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公害香菇生长环境及栽培技术

2020-12-16卢二乔

中国果菜 2020年8期
关键词:转色菌袋菌棒

卢二乔

(济源职业技术学校,河南济源 459000)

香菇(Lentinus edodes)属担子菌纲、伞菌目、口蘑科、香菇属。据测定每100 g 鲜香菇中含蛋白质12~14 g,碳水化合物59.3 g,钙124 mg,磷415 mg,铁25.3 mg,还含有多糖类、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 等。干香菇的水浸液中含有多种氨基酸、乙酰胺、胆碱、腺嘌呤等成分。香菇富含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它不仅能降低血脂,又有助于降低血清、胆固醇和抑制动脉血栓的形成。另外,香菇中富含30 多种酶以及18 种氨基酸,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中,香菇包含了7 种,因此它也是治疗人体酶缺乏症以及补充氨基酸的首选食材[1]。香菇由于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作为常见的食用菌,香菇被称为“菇中皇后”,在民间也有“山珍”的美誉。

无公害香菇是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的要求和规定生产出来的无污染、无毒害、安全优质、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香菇,其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农药、化肥和合成激素,确保将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亚硝酸盐等)的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2]。无公害香菇味道鲜美,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维生素以及多种功能因子,被世界公认为“健康食品”。无公害香菇的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无公害香菇栽培的环境要求,并从栽前准备、出菇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其栽培技术展开了探讨,以期能进一步提升香菇栽培的经济效益,为广大消费者带来更多绿色无公害的食品。

1 种植香菇的环境要求

无公害香菇的种植要求对栽培环境进行严格的管控,尽可能按照“四个要求、五个必须”的标准进行。“四个要求”即养菌室必须要与人群密集区域远离,尽可能与工业区远离,即便是居民区也需要保持合理的距离;养菌室环境保持清洁,确保通风换气条件良好,设置防虫网;定期开展消毒工作,必须选择无公害消毒剂,如次氯酸钙等;安装紫外线灯,尽量使用物理消毒措施取代化学药剂消毒[3]。“五个必须”即场地选择必须科学,土壤深翻必须到位,菇床必须使用生物制剂喷洒,水源必须保证清洁不受污染,茬口轮作必须保持合理。

2 栽前准备

2.1 准备培养料

第一是备料现阶段无公害香菇常用的培养料配方为玉米芯60%、杂木屑20%、麸皮15%、玉米粉4%、石膏1%,料水比为1:(1.25~1.35)。第二是拌料。结合每日实际的蒸料情况将各类原料准备好,把木屑、麦麸以及石膏粉进行混合,按照8:1.8:0.2 的比例持续搅拌确保干料能够均匀吸水,若采用搅拌机,每小时能够制作800~1000kg,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55%左右。通常来说每50 kg 培养料兑水30 kg 较好,料出锅后含水量保持在60%左右[1]。第三是蒸料。首先在锅内加水,铺好屉布后加热,待沸腾后撒料,每次撒料避免太厚,类似于蒸年糕的手法逐层见汽撒料。为确保每锅料的含水量基本相同,在底层首先铺上10 cm 厚的干料,撒到距离锅上口10 cm 位置,之后在锅口套上能够耐高温的薄膜,让其四周朝下紧贴于锅桶外壁,然后放入10 cm 长、1 cm 粗的木棍,等待锅中上汽之后,木棍可以发挥出缓解气压的功能。随后用绳子把薄膜和小木棍同时固定于蒸料锅外壁[4]。密封好的蒸料锅需要持续大蒸汽,待温度超过98 ℃时开始计时,持续1.5~2 h 即可出锅。出锅前把准备好的编织袋利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 h 左右,捞出后要趁热及时放入编织袋备用。

2.2 作床接种

尽可能选择通风条件较好、少旱不涝的地块,或房前屋后菜地、林地、山坡也可。作床选择东西走向,这样能够避开南边的强光。作床要控制好面积,一般宽度50 cm、深度10~15 cm。选择秋季上冻前或早春时作床,床之间间隔50 cm 作为后期步道使用,床底整理为凸型。播种前采用200 g/m2石灰进行消毒,床边也可适当喷施敌百虫,用量为10 g/m2。把之前准备好的蒸料趁热铺于床内,一边铺撒一边按压,保证厚度达到10~15 cm,随后用木板将其刮平。通常来说25 kg/m2培养料可以接种5~6 袋香菇,把菌种覆盖在料面上后盖上塑料薄膜,最后覆盖一层2 cm 左右的土[5]。播种后需要定期检查发菌情况状态,合理控制料温,避免温度过高影响菌丝生长,通常5 月中旬时菌丝能够穿过培养料,待菌丝上下洁白后即可撤土揭膜。

