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教师师范教育理念探析
2017-01-17徐雅婷
徐雅婷
[摘 要] 教师素养的高低决定教育质量的优劣,全面提升教师师范教育理念,是推进新课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文章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探讨了T大学教师师范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教师师范教育理念的对策。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教师教育;师范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12-0006-02
面对新时期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教师教育者必须全面提升师范教育理念,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文章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探讨了T大学教师教育者师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者师范教育理念的对策。
一 调查对象与问卷分析
本研究以T校承担“5+3X”(“5”是指“教育概论”“心理发展与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学设计”“学科教育学”等5门必修课程,“3X”指的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现代西方教育理论”“课堂教学技能”“班主任”“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方法”等6门课程中任意3门选修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调查、分析。调查问卷由封闭性试题和开放性问题两种题型组成。其中,封闭性试题的题型由12道选择题组成;开放性问题由3道无结构问答题组成。调查问卷卷面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调查教师个人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主要是中小学工作情况,包括课程、教学、师生观等方面;第三部分是三道无结构问答题。此次调查共向T校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收回问卷1150份,问卷回收率为95.8%。回收问卷后,笔者对漏选、多选和矛盾选择的问卷作废卷处理,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12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7%。
二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对课程的认识
第一,对旧课程的认识。一是在课程结构方面,57.8%的教师认为旧课程类型过于单一,课程结构不合理,门类过多,学科间缺乏有效的整合。同时,有71.1%的教师认为旧课程结构缺少综合课程(见表1)。二是在课程内容方面,42.2%的教师认为旧课程有利于应试教育。同时,64.4%的教师认为旧课程繁、难、偏、旧,与现实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缺乏有效联系(见表2)。三是在课程实施评价方面,教师教育者忽视课程对人生命成长的培育和激励功能,注重课程、知识的甄别、选拔功能,具体表现为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过于关注成绩分数,忽视对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从问卷调查统计结果看,有六成以上教师认为旧课程注重结果性评价、考试性评价、升学性评价。
第二,对新课程的认识。一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75.6%的教师认为新课改的核心目标是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但仍有11.1%的教师认为新课改是配合高考改革需要,同时还有13.3%的教师表示对课改核心目标内容不清楚(见表3)。二是课程结构不合理,旧课程形态表现为单一性的学科课程,而新课程则更多地向复合化、多样化方向发展,表现出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虽然绝大多数教师看到了新课改课程结构的新特点,但仍有少数教师认为新课改结构没有变化,或者对此不了解。
(二)对教学的认识
第一,对新课程教学过程,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新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发展的趋势,强调科学与人文素质培养并重的教学目标。但仍有少数教师认为,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仍是实质或形式教学论,还有15.9%的教师表示不清楚。
第二,关于新课程的教学方法,77.8%的教师认为是强调引导—探究法,55.6%的教师认为是强调合作学习法,但仍有6.7%的教师认为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系统讲授法。
(三)对师生观的认识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由原来的课程知识被动传递者,转变为新课程知识的主动调适者、研究者和创造者。问卷调查显示,有42.2%的教师认为教师是教学研究者,有48.9%的教师认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三 结论与建议
第一,着力转变师范教育理念,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者素质。教师是新课改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教师教育者师范教育理念是前提。为此,教育教育机构及教师教育者应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深刻领会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改革思路,着力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实现以竞技为中心的、内容单一的旧体系向以健康为主的、内容多样化的现代学校新体系转变;实现以强制性教育为主的旧模式向可选择的自主学习的新模式转变;实现以直接灌输为主的方式向间接引导教育为主的方式转变;实现教学评价从绝对标准、结果性评价向相对标准、发展性评价转变。
第二,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遵循新课改已确定的改革目标方向,坚持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观、师生观,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重构新型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模式,着力改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教学为重心的新教学模式,采用协作式、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相互激励、互相提高、教学相长的过程;着力改变传统被动性、依赖性学习模式,提倡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的新学习模式,使学习成为人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着力改变传统接受性学习方式,提倡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
第三,构建科学合理评价体系,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一是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改评价体系。新课改下新的学生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发展,要通过评价全方位了解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二是构建提高教师能力、素质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等体系,并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检查、督导;要注重培养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反思能力,同时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级教学督导组、同行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等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制度,多渠道反馈、获取相关信息,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永明.国际师范教育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
[3]高慎英.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问题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3).
[4]邵宝祥,王金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本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上)[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
[5]唐智松.论教师培训的创新[J].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9(5).
[6]张传燧.教师的类型及其素质培养探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6).
[7]唐智松.提升主体性培养创新力[J].教学与管理,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