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的人民性特质及其新时代诠释
2020-12-04陈明琨
陈 明 琨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公开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7次为不同版本的《宣言》撰写序言,7篇序言与《宣言》本身构成了一个整体。170多年后,我们重新审视这篇伟大的著作,《宣言》的精神是永存的,其人民性特质是永不褪色的。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宣言》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1]从人民利益出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增进人民福祉,致力于人民解放,是贯穿《宣言》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不断探索、在实践上为之奋斗的主线。
一、从人民利益出发:《共产党宣言》的逻辑起点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种运动、一个政党性质的试金石。《宣言》深刻剖析了历史上的运动是少数人的、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实质,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许多反资产阶级主张的虚伪性,鲜明指出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运动不同于以往的历次运动,是从人民利益出发的运动。
1.历史上的运动是少数人的、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宣言》在第一章开篇中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31的确,历史上无数次运动很多都是围绕阶级斗争而展开的。在欧洲,奴隶社会里的斗争在贵族、骑士、平民、奴隶之间进行,封建社会里则表现为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之间的斗争,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2]32。这些斗争无疑是少数人的、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不同的阶级有着自己特殊的利益诉求。资产阶级与封建社会的斗争仍然没有摆脱其“少数性”,依旧落到少数人的、为少数人谋利益的窠臼里。可以说,资产阶级在斩断封建羁绊的同时又给人民加上了新的资本桎梏,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2]34。虽然声称代表全人类的利益,事实上却是少数统治者的利益凌驾于大多数人之上,在“冒充”“虚幻”“虚假”的共同体里,做着欺骗和剥削人民大众的勾当。“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2]34
2.资本主义社会中许多反资产阶级的主张也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
资产阶级“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2]36,而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仅仅有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便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如何来开展斗争,斗争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在现实的需求下,形形色色的主张开始粉墨登场。封建的社会主义将对资产阶级的批判停留在纸面上和口头上,用文字斗争对资产阶级进行控诉,用话语诅咒新统治者,并说一些或多或少凶险的预言,他们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挥舞,试图充当被剥削的工人阶级的代言人,看似不关心自身利益,但上演的终究不过是拉拢人民来重构贵族利益的把戏。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能够透彻分析现代生产关系中的矛盾,并揭穿经济学家虚伪的粉饰,但其目的在于“企图重新把现代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硬塞到已被它们突破而且必然被突破的旧的所有制关系的框子里去”[2]57,从而恢复适合小资产阶级生存的旧的所有制关系和旧的社会。“真正的”社会主义在没有考虑德国实际的情况下,奉行“拿来主义”,将法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搬到德国,使之失去了实践意义,只是表现为关于真正的社会、关于实现人的本质的无谓思辨,最终沦为“政府对付德国资产阶级的武器,那么它也就直接代表了一种反动的利益,即德国小市民的利益”[2]59。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主张保留现存社会及其生存条件,反对斗争和危险,放弃革命化和瓦解社会的因素,拥抱资产阶级、排斥无产阶级,从而完全站到了资产阶级的一边。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虽然认识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并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却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及其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因而拒绝一切政治运动,特别是一切革命运动,这些信徒也逐渐堕落并蜕变为反动的或保守的社会主义者。总的来说,五花八门的社会思潮“它们不懂得历史运动的唯物主义原理,不能分别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阶级的作用和意义,并且用各种貌似社会主义的关于‘人民’‘正义’‘权利’等等的词句来掩盖各种民主变革的资产阶级实质”[3]61。
《宣言》旗帜鲜明地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42作为无产阶级运动先锋队的共产党,既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也“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44,尤其重要的是,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的是不分民族地域的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在领导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全过程都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运动的绝大多数性,决定了其不是从个体的、局部的、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而是从广大的人民利益出发,这也成为《宣言》的逻辑起点。
二、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共产党宣言》的政治路线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石的唯物史观阐释了人民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力量,认为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一切历史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的作用。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中指出,《宣言》对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3]61。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利益的获得和人民福祉的增进,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无产阶级的存在并日益壮大是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的基础因素
资本的发展带动了无产阶级的发展,资产阶级在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生产力的同时,还产生了运用这种武器的人——无产者。“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它的力量日益增长,而且它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2]40马克思曾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287伴随竞争日益加剧、生产不断变革、生产方法快速更新、社会状况不停动荡而来的是“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2]39,为了将来的利益,他们离开自己原来的立场,转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特别是已经提高到能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2]41,无产阶级由此从所有阶级里得到补充,人民的队伍日益壮大。
