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狐狸十三段》翻译技巧研究

2020-11-25黄思然李数霞

现代英语 2020年17期
关键词:斯坦纳阐释学连词

黄思然 李数霞

一、 引言

《狐狸十三段》(以下简称《狐狸》)是作家林白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广西多民族文学经典》。 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和一只狐狸相处的年轻女子的生活。 年轻女子,也就是主人公,生活在大城市北京。 一只狐狸突然闯进主人公的生活,邀请她到它的故乡去定居。 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系列荒谬的事让她想跟随狐狸回梦想中的故乡,又因害怕与现实脱节而摇摆不定。

《狐狸》中的亚热带果园是林白家乡——一座桂东南小城镇的缩影,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然而,这样美丽的地方是主人公遥不可及的梦,表达“我”对未来的迷惘,以及接受偏远地区文化熏陶的主人公和象征主流的大城市文化之间的冲突。

小说作者林白是广西著名边界写作和女性主义作家,在她的作品中能看到许多中国南部风土人情的描写。 她擅长书写女性故事,主角也都为女性。 她的作品将女性个人经验和自我意识描写得淋漓尽致,给读者展现了一个个迥异而又内容繁杂的女性世界。

中国女性主义小说的兴起体现了女性自我言说的渴望,却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自身和外界的阻碍(张悦,2008)。 在海外译介方面,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丁玲、茹志鹃、池莉、程乃珊、铁凝、王安忆等女性主义文学作品被介绍到了海外,引起了国外读者的关注(王惠萍,2017)。 中国女性文学作品还需变得多元化,产出优秀的译作,才能吸引更多海外读者的目光。 翻译这篇小说有助于中外读者欣赏广西优秀的文学作品,品尝独一无二的桂东南风情,更好地了解女性主义文学。

二、 翻译理论指导——斯坦纳阐释学

本次翻译选择了斯坦纳阐释学作为指导理论。 乔治·斯坦纳将哲学的阐释学和翻译研究结合起来,形成了系统的阐述翻译理论。 他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语言产生和理解的过程,并提出了著名的阐释学翻译理论。 他的著作《通天塔之后》(Steiner,2001)把翻译分为四个步骤,即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

译者信任源文本的价值和道理时,翻译的任务就开始了。 译者相信源文本表达的观点,认为它“有意义”,也相信文本能够被理解,能够把道理讲清楚。 当译者开始翻译,就必须对文章条理和世界上丰富的象征下赌注。 极端情况下他可能发现“任何事物”或“几乎任何事物”都意味着“一切”,或文本中没有任何意义。

信任之后是侵入,翻译的第二阶段。 认知天生带有侵略性,该理论同意海德格尔的说法,海德格尔认为,“理解,认知,解释是不可避免的攻击模式组合。”意思是译者带有或多或少的偏见,不是被动地信任而是积极地理解源文本,这是势必发生的过程,因为译者与源文本作者所有的知识、信仰和理解不一致。

第三个步骤是吸收,意味着译者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后,会把新获得的词语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也许是极端归化或异化。 目标语文化可能会努力把外来词中和,或者对自己的文化身份失去信仰。 熟悉这样的理念后,译者要辩证地对待归化和异化,达到平衡的状态。

补偿这个步骤用来弥补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的不平衡。 合格的译者力求补偿不可译的因素,比如风格、句子结构和习语等,从而赋予文字话语权。 这样不占统治地位的源语言就可以向目标读者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译者的主体性在措辞和翻译过程中发挥出来。因此,完整的翻译过程包括寻找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的对等,以补偿为收尾。

三、 案例分析

根据斯坦纳阐释学和基本中译英翻译技巧,有一些例子值得注意。 以下翻译技巧可以分为三类:以阐释学理论为基础的侵入,吸收和补偿。 这些技巧有转换法,合并法,添加连词法和解释法。

(一)侵入和吸收

信任之后是侵入和吸收。 在这两个步骤中,译者提取意义,用另一种语言复述,这样或多或少对源语言的意思造成影响。

1. 词汇方面的翻译

转换法

斯坦纳阐释学认为侵入后的吸收大多数时候意味着归化或异化。 所以必要时需要从动词转为名词,从形容词转为名词,主语转为宾语。

Example 1:

原文:我先闻到了一种异香,是一种流动的气味,直入肺腑,使人沉醉。

译文:At first, a certain extraordinary floating fragrance greeted my nose, gladdening my heart and intoxicating my spirit.

这是宾语到主语的转换。 源文本中香气是宾语,在目标文本中转换为主语。 这样起到了拟人的效果,使文章更生动。

2. 句法层面的翻译(1)句子结构的转换

The use of “it” as formal subject is a specialty of Englishin order to avoid forming a top-heavy sentence. 形式主语it 的运用是英语的特色,使用it 作为主语可以避免句子头重脚轻。

Example 2:

原文:狐狸到底比人好打发。

译文:Compared to human, it would be easier to take care of the fox.

不同于中文,英文有形式主语可以替代逻辑主语。这里照顾狐狸这件事情变成了形式主语。

(2)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转换

汉语的被动语态较英语来说比较少见。 所以译者要注意主动和被动的转化。 另外,无主句在汉语里很常见。 大多数情况下,翻译汉语无主句为英语时需要补充主语。

Example 3:

原文:眼下为了加强管理,全市犬只要统一重新登记,交钱、领证、打针,一旦发现无证犬,格杀勿论。

译文:Now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all the dog owners in the city must pay, get a certificate and have their dogs injected to reregister them. The dogs found unlicensed were to be killed with lawful authority.

