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策略
2020-11-30孙明
孙明
【摘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学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让学科教育有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和更加多样的手段。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要针对本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进行深入探索,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兴趣。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几点不足,然后探究了几点教学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高中教育;物理教学
引言:
新时代的高中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够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教学活动。可以说互联网+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让教学变得更加灵活有趣,把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是非常有利的,也是物理教师要关注的重点。
一、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不足之处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许多教师的心态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但是由于对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认识不够深入,导致在实际应用时存在很多不足,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仍然有不少有待改进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充分利用教材导致教学效果一般
有不少教师认为自己具有较多的教学经验,因此在备课时并未真正深入发掘教材,而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来设计教学活动。在互联网+环境下,一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依照经验来设计教学重难点,可能和教材中的具体内容不太相符。还有一些教师认为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因此在课件中加入了过多和教学无关的内容,看起来学生们兴趣颇高,实际上真正掌握的知识并不多。长期处于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学习重点的认识会产生偏差,可见,教师在教学时依照经验本无可厚非,但也不能忽视教材本身。
(二)没有做好教学活动的有效跟进
除了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学生课下还需要通过自主探究以及适当练习来巩固知识。现在很多教师都会使用微信等软件布置作业并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这种方式比较便捷,但是也让一部分教师逐渐失去了课后跟进的积极性,比如有时教师在检查学生作业时不认真,而教师的这种表现让学生认为有“空子”可以钻,对物理学习也变得不上心起来,这非但没有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反而导致教学效果变差了。
(三)教师对课堂互动不够重视
高中生有着繁重的课业和高考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一定要非常紧张,师生之间适当的沟通互动会起到改善教学效果的作用[1]。一些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时,仍然沿用传统的讲解模式,学生几乎没有和教师互动的空间,本来对这种教学模式兴趣颇高的学生也变得厌倦了。
二、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改善教学效果
(一)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对常见的教学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要改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习惯等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巧妙使用信息技术往往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比如在《弹力》的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讲解弹力的概念和表现形式,而是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几个有趣的视频片段,比如汽车路过颠簸路段时轮胎跳起、小朋友在蹦床上快乐地玩耍等,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片段并总结共同点,以此来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知识点的学习。视频所展现的内容是生动、鲜活的,比教材上的图文和教师的口头讲授给学生带来了更加强烈的感官刺激,学生们的兴趣纷纷被调动起来,当教师讲解完知识点后,学生们都恍然大悟。可见,使用互联网+的相关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往往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
(二)动态的教学材料降低学习难度
应用信息技术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将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变得形象简单[2]。传统形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面临着花费很多精力也很难让学生弄懂一个知识点的窘境,而使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图片、动画等多样教学资源的优势,用动态的形式展现这些知识点,引发学生对此的深入理解。比如在《宇宙航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演示一下卫星的发射过程,并在不同的发射阶段标明速度,让学生对此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对这节课知识点的教学,如果教师只用口头讲解,外加一定量的板书,很难让学生理解卫星的动态运行过程,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改善了这一问题。
(三)运用互联网+做好教学跟进
高中阶段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技能,而很多能力都是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形成的。对此,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做好跟进,帮助学生提高课后学习的效率。比如将课件、资料、作业等通过通讯软件发送给学生,学生在家中可以随时观看,遇到问题也可以即时向教师求助,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反馈,教师可以在下节课将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作为重点讲解,以此来改善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新式教学方法需要理念支撑,教师一方面要认识到当前教学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要适当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活动中,为学生构建更加优良的环境,给他们创造学好物理的条件。
參考文献
[1]张伟凡.“互联网+教育”模式下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02):116-117.
[2]杨震云,刘建成,陆天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中物理备课现状调查报告[J].物理之友,2016,32(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