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茭白种植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0-12-16陶忠富

中国果菜 2020年8期
关键词:单季采收期茭白

陶忠富

(宁波市东钱湖镇人民政府,浙江宁波 315000)

茭白又名高瓜、菰笋、菰手、茭笋、高笋等,是禾本科菰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茭白生长最适温度为10~25℃,不耐寒冷和高温干旱,对水肥条件要求高,适宜温度是影响孕茭的重要因素[1]。茭白根系发达,需水量多,适宜水源充足、灌水方便、土层深厚松软、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能力强的黏壤土或壤土。茭白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微量胡萝卜素和矿物质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深受消费者青睐[2-3]。现代医学认为,经常食用茭白可预防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中医学认为茭白有利尿、消渴、解毒之功效。日本科学家最近研究还发现,茭白具有增白、保湿等美容功效[4-5]。

茭白是我国特有的水生蔬菜,栽培面积较广,从台湾省到北京市,从舟山群岛到四川盆地都有种植,但以江浙的太湖流域栽培最多。茭白是浙江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生蔬菜,近几年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 万hm2以上,主要集中在余姚、嘉兴、黄岩、缙云等产地,年产茭白50 万t 以上。浙江省茭白主要品牌有余姚的“古址”牌、嘉兴的“栖柽”牌、武义的“武阳夏雪”牌、温岭的“复古”牌、黄岩的“剑山”牌茭白等。浙江缙云先后荣获“浙江茭白之乡”“中国茭白之乡”等荣誉称号,全国餐桌上每八根茭白,就有一根是缙云生产的。

1 浙江省茭白主推品种

茭白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且因茭株本身和寄生的黑粉菌任何一方有变异均可引起种性改变,故其变异类型较多,通过选择形成的地方品种也较多,品种资源非常丰富。在浙江不同地方生长的茭白有不同的口感及特色,浙江省的主推品种有以下几种。

1.1 浙大茭白

浙大茭白属于夏秋两熟的中熟品种,由原浙茭2 号驯化选育而成,整个生育周期为一年,以秋栽为主,当年秋茭产量略低,以发棵分蘖结茭为主,第二年收获夏茭,夏茭结茭仍以墩苗结茭为主,产量较高。该品种适宜设施栽培与窝泥栽培,这样既能提前上市又能提高茭白的质量和产量。该品种是浙江地区的主栽品种之一,但近年来该品种个体变小、商品性变差,品种退化明显,需减少种植面积。

1.2 河姆渡双季茭

河姆渡双季茭是80 年代选育的新品种,生育周期为一年半,即当年春季栽植,6 月上中旬可采收梅茭,9 月上旬收获秋茭,第二年4 月底5 月初采收夏茭。梅茭、秋茭以墩茭结茭为主,夏茭以游茭苗结茭为主。该品种植株高大,分蘖性强,抗逆性好,较耐高温,株高2.3 m 左右,叶宽4.5 cm,茭肉长22 cm 左右,茭肉最宽处直径4 cm,单茭质量80~90 g,茭肉洁白、质地细嫩、口感鲜嫩,也是浙江地区主栽品种之一。梅茭采收时间相对较长,一般从6 月上旬开始,如逢梅季气温适宜,产茭时间可以延至7 月中旬,但梅茭产量不稳定,碰到梅季不明显,高温来得早的年份,往往产量较低。夏茬采收期较梅茭短,产量也稍低于梅茭。

1.3 余茭4-2

余茭4-2 品系属于双季茭中熟类型,是由余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在2006 年5 月从余茭4 号品系中发现的变异单株,经系统选育而成。余茭4-2 经2009 年试验,也适宜于作梅茭栽培。该品系茭白基部特别窄,呈现明显的纺锤形,且洁白、色均、糯性,抗病性好。从近年来的生长情况来看,余茭4-2 生育期与产茭时间与浙大茭白相似或迟1~2 d,但产量高、品质好、分蘖力强、株型紧凑。该品系株高2 m 左右,叶片长1.5 m,叶鞘呈淡紫色,叶色淡绿,茭肉洁白光滑,单茭质量100~120 g。

