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TEM教育思维的师范“双创”教育初探

2020-11-25陈福杰

科教导刊 2020年34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双创教育就业创业

陈福杰

摘 要 探索师范类高校“双创”的产学合作模式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建设,是师范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与改革的优化选择。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师资人才的主要阵营,与未来人才培养有着直接、广泛的紧密关联,应着力以STEM教育创新与应用为载体,依据自身优势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建构与提升。

关键词 双创教育 师范教育 STEAM教育 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12.016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discipline system and talent training construction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mode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in normal universities is an optimal choice for the practice and reform of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As the main camp of training teachers,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directly and extensively related to the future training of talents. Therefore, they should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model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ased on their own advantages by taking STEM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as the carrier.

Keywords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normal education; STEAM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公关与调整期,新业态不断迭代,人才培养方式也需要不断更新与创新。与未来人才培养最直接的师范学院“双创”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1 师范院校“双创”教育的现状特征

我国从1956年提出“向科学进军”到2015年“创新驱动发展”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倡导,显示了政府决策的积极导向与阶段推进。在2016年颁布的《工程教育质量报告》中指出:“立足教育,面向需求”并对政产学研合作育人提出“制度、合作形式”的具体要求。依据国家频出的政策可获知并体现出对“双创”的重视。“双创”一词由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并迅速成为学术关注的热点。

师范院校主要是为国家培养师资为培养目标,而教育的创新成果是要通过“教育创新”来实现的。现阶段普遍存在缺乏完善的“双创”教育体系。“双创”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存在着分割,如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实践环节、评价标准等领域的缺乏灵活、精准、有效的机制,导致“双创”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存在缺乏应有的活力与现实价值。由于在认知上存在的误区部分院校实施中仍存在缺乏良好就业指导环境、观念滞后、管理缺位等问题,许多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显然,高等教育中较为灵活、科学的打造产学研用的“双创”升级转化调整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多数仅留于表象浅层,缺乏落地的广植与深耕,导致了部分学生的怠惰等负面影响。同时,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需要变革,在教育结构调整中,高度统一的管理体制尚未从根本上加以改变,高校、社会、政府间调节机制,尤其是利用市场竞争来优化资源配置的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需要制度支持者所控制的资源支持和具体制度规则得到有力保障。

2 师范院校“双创”教育的问题与成因

2.1 学生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

由于应试教育模式的惯性思维,学生的创新意識、批判思维、协作能力、团队意识等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得到全面提升,学生固有所养成了被动接受、顺从教育、服从观念的行为习惯,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普遍缺乏,给高校双创教育带来了较大制约。其次,师范教育长期以来强化集体意识、整体观念和示范特性,会使得师范生在创新意识培养上受到制约。此外,家庭环境、主要家庭成员的经验、观念等对学生(家长心目中长不大的孩子)影响往往在关键时候起到决定性影响。积极创建学习型社会、营建学习型家庭并倡导“与孩子共同成长”及终身教育理念的家庭成长氛围愈发重要。

2.2 STEM教育视角下“双创”教育的缺位与不足

首先,学校层面很多学校将创新教育浮于表面,学校创新意识薄弱缺乏宏观层面的政策支持与理论支撑,客观上阻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进展。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STEM 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如,2017年我国发布了由《中国STEAM教育发展报告》《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两份关于 STEM 教育的权威报告体现出教育部门对STEM教育理念的认同及政策性指导与推动。但是STEM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理念尚存在着教育教学理论探索与实践层面的深度引入与融会贯通。

其次,存在着“双创”定位模糊及观念较弱。很多高校对学生双创教育缺乏有效的目标定位,忽略了师范生的职业未来和国家基础教育对师范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由于有些师范院校对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理念薄弱,存在着双创教育与专业融合“雨过地皮湿”的“两张皮”现象。甚至简单地将双创教育理解为学生“做微商”“当老板”,师范生的双创教育应该结合师范生职业未来、面向国家基础教育的需要。体现在教育课程设置针对创新思维的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应在基础知识、结构布局营建环境,注重产教研融合的环环相扣,择业就业“职业规划”应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在各项知识构建、多重互动、认知升华中形成“理性”聚合力并不断调整日臻“成熟”。双创教育应该与专业教学相融合才能发挥出最佳的育人功效。而应包括课程开发、师资培训、评估标准上,从国家层面的项目示范引领逐步实现 STEM 教育实践的系统化。

第三,因受功利因素的影响与局限, 在教师层面也存在对于创新的认知差距。如仅侧重于论文、课题的科研成果评定结果,而事实上远未对创新人才培养形成真正的“聚合力”。由一些专科层次学院“合并重组”,部分教师受功利的驱使,尽是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当中,忽视大学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养,阻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局限。

3 创新教育背景下师范“双创”教育的发展与路径选择

产学研背景下师范创新创业教育应积极营造“双创”氛围,将“双创”能力培养融于教育多个环节,并依据学科特色打造专业创新平台,构建具有师范特色的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的培养路径。

