与实践
“五立”是“立人课程体系”的总纲领。在具体设计中,学校尝试以多元化评价方式来达到完整的人的立人目标。“导师制”和“教练制”是基于朴素教育理念下“立人课程体系”育人两大创新模式,也是培养综合性英才的制度保障。
“导师制”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由专门的导师对其进行“五立”指导,注重学生的“五立”成长,并针对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化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制定出一套量身定做的发展指导。“教练制”则是学校在保证学生“五立”素养得到全面培养的前提下,根据其个人特点而定制的,旨在“‘一’立”优势提升,更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社会凸显自我才能与优势。
1.“导师制”助力“五立”共发展
“导师制”的育人理念为“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可倾诉的老师,让每一位老师都有要牵挂的学生”,即面向全体,围绕每一位学生个体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全体教师转化为“导师”,不仅仅是身份的变化,也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导师制”的小组成员通常不宜过多,这才能有效解决导师时间、精力不足等问题,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关注。“导师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在接受教导期间,导师会建立接受教导学生的成长档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短板与不足,并针对个性化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从而量身定做发展指导表。这套发展指导表更加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是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甚至是未来职业方向时的重要依据。
因此,在“五立”课程设计方面,必须有与“导师制”相适应的特色拓展课程,一是生涯规划课程。学生在成长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我探索和生涯规划,在学业、生活和未来探究中建立联系,树立理想。二是科学研究课程。学生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合作完成科学研究课题,在课本外迁移知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高校进行课题共研,让学生感受到科研的魅力与探究的乐趣。三是阅读拓展课程。学生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阅览书籍,如每周进行推荐书目的阅读,并撰写读书评述,导师针对优秀评述推荐学生进行读书报告。四是学科拓展课程。学校聘请高校教师、社会某领域领军人才等生涯导师开发学科拓展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立人课程体系”下的“导师制”通过创新的育人模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五立”并行。
2.“教练制”专注“‘一’立”大提升
朴素教育必须要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学校须根据学生的特点,为每位学生提供最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在高中(尤其是县域中学)阶段,绝大部分的学生学力是有限的,如何在满足其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突出特长,是“立人课程体系”设计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针对部分学科基础扎实或有特长的学生,学校可在其常规学习的基础上,为他们配备学科和才能培养的专职教练,实行总教练负责制,即“教练制”。相比于“导师制”的“全面发展”,“教练制”更加强调“特长突出”和“‘一’立优势”。在学生学力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在保证其基本学科素养得到全面培养的前提下,根据其特点培养某一方面的特长,更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发展。
为有效开展“教练制”,学校构建了相应的选拔、培养课程。一是构建示范品牌课程。学校努力建设了一批深受学生欢迎、满足学生特长发展需要的品牌课程。比如:语文科的阅读课程;英语科的口语交际课程;艺术科的舞蹈课程、素描课程、书法课程等;信息技术科的信息学入门课程、信息学竞赛课程;心理科的心理辅导课程、团体心理活动课程等;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的生涯规划课程等。二是打造精品竞赛课程。学校在信息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地理(天文)等学科,开设质量更高、更高效的学科特长生培养课程,力争取得更突出的成绩。学校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与创新总教练负责制,在各学科探索建立“小学—初中—高中—集训队”这一“金字塔”式的培养模式,打破学段之间的壁垒,使有天分的学生得到进一步提升,并最终通过集训队的培养达到较高水平。
可以说,“立人课程体系”下的“教练制”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一’立”提升,通过这种课程体系和育人模式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而言更强。
结语
时代变迁不会改变教育的本色,改革更需与时俱进。朴素教育作为一种办学理念,是教育者立足县域中学的教育生态现实,积极寻找县中教育创新发展的突破口,为县中教育的持续发展摸索出的一条新的理念之路。这意味着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仅要埋头苦干,而且要在坚守教育初心的同时开拓进取,与时代共同前行,在引领学校发展的同时,继续为培养未来社会的引领者和建设者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