1.4 余茭4-3

余茭4-3 品系属于双季茭迟熟类型,是由余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在2006 年10 月从嵊州双季茭中定向选育的变异单株,经系统选育而成。余茭4-3 比较适宜在中华鳖套养田中栽培,其栽培方法与浙大茭白相似,生育周期与浙大茭白也相同。该品种株高2.2 m 左右,叶宽3.5~4.5 cm,分蘖较强,抗逆性好,茭体呈纺锤形,茭肉长20 cm 左右,横径4.2 cm 左右,单茭质量160 g 左右,洁白光滑,质地细嫩,商品性好。

该品种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秋茭产茭季节明显推迟,7 月初与浙大茭白同期插种,产茭始期在11月初,比浙大茭白推迟15~20 d,但产夏茭时间无明显差异;二是耐低温,孕茭抗寒性好,如插种季节推迟至8 月初,产茭时间也推迟到11 月中旬,特别适宜水稻-茭白轮作;三是茭型大,单茭质量达160 g,比浙大茭白多60 g左右。该品种的引进对水稻-茭白轮作、缓冲茭白生产季节、延长产茭时间、提高茭白收益很有意义。

2 浙江省茭白种植模式

茭白是禾本科多年生水生蔬菜,种植模式呈现多样化,可分为高山单季茭、单季茭一种两收、双季茭、大棚设施茭四种模式,全年除1~3 月外均有茭白上市。茭白的类型按孕茭季节可分为一熟茭(单季茭)和两熟茭(双季茭)。单季茭白与双季茭白因为每年收获的次数不同而种植的时间也有很大的不同,当然这主要取决于种植茭白的地理位置与地理条件。茭白的类型按孕茭对温度的要求分为高温孕茭型(较耐高温)和低温孕茭型(不耐高温),按肉质茎形态可分为蜡台型、梭子型等[6]。

浙江省的茭白主要分单季茭和双季茭,单季茭一年只采收一次,采收期多集中在9~10 月,而双季茭一年可收两季,采收期在夏季(5 月底至7 月初)和秋末(9 月中旬至10 月中旬),产量较高。目前在浙江省的许多地区已经发展了四季茭白(采收期为4 月初至11 月底)、高山茭白(利用海拔降温)和冷水茭白(利用水库的冷水灌溉,采收期为7~9 月)。单季茭按季节成熟可分为早熟、中熟、晚熟。经改良后,早熟茭一般在阴历5 月初(端午节前后)开始采收上市,采收期为3 个月左右;中熟茭一般在阴历8 月初开始上市,国庆节前后上市量最多;晚熟茭(当地称为沙头茭),国庆节前后开始上市,采收时间为20~30 d;加上储藏和加工,故有常年供应市场的能力。

3 浙江省茭白生产过程中存在问题

近年来,浙江省茭白产业发展较快,已成为全国茭白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浙江省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种植习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茭白产业。为做大做强茭白产业,发挥科技优势,将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生物农药和无害化栽培技术、生物肥料与平衡施肥技术,推动了茭白产业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科技推产业、市场牵龙头、龙头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良好发展格局。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3.1 缺乏优势品种

良种是提高茭白产量和质量的基础。尤其随着设施栽培面积的增加,培育适合浙江省设施栽培专用茭白品种尤为重要。为了提高茭白的种植效益,需要在早熟、稳产、采收期长、优质、高抗逆性等方面去努力。然而在实际生产中,茭白经多年无性繁殖种植易产生品种退化,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需定期进行更换。尤其浙江省各地种植的多为地方品种,产量、品质逐年下降。一是种性退化严重,田间植株长势不一,茭白形状和孕茭时间差异较大,导致雄茭及灰茭的比率上升。二是病原菌累积,易感染病虫害,二化螟、长绿飞虱和锈病等在茭白上发生严重,直接导致品质下降,甚至减产绝收。丽水市茭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浙江省首位,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种苗退化、混杂严重、良种覆盖率低、废茎叶资源化利用率低、用工成本高、采收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1,7]。