2.无产阶级素质的日益提高是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的有利因素
无产阶级在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其素质也在逐步提高,因为原有社会的所有冲突在许多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无产阶级的进步。现实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是在不断斗争中取得统治地位的。它先后和贵族、妨害工业进步的那部分资产阶级、外国的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当时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必须而且暂时还能够把整个无产阶级发动起来”[2]39,在这些斗争中它呼吁无产阶级伸出援手,将无产阶级卷入政治运动,并把自己的教育因素给予无产阶级,在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的过程中,经受锻炼和教育的无产阶级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获得了极大发展。与此同时,工业的进步导致原属于统治阶级成员的生活条件受到威胁,更是迫使大批的成员归到无产阶级队伍中去,并为无产阶级带来启蒙和进步的新力量。
3.无产阶级自身具备的优势是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的关键因素
无产阶级具有代表性的坚毅、尖锐、胆识,具备与人民魂魄相同的开阔胸怀,具备鼓舞物质力量去实行政治暴力的天赋以及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无产阶级作为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阶级和力量,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这瞬间,这个阶级与整个社会亲如兄弟,汇合起来,与整个社会混为一体并且被看做和被认为是社会的总代表;在这瞬间,这个阶级的要求和权利真正成了社会本身的权利和要求,它真正是社会的头脑和社会的心脏。”[4]14
突然,鬼子方向传来七八声掷弹筒发出的“咚咚”声,这可把孔老一刚露头的硬物又硬生生地吓了回去。他来不及提裤,本能让他一个滚翻,滚进了身边一个很深的弹坑,弹坑应该是前几天鬼子野炮炸的,里面积了齐膝深的雨水。孔老一将大半个身子埋在里面大气不敢喘一口。
4.无产阶级的联合行动是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的重要形式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要从一国范围内的斗争开始,但全部的胜利必须依靠革命联合。只有联合起来才能突破原先单个工人、单一工厂、单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同单个资产者的斗争,斗争的内容也不仅仅是毁坏产品、捣毁机器、烧毁工厂,而是要同整个资产阶级作斗争,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借助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世界各地的工人的彼此联系和联合成为可能,“中世纪的市民靠乡间小道需要几百年才能达到的联合,现代的无产者利用铁路只要几年就可以达到了”[2]40。
5.共产党的领导是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的根本保证
共产党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双重优势。在理论上,共产党人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从而胜过无产阶级群众;在实践上是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从而胜过其他工人政党。“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2]66,从而让无产阶级充分利用资产阶级所创造的各种有利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从而使无产阶级在消灭共同的敌人之后立刻投入反对资产阶级的新的斗争中去。“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2]65,这个未来就是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创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三、增进人民福祉:《共产党宣言》的实践指向
随着工业的进步,“机器使劳动的差别越来越小,使工资几乎到处都降到同样低的水平,因而无产阶级内部的利益、生活状况也越来越趋于一致”[2]40。工人的社会地位每况愈下,生存底线一再被降低,“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2]43。这种情况下,争得生存条件、扩大阶级利益就成为重要的问题,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利益也就成为《宣言》的实践指向。
1.增进人民福祉必须从争取生存条件的斗争开始
在以往的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必须建立在保证这个阶级至少有能够勉强维持它的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但资产阶级社会里的工人“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2]43。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必须为改善生存条件而斗争。工人曾经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工资,也曾为缩短工时而进行过长期的斗争。英国工人阶级从18世纪末开始争取用立法手段限制工作日,19世纪30年代起争取十小时工作日的斗争广泛兴起,英国无产阶级群众的英勇斗争最终使得英国议会于1847年6月通过了十小时工作日法案。当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进而组织成为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的政党时,更是可以通过外部施压和利用统治阶级内部分裂等条件,迫使资产阶级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工人的个别利益。恩格斯在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就提到,欧美无产阶级正动员战斗力量,“组成一支大军,在一个旗帜下,为了一个最近的目的”,即“在法律上确立八小时正常工作日”而奋斗[2]22。
2.增进人民福祉必须通过夺取政权来实现
在争夺改善自身生存条件的斗争中,工人有时也得到胜利,但这种胜利只是暂时的,无产阶级的斗争不能仅仅停留在争夺个别的、暂时的利益上。正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一文中所强调的:“人民只要不掌握政权就不可能改善自己的处境。”[4]661《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当前最直接的任务在于“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2]44只有在夺取政权之后,无产阶级才能对所有权和生产关系进行强制性干涉,将“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通过这个行动,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质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5]566。所有制问题是无产阶级运动的基本问题,人民物质利益的最大实现必须以废除私有制为前提。《宣言》提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以后可以采取的10条措施,其中前9条都与经济有关,经济措施的实施目的就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就是恩格斯之前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所描述的:“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4]689