3.1 重视顶层设计,注重教育理念革新

(1)确立正确的“双创”教育定位和目标应将“双创”教育作为师范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在开展就业指导过程中精准对接“双创”教育的顶层规划,从完善学校治理结构的高度出发,将“双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根据教育的实施环节和学科特点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活动中多元融入与充分体现。如在目标管理、课程体系、知识传授、互动讨论、课堂生成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对接融合。注重将“双创”教育主要内容渗透于每个教学环节,充分激发全体学生的创业动能、创新精神、创业思维,提升择业就业能力。

(2)基于师范类高校需要构建新型教育理念,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就业指导服务。积极营造“双创”氛围,将“双创”能力的培养融于教育环节,着力以STEM教育、STEM+教育作为师范院校“双创”教育的“硬核”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建构。做到将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有机结合,将“双创”意识培育与专业素质培养、思想(思政)素质培养进行系统结合,从就业角度在专业建设、师资培训、课程应用等方面加强自身建设持续提升,增强学生经实践能力,积极践行“专业课程+双创教育”“竞技活动+双创能力”的课程融合, 将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融入教育各环节, 实现“工匠”精神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创新创业机制

(1)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教育能力的教师是关键。综合而言存在着教师自身创新观念缺乏、创新教育经验陈旧以及在投入创新型人才培养精力有限等。同时,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制约着“双创”能力提升的质量与效果。然而,作为双创教育主导环节的“师资”往往恰是一个短板。双创教育的师资队伍应端正与革新理念。不仅应通过学习培训、考察观摩提升理念,更应深入项目引领、积极“躬身入局”的增强体验提升能力;通过具有“双创”课程与“产学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 推进双创教育与课程教育深度融合,動态化历练具有 “双创”能力的“创新型”师资队伍。

(2)积极营建学校“生、师”与“企、事”等用工的双向流动机制。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有计划选送教师到行业受训和实践锻炼。建立以高校为主、企业广泛参与的大学生双创实践平台。增设“双创”型相关的行业、产业针对课程与案例分析,邀请地方政府和行业专业人士为大学生讲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热点和产业、行业专业知识,充分关注难点、堵点,力求将短板成为上升改进、自我革新的“拐点”。

3.3 聚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究以STEM教育的“双创”教育思维

引导教师和学生将创业实践的重点放在关注行业动态、产业纵深和社会发展。有效倡导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整合校内外多渠道资源,鼓励本校老师打破各单位、学科及学段的界限,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创业课程,聚焦创建多元化的“双创”教育模式。

(1)创建多元化的“双创”教育模式和课程设计。分析行业企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优化课程,将行业、企业标准对接专业标准。建立“创业”与“专业”协调互补的创业教育思维构架,发挥学院在专业教育范围开设“双创”教育与实践的作用,注重第二课堂STEM实践教育与课堂延伸,增强师范生协作意识、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实践经验及领导力。

(2)聚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革新。首先,教学方法上充分体现探究式、案例观摩、深度参与的“学生为中心”教育方式。通过有效知识传授与活动互动,增加探究性、互动性、动态化的教学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抗挫能力、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其次,在教学模式积极运用网络平台的“教育蒙太奇”手段运用,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强化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授课与技能演练。

(3)探索地方高校的“双创”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服务理念。如,结合城市建设、精准扶贫项目、环境治理等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创业型、智慧型、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城市良性互动积极作为,提升师范教育精准对接与“教育”服务质量。通过提高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增强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互动性,紧扣行业企业人才素质及能力要求, 助推专业建设与产业链关联度,注重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衔接度、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紧密对接。“专业”要围绕“产业”调整设置。增强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

4 结语

综上所述,师范院校要实现专业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牢牢将优化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作为师范院校发展的有力抓手,结合行业需求,积极推进广领域、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政府导向、立足高校优势、协同行业指导、吸纳企业参与的(下转第40页)(上接第37页)“政产用学商”协同育人模式建设,以融产学研一体的课程衔接体系探索师范发展的优化途径。

项目:河南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项目《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师范院校“双创”提升的创新探究》,立项JYB2019266。教育部产学研项目《产教融合视角下郑州师范学院“双创”升级发展路径探究》,立项201802361037;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基于STEM背景下师范院校双创教育研究》,立项SKL-2020-1799

参考文献

[1] 陈鹏,田阳,刘文龙.北极星计划:以STEM教育为核心的全球创新人才培养——《制定成功路线:美国STEM教育战略》(2019-2023)解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9,37(02):3-14.

[2] 李志能,郁义鸿,罗博特·D·希斯瑞克.创业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

[3] 桑新民,邵伯栋.世纪结束年代的教育思考——“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讨论会综述[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89(06):40-42,18.

[4] 傅骞,刘鹏飞.从验证到创造——中小学STEM教育应用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4):71-78,105.

[5] 陈霞玲.美国创业型大学组织变革路径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5,13(05):106-112.

[6] 陈忞,陈珍国.A-STEM:跨学科融合教育价值重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6):15-22.

[7] 李克东,李颖.STEM教育跨学科学习活动5EX设计模型[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4):5-13.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双创教育就业创业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基于双创教育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探讨
以面向市场视角观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新课改下教师师范教育理念探析
山区高职师范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社区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影响性因素
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可行性方法研究
晚清师范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分析
企业英才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