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体能的教学策略应关注综合性
2020-12-16
“从一九八五年开始,中国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最近二十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引自中新社2006年8月19日《中国青少年体质最近20年持续下降“硬、软、笨”》)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文件指出: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向全国发出了发展学生体质的动员令!本着抓落实、出实效的目的,作为中央7号文件的延续和细化,《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辦发〔2012〕53号)出台。经过全体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大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连续25年下滑的现象开始得到初步遏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与学校体育相关的文件更加密集出台,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特别是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23个字充分体现出中央对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历来学校体育工作政策与要求的延续性,某种程度上提升了重视的程度。2015年的国民体质健康监测报告再次证明了这些中央文件要求的积极作用:在连续25年下滑之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部分指标的下滑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当然面对的严峻挑战仍然存在,高中生和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仍在下滑,近视率、视力不良率仍在不断提升,而且农村学生视力不良率的上升速度已经超过了城市学生。
我国这一轮中小学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将发展学生的体能放在突出的位置。在中小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体能教学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健身性是课程性质的特性之一。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也将体能作为必修必学的课程内容。这些都是对党中央文件的积极落实和对当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有力回应,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级专家学者和广大体育教师的努力,研究和探索了许多提高学生体能的方法策略,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课课练”的回归,几乎成为当前解决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要法宝,且有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中必用法宝的趋势。“‘学校体育工作出现的问题,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个问题去解决永远也解决不了,需要综合改革,寻找综合治理的突破口。吴键说。”(引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3月19日第12版《艰难的反转》)。笔者认为,体育教育教学中发展体能仅靠“课课练”这个法宝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应该准确把握“课课练”的内涵与本质,采用针对性强的综合性策略,才会达成标本兼治的目的。
一、“课课练”实施再认识
“课课练”仅从字面理解,就是每节体育课中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身体素质练习。现行课程标准和专家的解读,也是一致指向这个概念解释。《课程标准(2017年版)》建议每节课最好安排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吴键认为,“‘课课练是学校体育发展历程中一个特有的现象,即在每节课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引自《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第8期第23页《归去来兮身体素质“课课练”》);“王占春认为‘课课练是我们中国学校体育界,研究和分析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后,总结出的极为宝贵的经验。即每堂体育课都安排一定时间的,不需要新学、新教,动作比较简单,技术含量较少的、锻炼身体效果好的内容”(引自毛振明、赖天德主编的《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以上对“课课练”认识的共同点是: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每节体育课都有;要具备一定运动负荷,练习必须持续一定时间;作为发展体能的内容,是体能的练习方法。也许这就是“课课练”回归以来,将之视为解决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必用法宝的原因吧。
但就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而言,增强体能只是其中目标之一,并非全部。因此,“课课练”的体能练习,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达成发展体能的目标之外,也应该同时关注和重视通过体能练习的教学,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养成锻炼习惯、促进合作与交往等。更重要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即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在体育课的传授过程中如果有适宜的运动负荷,同样具备发展体能的功能,加上不同水平段学习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如,根据身心发展规律,年龄越低的学生,发展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教学内容越多,而这些内容本身就等同或类似“课课练”的内容。《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体能作为必修必学的课程内容,教师在设计课时就没有必要再安排同样是体能内容的“课课练”了。基于这些原因,对于“课课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必要进行再认识。“课课练”经长期教学实践证明,确实是有效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并非是每节课都必须具备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名称也可以考虑更换,以避免在实际教学中出现教条主义行为,有效阻断“课课练”成为解决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必用法宝这个趋势,应建立综合施策的观念,完全符合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发展体能综合性施策途径
1.单元计划构建策略凸显体能要素
《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依据我国现行课程标准设计要求而研制的符合浙江省实际的地方实施方案,在十余年边研究边实践的过程中,研发和积累了一些改进体育教育教学的策略,特别是如何将课程内容转化为有效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堂教学内容,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表达方式即表现标准,“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单元构建策略和“学练三个一”课堂教学模式,这些策略是对高中体育与健康提出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充分践行,使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这些同样也为发展学生体能的综合施策观念落地提供了技术支撑。
体能的发展首先需要在规划课程内容的层面就加以重视,在落实现行课程标准时,课程内容处理过程中需要将体能内容综合考虑在内,不能仅沿用以往技术规格为核心的设计思路,而应该根据不同水平段特征,突出体能为先、技术与体能并重的理念,综合安排单元内容。如,《纲要》将现行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内容标准即单元内容时,增设体能单元,并用表现标准形式具体呈现单元教学内容。如,水平三体操设置“发展体能的方法”单元,表现标准描述为:“在多种基本活动中,能做出至少4种以上锻炼力量的练习方法,如,单杠上支撑侧移动、双杠上支撑向前移动、直臂悬垂摆动、支撑前后摆动、斜身引体、俯卧撑等。能制订简单的发展力量的练习方案,包括练习的内容、次数、组数、时间等,并乐于实施。”当然实际教学时建议不独立执行,而是整合在技术单元中完成。其次,《纲要》提出的“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策略,核心思想是将“方法”纳入教学内容,即将单元内容按技战术(动作)方法、练习方法、运用方法表达为课时教学内容,其中练习方法就包含了该技战术学习必备体能的发展方法。将发展体能的练习方法纳入课时教学内容,不仅能有效完成现行课程标准规定的发展体能目标,还会更好地实现体育的教育功能。因为这些练习方法作为课时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必将同时产生知识传授和体能发展的效果,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坚持、刻苦等优良品德,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学练三个一”课堂教学模式强化体能发展
浙江省自2011年起对一堂体育课提出7个基本要求,其中对基本部分的教学形式提倡“学练三个一”,即一个单一身体练习、一个以此为基础的组合练习、一个以此为基础的游戏或比赛,这一教学形式经过近十年的实践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对推进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产生明显作用。“学练三个一”中的组合练习,其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复习课时教学内容即单一身体练习,设计的理念是“会用、会比赛”,改变以往的单一环境下简单重复练习的复习方式,使学习的内容尽快到一定的环境中使用,形成复习与会用的综合效果。在这一设计理念的指导下,组合练习已成为浙江中小学体育课教学中的主要环节之一,其在达成复习课时教学内容目的的同时,也会较好地改善学生学练情趣,增加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通常组合练习設计有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采用同一个项目中不同技术之间的组合,第二种是不同项目的技术之间或与体能练习进行组合。组合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学练的主动性、积极性,更是为增加练习密度创设了有利条件,特别是技术初学阶段,项目内技术之间组合可能难度较大,但与各种简单的体能练习组合比较容易。因此,在学练情绪和练习密度双重改善的情形下,运动负荷也会比较容易得到保障。
总之,发展中小学生体能应是长期坚持的目标,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实施的策略必须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特别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路,通过有效落实体育课程改革,开发设计更加丰富多彩、针对性强的综合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