3.增进人民福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与人民福祉密切相关。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治统治地位之后,即使承接了资产阶级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和物质财富积淀,也还必须“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2]52。因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4]538。同时,也只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才能为增进更多人的福祉奠定雄厚基础。
4.增进人民福祉还必须上升到精神层面
四、致力于全体人民解放:《共产党宣言》的价值旨归
资本主义制度公开把营利宣布为自己的最终目的,而无产阶级把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7]。实现全体人民的解放并非空洞虚假的口号,《宣言》指出了实现人民解放的依据、方式和行动纲领。
1.实现人民解放拥有现实依据
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指出,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之一,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2]14。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设想并非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而是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一方面,作为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产物的现代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资产阶级创造了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大量的生产力,为实现人民解放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非但不适应反而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狭窄的资产阶级关系再容纳不下其自身所造成的财富,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渐加剧,经济危机周而复始。更为重要的是,资产阶级的发展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壮大,资产阶级不仅不能保证无产阶级的生活,甚至要无产阶级来养活自己,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与它的存在同时开始。无产阶级作为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真正的革命的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43。
2.实现人民解放要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
恩格斯在《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提到,“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2]14,阶级斗争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2]14。也就是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阶级斗争是人民通向解放之路的重要方式。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作为社会最下层的无产阶级不利用斗争来炸毁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这种斗争首先从一国范围内开始,然后将社会内部或多或少隐蔽着的国内战争变为公开的革命,直至“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2]43。当然,暴力革命也不是必须的选项,无产阶级并不反对和平的方法,“革命不能故意地、随心所欲地制造,革命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完全不以单个政党和整个阶级的意志和领导力为转移的各种情况的必然结果”[4]685。但如果无产阶级受到暴力压制并被推向革命,他们只能用相应的行动来捍卫自己的事业。
3.实现人民解放要践行一系列行动纲领
《宣言》提出了致力于人民解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在政治方面,通过工人革命使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消灭资产阶级的国家制度,“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4]685。因为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选举权是拥有一定资本的资产者的特有权利,他们选出的议员运用拒绝纳税的权利选出的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2]33。民主也是剥夺资产阶级利用占有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进一步向私有制发起进攻和实施保障无产阶级生存的各种措施的必要手段。在经济方面,所有制问题是反对资产阶级运动中的基本问题,“无产者只有通过消灭竞争、私有制和一切阶级差别才能获得解放”[4]679。这里所要消灭的私有制是资产阶级的所有制而非一般的所有制。共产主义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2]47。这自然要历经一个过程,“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实行财产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样。因此,很可能就要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今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4]685。通过限制私有制、逐步剥夺、没收、实行劳动义务制等举措,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把全部资本、全部农业、全部工业、全部运输业和全部交换都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国家手里”[4]686-687,直至私有制自行灭亡。在文化方面,由于人们的意识随着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精神的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每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不可避免带有统治阶级的烙印,资产阶级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2]48。因此,共产主义革命“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2]52,与传统的宗教、道德、哲学以及带有传统阶级意志的自由、正义等所谓“永恒真理”划清界限,在瓦解旧生活条件的同时促进旧思想的瓦解。
4.实现人民解放要坚持国际主义与独立自主相结合
《宣言》指出:“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2]50为了实现联合,“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2]66。但是,联合行动又必须建立在民族独立和统一的基础上。恩格斯在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中指出:“欧洲各民族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只有当每个民族自己完全当家作主的时候才能实现。”[2]24之后,恩格斯又在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强调:“不恢复每个民族的独立与统一,那就既不可能有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也不可能有各民族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必须实行的和睦的与自觉的合作。”[2]26当然,无产阶级与其他阶级的联合不是毫无原则的,需要牢记他们与封建和宗法社会的拥护者,资产阶级社会的拥护者的区别,随时要坚决地同反动的社会主义者、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者进行斗争,“尽管他们假惺惺地表示同情无产阶级的苦难并为此洒出热泪”[4]691。《宣言》告诉人们必须掌握联合的辩证法。在法国,共产党人与社会主义民主党联合,但并不放弃对空谈和幻想的批判;在瑞士,共产党人支持激进派,但不忽略这个政党的复杂成分。“共产党支持反对党派暂时的一切进步革命行动,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但是并不放弃对反对党派空想、空谈和幻想的批判,并不放弃对工人阶级意识的培养,不放弃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斗争”[8],做到灵活与坚守的统一。