原句省略了主语,所以翻译成英文时,不妨把狗变成主语,这样补足主语,句子也表达通畅。

(3)合并法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是人们的共识。 因此汉语的句子看起来零零散散,但用从句或副词的形式把成分组合起来是可行的。

Example 4:

原文:老太太平日身体不好,脾气也古怪,外面来的人也渐渐不太找她,所以大多数人认为这个古怪的老太太早就死掉了。

译文: Due to the lady's poor health and weird temper, people from outside would visit her less often. As a result, most people thought the eccentric lady had already died.

翻译时合并了前两句,加上连词“due to”来表现因果关系。

Example 5:

原文:每只木笼里坐着一个老人,看上去略有些痴呆,斜歪着头,嘴角流口水,目光茫然,各种情况都有,他们每人手里举着一块绸布,有的红,有的绿,一下一下地朝空中扬起来,敲鼓的是三个老人,他们太老了,力不从心。

译文:In each wooden cage sat an old person. They looked a little torpid, some of whom tilted their head to one side, some drooling at the mouth, others staring blankly. Each of them held a piece of silk cloth in their hands, some of which were red and others green, raised up and down in the air. Three of them were too old to beat the drum loudly.

源文本是“老人扬起布”,翻译的过程中添加宾语从句修饰布的颜色、状态,把短句连接起来。 最后两个短句可以合并起来,选用“too...to...”句型。

(4)倒装法

倒装句在英语和汉语里都很常见。 汉语口语里倒装句的使用比书面语多。 和英语相比,汉语倒装句不需要遵循太多句法规范。 为了让句子形式多变,可以把正常语序的中文变成倒装形式的英文。

Example 6:

原文:刚上到四楼的拐弯处,忽然,一团棕红色的东西从楼上跳荡着,眨眼之间就到了我跟前。

译文:When I just reached the corner of the fourth floor, suddenly, a ball of brownish red thing jumped from the upstairs, and in front of me came the thing in a blink of an eye.

英文倒装句可以把状语放在句子前面,这点和中文一样。 偶尔变换句式可以避免句子结构的单调。3. 话语层面的翻译增加连词

作为一种形合语言,英语通过句法和词汇手段在句子内和句子之间构建联系。 所以相比起汉语,连词在英语里更常见。

Example7:

原文:我问他为什么不去上学,他说上学没有用,功夫有用。

译文:“Why wouldn't you go to school?” I asked. He replied that being in school was useless,but learning kung fu was useful.

在这里连词“but”发挥了转折的角色,使逻辑更紧密,而在中文里省略连词的现象很常见。

(二)补偿

正如乔治·斯坦纳(2001)所说,为了达到平衡而实施的互惠是翻译道德规范的关键。 真正意义上的翻译一定要有所补偿。

解释法

Example 8:

原文:这次给狐狸取了名字,叫翠花。 原则是,既要响亮,又上口易记,还要有人间烟火味,以便冲淡它的诡异。

译文:This time I named the fox Cuihua, which used to be a common name of countrywomen. The principle was to be impressive,easy to remember and secular in order to diminish its strangeness.

因为存在着文化差异,外国读者不明白中国读者第一眼就看出来的幽默。 所以译者特别解释了“翠花”这个名字的由来。

Example 9:

原文:八角钱一担,还是七角?

译文:Was a load of it eight mao or seven (ten mao equals one yuan in China)?

“元”是人民币单位,这个外国人大多知道。 但“毛”可能知道的人就少一点了,所以需要解释“毛”的概念。

四、 结语

(一)总结

源文本大多使用日常用语,强调心理变化,有时像与读者诉说。 翻译此小说的难点在于一些“文化特指词(culture-bound referent)”的使用,如黄河流域中用于防洪的“避水连台”“北漂”“筛沙”等。

所有的翻译作品都要以准确的理解为基础,对源文本要忠实,体现出阐释学的信任。 译者要尽可能地表达原作者的要旨。 可是,如果文本是“有害的”或“有敌意”的,译者会进入下一个阶段,即侵入,他们不可避免地用自己的理解解释文本。 如果找不到对应的英文与文化负载词相配,译者可以采用归化方法。 例如,“避水连台”很难翻译,因为在英语国家中没有这种事物,人们可以注重它的作用和特点。 避水连台是用来防洪的连在一起的平台,所以译者将之翻译为“flood-preventing connected platform”。 为了搭建两种语言之间的桥梁,让目标语文本条理清楚,译者就要做出妥协,运用技巧。 所以译者会改变句子的结构,合并句子,加入连词。 如果找不到英文对应的中国文化特色词汇,这样的情况下多采用音译,然后在括号里或从句中解释,这就体现了阐释学的补偿原则。

(二)局限

林白的作品以神秘莫测闻名,无形中给外国读者造成理解困难的问题。 例如作者用“虚”和“实”形容两个纸狐狸,这是中文特有的意境,很难在英文里找到对应。 所以译者只能将之译成“the substance and the image”。 总之,译者的汉英翻译能力还需要全面发展,实现译文词汇的地道表达。

猜你喜欢

斯坦纳阐释学连词
“阐释”与“训释”——中国古典阐释学的语文学形式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你知道血型是如何被发现的吗
你知道血型是如何被发现的吗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看《春怨》三译本
阐释学视角解读Witter Bynner《道德经》英译的译者主体性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