2.3 搭棚

按照实际的地形条件,选择竹条、树枝亦或藤条作为棚的骨架,将其两头插入土内,可搭建拱形或平顶凉棚。通常拱形棚高度30~40 cm,平顶棚高度28~35 cm,覆膜后盖上草帘等进行遮光保湿[6]。观察到料面三分之一转色后可把上方的塑料卷到菌床两边,密切观察转色情况并做好保湿和通风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遮阴棚搭建后禁止立刻揭开塑料布,逐渐揭开后慢慢放回,保持料面水分充足,料面菌丝生长后可揭开,提高干湿差,促进菌丝转色;二是,若料面干燥难以转色,可合理降低遮阴棚并覆盖塑料保湿,促进菌膜形成;三是,若降雨量较多应及时清除积水,保持通风;若转色后出菇量不足,选择无风夜间撤帘,利用温差促进出菇。

3 出菇管理

3.1 场地准备

优良的环境是确保无公害香菇健康生长的重要前提与保障,无公害香菇的栽培场地必须选择农业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远离工业区。菇房的位置通常坐北朝南,确保空气流通,尽可能减少灭菌室、接种室和培养室之间的距离,操作室要保持门窗严密,从而避免栽培袋在转移时受到污染。选择户外栽培时要清除附近的残菇、污染菌袋和农业生产投入品如包装袋等,确保田间干净卫生[7]。

无公害香菇的栽培要选择大气、土壤以及水源等环境中有毒物质符合标准的地块作为生产基地,附近300 m不存在工业三废或其他垃圾场,远离医院、学校以及居民住宅区,避免菇场培养料堆制发酵和废弃物处理对附近环境带来污染。栽培场地的生产水源、土壤要达到DB31/T252—2000 中的相关规定,场地使用前要对其采用翻土、晒白、灌水等方式消毒。

3.2 下地管理

当菌丝发满之后,在菌袋中菌丝体发生皱褶或者隆起瘤状物持续增加时,通常当瘤状物达到菌袋总面积30%以上时,瘤状物开始变软且在接种穴存在少量转色,即为下地的良好时机[8]。为有效防止第一茬菇存在带沙的情况,要尽量在天气晴朗时把地面喷湿,将菌棒脱袋排列于畦内,用泥土将菌袋之间的缝隙填满,避免菌棒外露太多,还需要保持接种口向上,菌袋埋土部分若出现菇蕾要第一时间挖掉,污染半截的菌袋需要把污染位置切除后对接下地,同时要保证菌袋底部埋严,避免发生底部出菇的情况。

3.3 转色期管理

香菇要在下地后开始转色,此时产生具有弹性且较为松软的原基,末端微微偏褐则代表菌丝满足成熟条件,开始转变为褐色的菌皮。在这一阶段需要做好温湿度的管控,保证温度为20~25 ℃,湿度控制在80%~95%,利用温差来促进转色。

3.4 催蕾期管理

菇棚内要保持合理的环境温度与湿度,香菇催蕾作业必须规范。首先控制好菇棚内的温度,保持在8~22℃,温差控制在10 ℃以上;空气湿度保持在90%左右,湿度差控制在15%以上[9]。此外还要做好喷水处理,选择微喷、雾喷等方式,确保棚内通风,具有充分的氧气。3~4 d后,菌丝相互缠结且积累于原基内。在此过程中菌丝应当被放置在袋子内,避免因为水分缺乏而影响生长质量。

国际上,敌对势力在对我国军事颠覆和经济封锁等政策接连失败以后,转而采用“和平演变”的政策,别有用心地推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这是西方反社会主义的势力在20世纪中期以来确定的全球战略。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各种矛盾更加突出,在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前,社会管理工作比过去任何时期显得更加复杂。“一旦中国全盘西化,搞资本主义,四个现代化肯定实现不了。”[7]1184邓小平提醒中国的社会管理要警惕全盘西化,要紧跟世界形势发展并结合国情,走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道路。

3.5 幼菇期管理

菇蕾生长到0.5~1 cm 后,每个菌袋预留8~10 朵菇形较好、大小较为一致的菇蕾。确保棚内温度在10~25 ℃,湿度保持在80%~90%,结合具体的天气情况来采取通风措施。

3.6 转潮管理

采收一潮后应适当休菌,暂时停止喷水,确保菇棚通风,适当减小菇棚湿度。养菌7~10 d 后,菌棒采菇的凹陷位置菌丝发白,代表培养基中的菌丝已经恢复与复壮,根据菌棒实际含水量对其实施补水或喷水操作[10]。含水量相对较高的菌棒需要提高温差和湿度差,从而刺激原基形成;如果菌棒较轻,养菌后可选择注水的方式对其水分予以补充,确保菌棒含水量保持在60%~65%,随后借助温差进行刺激,3~4 d 后即可形成第二潮菇。

