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四基目标” 实现“四个结合”

2020-12-10谈为伟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四结合初中数学核心素养

谈为伟

[摘  要] 初中數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要让他们有继续学习数学的欲望. 基于此,对“核心素养”下基于“四基目标”的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探究,发现通过故事辅助、深入对话、自主提问、精设问题的方式,能够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思考”与“探究”的结合、“交流”与“分享”的结合、“反思”与“归纳”的结合,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高效.

[关键词]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四结合”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下,初中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效果不错. 但是,他们在经历了三年的数学学习之后,继续学习的愿望及潜力却不容乐观. 初中阶段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突出的承上启下作用,所以,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要基于“核心素养”进行教学创新,要基于“四基”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选、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以此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仅牢固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学习情感及动力.

故事辅助: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

爱因斯坦始终认为,理性和感性、逻辑与直觉是相互统一的整体.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钱学森也认为,科学和人文精神互为统一,可以将其视为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果将数学学科的科学性认为是刚性的,那其人文性则体现出柔性特质,只有实现二者深度融合,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故事中大都融合了多元化的人文因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故事开展教学,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情趣和智慧.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随机事件”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在开始这一堂课的学习之前,老师先来讲一个小故事——古代有一个既阴险又多疑的国王. 一天,一位正直的大臣得罪了他,被判死刑,但是这个国家有一个奇怪的习俗,那就是,被判死刑的囚徒,临行前都要抽一次“生死签”,抽“生”得生,抽“死”则死. 这个国王只想大臣死,所以和心腹密谋筹划,最终在两张签纸上都写下了“死”字.

师: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你是大臣,你会选择怎么做?

生1:抽签之后立刻把它撕掉.

师:这个同学的回答是否正确呢?我们继续来听这个故事.

师:这位聪明的大臣抽到一张签纸之后,立刻将它塞进嘴里吃了下去,等执行官反应过来,为时已晚. 大臣叹息:“今日我顺从天意,将苦果吞下,只要看剩下的字是什么,大家就一清二楚了!”很显然,剩下的那个字是“死”. 虽然国王一心想将其处死,但是也怕众怒,所以不得不释放大臣. 国王虽机关算尽,却最终未能如愿.

师:在这个故事中,抽签实际上是一个随机事件,国王和其心腹却对其中的一些条件进行改变,导致事件性质发生了变化. 根据你们的理解,能否判断以下三个问题属于什么事件?(1)在这个习俗中,大臣被处死属于什么事件?(2)在国王的阴谋中,大臣被处死属于什么事件?(3)在大臣的计谋中,大臣被处死属于什么事件?

……

师:我们日后的学习中也会经常接触随机事件,还会遇到其中的条件被改变的情况,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创造条件的方式,将不可能转化为可能,为自己争得一个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借助“生死签”这个故事引入学习内容,基于条件变化影响事件性质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感知如何创造条件,如何有效扭转不利因素,促使学生展开更深层次的人生思考. 表面上看,这个故事的引入占据了巩固练习的时间,但是,这个充满智慧的小故事不仅实现了练习的目的,还触发了学生的人生感悟以及理性思考.

深入对话:实现思考与探究的

结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与数学探究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是促进他们数学学力提升的重要抓手.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对话教学进行优化,以此实现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思考与探究的结合.

以“三角形”(第1课时)的教学为例,其核心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对三角形下定义.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是这样开展对话教学的:

师:在小学阶段,我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对三角形展开更深层面的系统化研究,所以,需要对三角形下定义. 那么,应如何用数学语言对三角形的概念进行描述呢?

生1: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所组成的图形.

师:你抓住了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三条线段”. 那是不是三条线段无论怎么围都能形成三角形呢?

生2(给出一个明确的反例):如果围的时候没有封闭就围不成一个三角形,所以需要增加一个条件,那就是将线段的首尾连接起来.

师:那,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课件展示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在一条直线上),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生3:在这种情况下,三条线段是在同一条直线上,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经过大家的探讨,现在请与同桌进行交流,并尝试完整地说出三角形的定义.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时时处处都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思考以及大胆探索,还应在师生之间建立对话关系,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挖掘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和引领.

自主提问:实现“交流”与“分享”的结合

“交流”与“分享”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其进行渗透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开放式的情境设置,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学,在小组互学的过程中实现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交流”与“分享”的结合.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复习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已知抛物线经过A(-1,0),B(2,0),C(0,1)三点,请你们基于这一条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1:求△ABC的面积.

生2:假设P为该抛物线上一动点,当△PBC的面积最大时,求点P的坐标.

生3:假设P为该抛物线上一动点,当△ABC与△ABP的面积相等时,求点P的坐标.

生4:假设P为该抛物线上一动点,若△ACP为直角三角形,求点P的坐标.

师:刚才大家所提的问题都很好,有的利用了已知条件,有的創造了新的条件. 下面,请你们在小组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决,并把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说给你的同伴听,最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来说一说具体的解题思路.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是开放性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也是基于现有的认知和经验,他们所提的问题,角度不同,难度不同,在交流以及分享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呈现了真实的想法,也体现了真实的学习水平,还能真正在解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互学能力.

精设问题:实现“反思”与“归纳”的结合

初中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反思”与“归纳”可以理清学习思路,也能促进思维进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要及时引导学生进入反思、归纳阶段,将刚收获的体验和感受进行梳理与提升,从而达到数学学习的高阶化.

例如,教学“有理数加法”一课时,引导学生归纳同号两数相加减的运算法则是重点,基于这一教学重点,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当相加的两个有理数同号时,和的符号与加数的符号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果是和的绝对值呢?(2)当两个正数相加时,和的值与两个加数的值相比,哪个大?如果是两个负数相加,又会怎样?完成异号有理数相加法则的学习之后,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归纳:(1)当相加的两个有理数异号时,和的符号与加数的符号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果是绝对值呢?(2)如果一个数与一个正数相加,其和与原数相比,是大还是小?如果是与一个负数相加呢?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关键处精心设计问题,能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并完成对规律的发现和归纳,能有效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还能深入体会分类方法的运用以及依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层次以及思维能力.

总之,在核心素养理念下,为了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应当把学生视为数学学习的主体,要把教学目标从“双基”拓展到“四基”,要通过具体的策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的优化,以此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数学学习.

猜你喜欢

四结合初中数学核心素养
浅析如何做好新时期党员远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语文“四结合”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大数据专业方向的《JavaWeb基础》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