无产阶级作为一股不断壮大的力量,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属性,其目的并不仅仅在于砸碎旧的世界,更在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无产阶级将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最高使命。以上纲领的实施,最终是要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53。这样一个联合体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9]52,这一联合体“使个人以整体的生活为乐事,整体则以个人的信念为乐事”[10]217。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产党宣言》人民性的新时代诠释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的评价标准,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行动指南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价值导向,再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均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对《共产党宣言》人民性的坚持、继承、运用与发展,人民性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标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践履着《共产党宣言》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人民看作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整个报告“人民”一词出现203次,通篇充满了人民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蕴藏着马克思主义的根脉,昭示着社会主义的本质。”[11]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秉承和体现了《宣言》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是从人民利益出发,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思想;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的思想;是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实现人民解放的思想。
1.以人民为中心是从人民利益出发的思想
从人民利益出发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逻辑起点。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从个别人、少数人、小集团利益出发,而是从最广大人民利益出发,“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12]。不仅重点解决人民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利益问题,而且注重谋划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仅想方设法解决特定人群面临的特定困难,而且照顾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收入群体的利益;不仅关心和实现人民的物质利益,而且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其他权益。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为人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做到“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13]。
2.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
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14]27习近平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5]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把人民当作推动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激发人民群众的实践热情,汇聚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就是要把人民当作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建立社会参与机制,践行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16]60。
3.以人民为中心是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夺取政权,必须在此基础上增进人民福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4]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的情况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注重增进人民在收入、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福祉,也重视改善人民在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福祉,在追求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的过程中提出更多民生政策、推出更多利民工程、实施更多惠民举措,不断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共享式发展,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通过渐进共享、共建共享、全面共享、全民共享的方式来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群众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5]。
4.以人民为中心是促进人民全面发展的思想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解放是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落脚点。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多方面不同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的需求的全面性内在地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治国理政活动的各个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4]。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效积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需求,从而持续增加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各项因素,为实现人的最终解放奠定坚实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表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2]5而如今我们可以说,不管170多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宣言》的人民性是永不褪色的,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坚守的。习近平指出:“学习运用《共产党宣言》,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更好增进人民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推进,《宣言》的人民性特质将会愈加绽放出夺目的新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