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活的教育”走进中学数学课堂

2020-11-28顾颖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课程改革

顾颖

【摘要】陶行知作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家,提出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他曾经在就职岗位中指出了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不足.课程改革时至今日,我们教育工作者们用“活” 的思考、“活” 的改革、“活” 的评价,把“活的教育”带入中学的数学课堂吧!

【关键词】活的教育;课程改革;数学课堂

陶行知提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弊端:“中国现代的中学教育是犯了学理、经验分离的毛病.一般办中学的人,或是依旧贯,或是抄袭颁布的规程,或是一行别国的制度,终日里只管照样画葫芦.一切教学设施是否符合社会与个人的需要?学生在学校里是否学当其才?出学校后是否用当其学?一概漠不关心……”

虽然距离陶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间已快要100年了,但联想到现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从2002年至今,我们历经了两轮改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堂模式,一次次的培训,一次次的再探索,在经历了改革之后,学校的教育事业能否获得真正的转机呢?这是一件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活”的思考——学生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课改的深入贯彻使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基础、普遍和发展.也就是说,要践行以生为本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具体的教育进行优化.这样能够保证数学课所呈现的适应性更加突出,与学生的均衡性需求更加贴近.

当下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已经有所转变,从以往强调以学为主到后来注重生活化资源的开发,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所具有的广泛性应用范围.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保障数学课所呈现的教学效能更加突出?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

有学者曾指出,教育要不只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在能力以及在学科方面的素养上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教育达到一定的高度.不仅如此,教师在实际授课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中保持清醒的认识,让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行为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通过教学方面的反思,我对数学课的教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数学可以说与当前的生活领域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性十分紧密,不仅能够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常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掌握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处理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数学思想的渗透,这样能够让学生在相关思想和方法的支撑下,找到实际问题的具体解决思路,也能够让学生产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在审思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内容.

二、“活”的尝试——我的课堂改革初试

(一)课堂初探,品尝失败苦果

我在经过反思之后对课程的组织规划与教学实施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接下来就一元一次方程这一内容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在生本思想的指导下对自学课程进行规划.我先引导学生围绕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预习,之后结合教材基础内容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其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通过反馈、练习来获得相关的知识点.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学生在学习状态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学生在提问环节表现得比较被动,学习思路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归咎原因主要在于被动的讲授让学生逐渐地丧失了主动思考的意识,在问题探究的能力养成方面也受到一定的局限.

(二)不断反思,寻找最佳模式

尽管最初的教育尝试未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坚持不懈、自主反思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需要具备的素养和品格.通过关注学生的表现,我发现学生开始对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甚至建立起一定的积极性,表示在接下来的课堂活动中要勇敢地提出问题.这对我来讲是十分欣慰的.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要鼓励学生,促使其产生提問的勇气,并给予学生思路上的启发,让学生能够保持较强的热忱,在课堂上大胆提问,带着问题去探索数学的奥秘,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逐渐地建立起对课堂学习和探索的自信.

[案例] 师生在提问中共同成长

回想开学第一堂数学课时,学生们自学完后一个个都没有问题.但后来每节数学课上,同学们都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印象最深的一堂课便是——“如何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本以为这节课内容很简单,只要让学生归纳出画对称轴的几个步骤然后会作图就行了.但没想到,课堂中学生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怎样找两个不知道圆心且完全相同的圆的对称轴呢?”这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们,你们动动脑筋想想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作一条线使它与一个圆靠得很近,然后用同样方法再作3条,这样就形成一个正方形.然后作出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这就是圆的圆心.两个圆的圆心就是一组最好的对称点,再连接对称点,画出所连接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是对称轴了.”

刚说完就有同学反对了,“你怎么知道那条线和圆靠得很近,怎么算靠得很近呢?那个四边形为什么就是正方形呢?”原先提供解法的同学想了想,然后不好意思地说道:“好像我的解法有问题!”“虽然刚才同学提供的解法不太正确,但他的解法中有一点能给我们一定启示.那就是——两个圆的圆心就是一对最好的对称点.那现在问题就转化成了怎么来找两个圆的圆心呢.”

有的同学说:“只要把一个圆对折、再对折,两条线的交点就是圆心.”“很好!这样确实能找到画在纸上的两个圆的圆心.但如果这两个圆现在画在黑板上,没有办法折,又该怎么来找圆心呢?”我进一步提出了这个问题.