3.7 采收

菇体生长到4~8 cm 时进行采收。采收前需要仔细观察香菇的生长情况,确保采收质量。采摘时,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从其根部开始进行,从而避免根部感染,提升香菇质量。需要注意的是,刚刚采收的香菇含水量较大,贮存存在一定的难度,新鲜香菇采收之后需要第一时间对病菇以及腐烂的菇体,及时做好保鲜和防腐作业[11]。香菇的贮藏一般来说可选择低温冷藏的方式。

4 病虫害防治

4.1 常见病害防治

香菇栽培过程中病害较多,常见的病害有青霉、根霉、曲霉等。

4.1.1 青霉病

青霉菌通常在香菇发菌时期感染,直接影响菌丝正常生长,在出菇时期又作为一种病原菌产生危害。香菇感染后霉层覆盖的菌肉出现腐烂,随后逐渐开始蔓延,造成其它子实体和菌袋受到感染。针对青霉病的防治,首先必须要确保菇棚内通风,控制湿度;其次在局部选择40%甲醛溶液以及5%~10%石灰水对感染位置进行冲洗。

4.1.2 根霉病

根霉菌丝为白色,孢子囊黑色,在20~30 ℃时生长较快,影响香菇菌丝的正常生长,也可能影响子实体,与香菇争夺养分。防治上要注意在培养料制作时控制好麦皮比例,配料过程中确保灭菌工作落实到位,装筒和搬运时避免发生破袋[12]。如果培养基中出现污染,需要将菇棚温度保持在20~22 ℃,选择pH 值为8.5 的石灰水进行涂刷,或选择50%甲霜灵1 000 倍稀释液进行喷洒。

4.1.3 曲霉病

通常来说较为普遍的曲霉包括黄曲霉、黑曲霉等,发病初期观察其菌丝为白色,随后慢慢转变为黑、黄、棕等颜色,发病后期能够闻到刺鼻臭味。曲霉病的防治必须定期做好检查,如果菌种受到感染要在第一时间剔除,合理提升培养料的pH 值,拌料过程中可适当加入1%~3%生石灰,能够显著抑制曲霉菌丝的生长,选择干料质量0.1%的甲基硫菌灵拌料,能够发挥更好的效果[13]。另外还应保持菇棚通风干燥,将温度保持在20~22 ℃。

4.2 常见虫害防治

香菇栽培过程中较为常见的虫害一般是螨类与菇蚊等。

4.2.1 螨类

螨类通常来说有红蜘蛛、菌虱等,螨类较微小,在危害初期易被忽略,其在无公害香菇栽培的不同时期都可能发生。螨类的防治首先要注重菇棚内的卫生,针对出现螨害的培菌室,在再次使用之前选择敌敌畏等药物进行熏蒸;菌丝体培养过程中可选择三氯杀螨醇100 倍稀释液或克螨特500 倍稀释液喷洒防治。

4.2.2 菇蚊

黑葵蚊、眼蕈蚊等双翅目昆虫是通常所说的菇蚊,该虫害严重时可导致香菇减产30%左右,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14]。防治上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选择菇类专用的杀虫剂菇虫净进行喷雾,其能够发挥触杀以及胃毒的效果,药效较持久,通常可以选择在刺孔通气之前进行喷施,到剥袋时再次喷施,能够杀灭99%以上的成虫;二是可以在筒袋中注射300 倍敌敌畏注射液,每1 cm注射0.5~1 mL,避免过量;三是进行诱杀,按照菇蚊对病斑的趋性,在人造菇木堆放位置选留少数菇蚊为害较重的菇木当成诱饵,筒内喷施少量呋喃丹,引诱菇蚊产卵将其杀灭。

4.2.3 线虫

受到线虫为害之后的培养料会逐渐变湿、发黑、菌丝萎缩,最终导致幼菇死亡。死亡之后的幼菇能够观察到表面发粘,散发出腥臭味。线虫通常在相对潮湿和闷热的环境下出现。线虫的防治要保证菇棚内的清洁,及时做好垃圾清理工作,同时可选择1%生石灰和1%食盐水对菌袋进行浸泡,时间控制在12 h 左右[15]。如果发现局部培养料出现线虫为害,可选择将受害部分挖除,使用甲醛喷杀,另外1:50 倍的杀虫乳剂以及1:500 倍的马拉松乳剂也能够发挥出较好的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转色菌袋菌棒
紫色西番莲转色期果实色泽与品质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
基于加权关联网络分析的辣椒(Capsicum annuum L.)果实颜色转变相关基因的鉴定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香菇出菇期菌棒补水技术要点
竹木屑主基质配比菌棒对香菇出菇效率及品质的影响
华北平原地区香菇菌棒越夏关键技术
牡丹江地区地栽黑木耳废弃菌袋回收利用现状及对策
春栽香菇菌袋安全越夏需把“五关”
JBZ—S—4型菌棒注水机
固定菌袋插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