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内生式校本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18燕居丽

中小学校长 2020年4期
关键词:研修学科素养

□燕居丽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举措,唯有内化为教师的理想和信仰,催生教师的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地发挥其教育意义与实践价值。因此,教师是课程与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关键能力,仅靠刚性、外在的政策系统与培训体系,经由教育行政部门或业务管理单位,自上而下、从外向内地对教师施加知识、能力、技术等方面的外铄式培训,显然是不够的。那么,如何“以校为本”,将外铄的规定性要求转变为教师内生式的发展追求,促使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得以真实提高,由此真正地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内在力量呢?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第一实验小学对此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一、嵌入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教师专业素养内生式校本发展的根本路径

所谓“嵌入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指的是教师深入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当中,比较深刻地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内涵,且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深入探究,促使自己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

(一)在嵌入课程改革实践中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

课程与教师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两大”关键要素。课程与教师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近些年来,学校在结合校情、学情和教情推动课程改革过程中,始终把教师作为核心因素,激励教师充分发挥课程开发实施的主体作用,努力把自身的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在有效提高自身课程能力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专业素养的提高。教师的眼界决定课程的边界,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由“局外人”变成“创生者”,而且在提升课程意识与课程能力的过程中必须更新自己、改变自己,努力将学生、学科、自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切实改变以前“教学始终跳不出教材”的窘境。为此,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学校把引领教师实现四个“走向”作为培育其课程素养的抓手。

一是引导教师从学科走向课程。过去学校教师只有学科概念而缺乏课程概念,只有学科意识而缺少课程意识,往往把学科等同于课程,眼里只有自己任教的学科。通过指导教师学思践悟课程纲要,编制导学案或活动计划,在立足所教学科的同时,拓展自己的课程视界,主动与其他课程发生联系,从而具有了观察课程世界、创新实践学科课程的眼光与能力。

二是指导教师从教学目标走向课程标准。为了改变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时比较随意且碎片化的状况,学校要求教师深研学科课程标准,积极提高科学的、系统的目标聚焦意识和能力,在努力达致课程标准要求的过程中提高自己。

三是引领教师从教科书走向课程资源。教师在实践中认识到:教科书仅是课程资源的一种形态,而非课程资源的全部。于是,不再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来对待,而是重视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和使用,使得教学也变得丰富、多样而生动起来。

四是促动教师从课程实施者走向课程领导者。校领导是课程的领导者,更鼓励教师成为课程的领导者——这不仅是课程管理的转向,亦是教师身份的转向。在参与课程决策,开发实施课程,以及创造课程和教材中,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能力与专业知识得到发展和丰富。

(二)在嵌入教学改革实践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学变革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关键。若没有指向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改革,若没有教师深度嵌入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对学生、教师来讲将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所以,教学改革既要看得见学生的成长,更要看得见教师的成长。基于此,学校探索实践“135 和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135 和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以建构“和谐、高效、圆融、灵动”的生态高效课堂为价值愿景,“以生为本”“依学定教”,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实现师生、生生、教与学的和谐、共生、共成长。“135 和润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即“1 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3 润”:润教-“和爱引导”、润学-“和顺自主”、润效-“和谐有度”;“5 环节”:前置学习,个体感知;目标定向,自主探究;质疑问难,合作交流;精讲点拨,释疑解惑;巩固检测,拓展升华。“和润课堂”建设不仅促使每一名教师忠实地、创造性地落实国家课程,而且导引不同层级的教师做到“以课立身”“以课扬名”,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磨砺、成就自己。

学期初每位名师自主上一节“示范”课,相关学科组集中观课议课,认真品味名师践行新课改要求、引领学生自主高效学习、彰显课堂“和润”理念的实践要义,为后续校本教研提供研讨话题和主题。由各教研组集体备课,骨干教师执讲研究课,全体教师观摩,并且邀请市县教研室专家到校现场指 导。通过“备—说—讲—评—改”五步教研模式,确定学科“和润课堂”研究方向、突破重点和模式创新。学科备课组长执教“立标课”时,先是同学科教师集中跟听立标课,然后不同学科之间互相听课,聚焦于学生课堂表现与核心素养达成状况,彼此诊断、相互研磋,共同参悟“和润课堂”操作要旨,明确今后努力方向。由校级教改专家指导小组依据“和润课堂评价标准”,对科任教师的“达标课”进行考察验收。验收没有通过的,按要求备课、磨课后再行操作,直至达标。通过“组织学习—树立典型—学校验收—成果推广”教学管理形式,在深化“135 和润课堂教学模式”教改实践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教改精神、理念和行动。