3.2 栽培形式较为陈旧

设施栽培能促进茭白产业的发展。目前浙江省很多地区茭白的种植设施是在蔬菜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改装的。而蔬菜设施用作茭白栽培后,一般情况下均应拆除,而从搭建到拆除一般需要3~4 个月,所以茭农多选择小棚、中棚,一是成本低廉,二是拆装方便。但在实际生产中这些组装形式均未考虑茭白设施栽培的特点,即没有考虑适合水田,特别是钢管入泥端要耐腐蚀以及轻便,拆装容易等。

4 浙江省茭白生产的发展策略

4.1 引进优良品种

茭白在浙江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非常丰富[8]。但目前浙江各地普遍缺乏优势品种,因此培育茭白新品种能渐显区域化特色优势,促进茭白产业发展。单季茭白主要种植在浙江中部山地资源丰富、水源较充足的丽水、金华、绍兴一带,以金茭一号、立交一号为主栽品种。双季茭白应以东部的台州、宁波,北部的嘉兴、余杭,中部的绍兴、金华等地为主。

4.2 创新茭白栽培模式

针对茭白种植模式单一、采收期集中等问题,浙江省各地利用当地丰富的山地资源和不同海拔高度垂直气候的特点,开展了不同种植模式和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动了山地茭白产业的快速发展。如近年来丽水市推广了茭白与茄子年度间水旱轮作,一般种植两季茭白再种植一季茄子,即“茭白-茭白-茄子”模式,茭白和茄子病虫害较连作田明显减轻,达到双赢,值得进一步推广。还可借鉴湖北潜江的茭白-虾共生种养模式,该模式试验面积20 hm2,试验非常成功,每667 m2平均纯收入8 000 元以上。缙云县创新了中低海拔山地单季茭收二茬栽培模式,完善提升了高山单季茭标准化栽培模式,引进提升了适应低海拔栽培的双季茭设施早熟栽培和露地栽培两种模式。通过多种种植模式合理搭配,茭白采收期从原来的7~9 月延长为4~12 月,再配合冷藏保鲜,实现了茭白周年供应。2013 年,缙云县茭白种植面积约3 400 hm2,其中单季茭收二茬栽培模式约2 000 hm2,同时辐射带动了省内外山地茭白产业的发展,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该成果通过鉴定委员会专家评审鉴定,认为总体居国内领先水平,其中以苔管平铺寄秧育苗技术为核心的单季茭收二茬种植模式为国内首创。

因此,针对浙江省的地理位置和茭白的特点,在栽培模式上,单季茭白应以山地和冷水灌溉栽培模式为主,而双季茭白应将大棚设施、小拱棚和露地栽培等多种模式相结合,形成符合地方特色、品种特色、产业特色的茭白产业新格局。

4.3 加快冷链体系建设

茭白含水量大,营养丰富,采后2~3 d 组织即会发糠、红变和腐烂。茭白保鲜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茭白集中上市带来的负面影响,延长上市时间,增加产品的附加值[9-10]。为推进茭白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应加快茭白采后冷链体系建设。一是建立规范的远途运输冷链体系,如产品包装、预冷、控温措施等。二是扶持发展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如配备冷藏运输车等物流设备,有利于浙江茭白进一步开辟新的消费市场[11]。三是拓展茭白冷库贮藏技术与产业,充分发挥冷藏的旺贮补淡功能,既可延长产品供应期,稳定市场供给,又能使茭白种植增产增效。

猜你喜欢

单季采收期茭白
太湖茭白
不同采收期党参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采收成熟度对晚熟W.默科特柑橘贮藏期品质的影响
四川西昌猕猴桃鲜果最佳采收期
难以忘怀的江南味
“黑心”茭白
长了黑点的茭白就不能食用?
籼粳杂交稻甬优538单季不同栽培方式比较试验
五味子果实生长发育及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研究
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