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背后的思考:学校亟须创建“生态教育”
2020-12-02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大步实验小学张臻宋
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大步实验小学 张臻宋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过程中,学校作为人群密集的场所,必须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对此,建立生态校园的模式非常必要。受疫情的影响,全国各所学校纷纷延后了开学的时间,并积极开展了“线上教学”的教育活动,师生们探究知识的平台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转移到网络平台中去。所谓生态教育,就是要符合素质教育的标准,符合生态环境的要求,建设全方位一体的健康教育场所。在我国抗疫战已经取得巨大突破时,学校必须要对抗击疫情期间所获得的经验加以分析和研究,为建设现代绿色生态型校园做好探索、研究工作,并放眼世界,将教育理念不断升华和革新,使当代素质教育学校的免疫力更高,校园的生态化建设程度更高。以生态哲学整体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方面入手全面优化教育生态,从而构建一种先进的、科学的、高效的、优质的教育环境,确保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共赢的教育。生态教育应有五个生态特征:开放性、个性化、和谐、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一、学校创建生态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今时代,素质教育对学校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场所,必须要注重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以建设生态文明型的教育环境为理念,使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积极作用更加明显。学校的目光要更加长远,可对国内外的优秀教育案例进行学习,丰富自身的经验。学校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结构系统,并不是简单的“场所”概念,其生态尤为重要。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学校能够在疫情突发的第一时间,关注学生与老师的安全情况,并做好应急措施,响应国家、教育部的号召,暂缓开学时间,并安排教师进行“线上教学”活动,做到“防疫”“教学”两不误。而教育者对“线上教学”的态度也非常积极,能够从自身的工作抓起,认真完成学校的工作安排,在线上教学中,更是能够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并保持良好的教学状态,引导学生适应线上教学的形式。这次疫情使师生们经历了“线上教学”的形式转变,从本质上说,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冲击。虽然在近几年中,慕课、微课等形式已经走入我国教育体系中,但将传统的课堂应用在网络平台中,还是首次。然而随着当代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线上教育”也必然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教育形式,且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必将与“线上教学”相融合,才能真实满足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为真实构建生态型校园,校方不仅要从“线上教学”中获得启示,更要从日后的教学工作中加以生态化、健康化的研究,正确规避一些教育误区,促使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二、学校创建生态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生态教育理念,发展群策群力作用
在发展生态教育之初,学校首先要对生态教育的理念进行充分解读。然而在实际的校园建设中,对于理念的解读都能够做到切实、充分,但实际的应用则会稍显偏差。要应用生态教育的理念,校方就必须以教育者为核心,召开详细的研究会议,群策群力,让教育者都能参与到研究中来,并在会议中畅所欲言,抒发所感所想,这样,才能集思广益,丰富生态教育的内涵。同时,对生态教育的应用必须要基于群众基础之上,否则就会沦为形式主义。在抗疫期间所进行的“线上教学”活动必然会使教育者颇有心得,对日后的教育工作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要想应用于实际,还需要进行“抛光打磨”。如:中小学校可在疫情结束以后针对教职员工群体开展“线上教学”的心得交流大会,在会议中引导教育者针对生态教育建设理念相关主题进行探讨,并切实制定合理的政策,使学校内部的凝聚力更强、执行力更强。
(二)加强校风校训建设,展示现代教育成果
校风是指学校中独有的文明风气及优良传统,而校训则更为熟悉,是指学校育人的宗旨及训诲之词。国内较为著名的学校都有独特的校训,以校训为建设文明的根本,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文化根基。同时校训也是现代教育成果的体现,如: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故而清华大学生的学子间氤氲着“宽厚”“进取”的校园风气,由此可知,校风、校训的建设对构建生态型文明校园是十分必要的。在校风校训的文化建设中,校方可尊重学生的意愿,适当地采纳学生的建议,使校园建设的民主性更强。如:在生态型校园的建设工作中,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开展匿名建议征集活动,针对学校管理中的一些不足或缺陷,学生可向学校提出建议,或者,学校可举办疫情有感征文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为创设生态型校园贡献力量。
(三)构建生态文明课堂
根据学校教育特色,着重研究三大类课堂构建:大课堂——社会,中课堂——学校,小课堂——班级。大课堂既是检验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场所,也是巩固深化生态文明教育成果的重要载体,“怎样利用与运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素养”是养成教育不可缺失的部分。课堂中学校注重授业解惑与养成教育的有机融合,德育自然融入教学之中。师生能够常态化互动,彼此尊重,学生具有求知探究欲望,教学环境得到有效优化。通过多种主题活动可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小课堂班级注重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规范,以班集体为载体,让学生享受班级温暖,热爱班集体,形成良好班风。