5分钟过后,学生们还是不知从何下手,于是我提示了一下:“大家还记得画三角形时出现的‘神奇的圆形吗?”这时,几个学生恍然大悟,马上动手画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我发现方法了,只要在圆上找三个点,然后把他们连起来形成一个三角形,再画出三角形三边的3条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就是圆心了.”“不一定的,老师,如果画出的是钝角三角形,3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就不是圆心了.”另一个男生在下面提出了异议.“怎么不一样呢?你画得不一样,我们画的都是一样的.”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道.

在同学们争论结束过后,我笑了,“同学们,我们来看看刚才提出的解题方法到底对不对?先找出……”我边说边在黑板上画着,当画完之后再请同学们发表意见时,大部分同学都同意.“老师,钝角三角形也可以的,我刚才垂直平分线画错了,所以圆心找错了.”提出异议的那个男生在自己琢磨了一阵之后,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那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为什么这样画出的就是圆心呢?”我进一步问道.数学课代表举起了手,“因为圆的半径都是相等的,所以我随便在圆上找了三个点后,只要能够找到到这三个点的距离相等的点,这个点就是圆心了.到三个点距离相等的点,我们在学习垂直平分线的时候就知道,只要画出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这个点就是圆心.”

到这里为止,同学们把自己提出来的问题都解决了,虽然关于圆的内容要到初三再学,我现在就让他们来研究,可能全班一半同学都不能掌握,但我还是和同学们一起分析这个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更开阔了,提出的问题便更多了.

【反思】学生们的成长需要的是时间、机会和耐心.在不断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究+大胆提问”的改革后,学生们变得更乐意思考问题,更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了,他们的思维也变得更加开阔了.课堂中经常会出现学生间争论、学生走到黑板前面来给其他同学演示的情景.事实证明,学生确实喜欢这样的课堂——师生共同探讨、学生可以随时提问、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难题,而作为老师的我只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让他们尽情展示的舞台.

(三)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

陶行知思想的体系中,包含了诸多先进的育人思想,要讲究教学的灵活性,也要引导学生以一种灵活、变式的思维去应对学习中的困难,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思想上真正获得自主性意识的有效建设.

我在学习了先进的育人思想之后对于课程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并萌生了全新的育人思路,也就是说,本着灵活性的原则对教材中所编排的内容进行调整,加强单元模块之间的衔接,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加系统的知识体系.

对于基础概念,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衔接、整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框架的整理与系统的构建.通过类比、归纳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课程内容进行衔接、分析,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在反思之后我认为新时代的教师不应该将思想局限在应试层面上,而是要本着发散学生思维,拓展兴趣范围的原则就考纲以外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渗透,鼓励学生进行自由的探索,从而开发学生的大脑.

三、“活”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成功

新课改的战略标准就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发展导向,教师需要做的是根据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学习和认知表现,实施激励性的评价方法,对具体的评价举措进行优化,从而保证所构建的评价体系更加规范,也能够进一步拓展评价工作的覆盖面.

在当前还遗留部分的应试思想弊端,给学生思维和学科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教师要敢于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在评价方法、标准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课上的问题思考、探究,同学之间的总结以及作业的具体完成情况进行有效的考核与分析.通过全过程的评价能够保证最终所取得的成果更加精准,也能够准确地认识到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不足,真正地做到反思、總结.这样能够让学生逐渐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提高自身在数学课方面的学习水平.

四、“活”的教育——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感受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在他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说道:中国乡村教育的生路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教育.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乡村教师.活的乡村教师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

教师必须要有科学的头脑,才能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必须要有科学的头脑,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并将之授予学生;教师必须要有科学的头脑,才能让学生感受学习的魅力.

数学课堂如果只有老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反复的练习,学生在课上学习的过程中在态度的表现上就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数学中包含的某些知识可能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它需要教师运用科学的头脑将其“点缀装扮”.而“活”的教育犹如一支兴奋剂般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怀着激情,成为一名“点火者”.

所谓“活”的意义更多的是多元、灵活的含义.人们生活在多元的社会,遇到的问题也不再是纯粹的数学问题或者语文问题,而是多门学科的问题综合体.所以,在我个人看来“活”的教育就是在数学课堂中注入物理的元素,或者语文的情怀,或者引入其他学科的视角,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生活,感受鲜活、真实的教育.

新课改的全面贯彻让数学课有了全新的变化,在发展目标上也有了新的调整,加强生本思想的贯彻十分必要.新课程需要“活的”理念,需要“活的”教材,更需要“活的”老师创造,“活的”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们要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让“活的”教育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吧!

【参考文献】

[1]李华.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4):138.

[2]宫小萍,许晖.创新思维能力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探究[J].才智,2017(13):97.

[3]陈大民.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7(7):59-60.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