经过探索和实践,教师在“135 和润课堂教学”主导模式下,各自结合学科特点,创生出不同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样式。比如,语文学科低年级的随文分散识字,中高年级的生活作文、读写结合教学改革;数学学科的中高年级“翻转课堂”和“生活数学情境教学法”实验;音乐学科开发实施的“地方戏曲进课堂”教学模式,等等,真正实现“和而不同、润泽人生”的教书育人理念,初步形成既彰显学校特色、又体现教师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二、创新校本研修模式:教师专业素养内生式发展的支持要素

对教师专业素养发展起根本性影响的是高质量的校本研修;只有高质量的校本研修才能促进教师素养的内生式发展。教师要真正成长为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学实践者,引导教师真诚的相互学习与借鉴,同事之间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是学校创新教研模式的初心。为此,学校采取“合作派位”“跨科诊断”“同课异构”和“浸润式影响”等富有特色的校本研修策略。

(一)合作派位式研修

教研组的研修活动绝不仅仅是学科组长或骨干教师的任务,但如何让每位教师都参与进来,让他们在合作中思考、在参与中担当?学校在问题导向和导行中产生“合作派位式研修”模式。具体做法:教研组成员深入学习课标,确定研讨主题,组内成员人人进行个性化备课;进行集体备课,在个人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形成组内最佳教学设计,之后抽签派位组内磨课,且团队成员各有分工,参与课件制作、说课、评课;我评我课,对集体打磨的课进行录制,自我观察、修订完善;各学科组按照学校安排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团队反思研讨,团队成员人人发言,结合“和润课堂评价标准”提出教学改进建议。

(二)跨科诊断式研修

学科融合、跨界学习不仅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亦是学术研究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方式。学科融合、跨界学习,即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彼此交叉、互融共进的研修活动。基于此,学校实施“跨科诊断式研修”,一般是针对教师参加赛课而进行的研修行动。教师以第三只眼的方式参加“跨科诊断式研修”活动,不仅帮助教师自己跳出学科看学科,开阔教学视野,而且点燃教师教学创新的热情。

(三)同课异构式研修

对于教学,每位教师自有每位教师的思考,每位教师亦有属于自己的风格,而且由于面对的班情、学情不尽相同,故而教师在备课组研磨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各执己见的现象。于是,学校借助“同课异构式研修”模式,展开基于课堂事实的课例观察研讨,以此促进教学目标的适切度和教学环节的更优化。备课组内“两人捆绑”“三人循环”“师徒结对”,是“同课异构”的基本研修样式。“同课异构式研修”让教师在观摩学习他人课堂操作的同时,反思自己课堂操作的优劣,从而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和教学实践水平。

(四)浸润影响式研修

学校开展浸润影响式研修活动,其中“浸”是指骨干教师,“润”是指入职不久的新教师。骨干教师以本学科教研组为教改阵地,“浸入”学科教研组内,以帮、教、带青年教师为纽带,以亲身参加课堂教学实践的“教”为抓手,以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突破口,与青年教师同班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同课同构,“润”其理念、“润”其设计、“润”其过程、“润”其方法等。开展浸润影响式校本研修活动,不仅能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而且能增强教研的针对性、可信性和有效性,实现“教”与“研”相长——即“教学”与“研究”相长、“新教师”与“骨干教师”共同成长。“浸润影响式研修”对骨干教师来说,教改目标与行动要求则更高,而更高的要求激励骨干教师攀越专业发展的新台阶;对学科教研组内的新教师来说,既是对话环境、研讨环境、发展环境的浸润,又是对专业素养自主发展提高的催发;对学校而言,更是一种教研文化的培育与形成。

猜你喜欢

研修学科素养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学科新书导览】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