(四)实行生态文明教育,汲取先进教育经验
实行生态文明教育一直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所谓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打造现代化、生态化的教育场所,让学生在积极、良好且健康的环境中学习并成长。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网络信息十分复杂,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部分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发布谣言,而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了解疫情的基本信息时,是否能够对这些谣言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都依赖于教师是否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思想指引,以及学生自身是否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学生要做到不信谣不布谣、不传谣,同时还应向身边传谣的人,传递正能量,以小见大影响社会环境,如:在父母认知出现错误的时候,学生就应予以及时的纠正,在国家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不给国家、政府添乱,这就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作用。故学校在建设生态文明校园时要注重汲取先进的教育经验,在之后的教育工作中增强文明教育,使学生的认知更加全面,学生的个人道德素质才能得到有效地提升。
三、学校创建生态教育的启示与思考
生态教育是指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思考教育问题,旨在充分发挥教育在应对生态危机中的作用,为人类的生存与合理发展寻找道路。生态的思想源泉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道家所倡导的“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所追求和突出的是达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生态教育通过使用各种教育形式和传播媒介,使受教育者清楚地认知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和社会的作用,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如何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实现个体、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通过生态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发展的学校教育氛围,从而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生态教育应长期进行
关于生态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教育机构秉持着持之以恒的态度,长久有效地进行。创建生态教育模式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疫情期间,教育者对建设生态教育模式的工作逐渐重视起来,也明确了生态教育模式对素质教育的帮助,在此背景下,教育院校更应对教育者的教学工作予以支持,促进生态教育长期进行,并为其具体的工作提供条件,这是教育院校应对生态教育工作提出的深度思考。关于教育院校创建生态教育模式的工作,学校可从建立生态化校园方面做起,但也要明确其本质在于创建生态教育模式,“以人为本”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原则,“推陈出新”则是教育创新的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尊重学生的想法,为学生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改善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提升,也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为国家输送优质人才是每一个教育院校肩负的教育责任,而教育工作也必须通过长期进行才能凸显其优势,因而当代我国教育院校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教育工作。
(二)生态教育是时代所需
目前我国对生态教育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教育界的工作者需要在之后的时间里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包括组织教育研究会、加强校风建设及汲取先进教育经验等,总之,可供教育者选择的方式有多种,但对于已经成型的成功经验,我国教育院校应结合自身的教育发展情况,落实生态教育的根本,由时代的发展观念拓展至教育的发展方向,坚持在时代的引领下,完善我国教育体系,将生态教育工作与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推动教育体系地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学校的主体,在生态教育学校的建设中,相关工作也要围绕教师与学生主体展开,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生态化程度更高的教育场所。而学校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也是决策者,其中,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想法非常重要。学校可以在疫情结束以后,对校长、教师进行访谈,寻求疫情给教育者的启示,从中得出建设生态型校园的路线与方法。建设生态型校园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校方以群众为基础,将学校的免疫力切实提升上去,从实际行动中消除“毒校园”“毒课程”的存在,要保持教育的纯洁性与透明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使教育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