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地方高校英语口译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探索

2020-11-25王晓曦

现代英语 2020年17期
关键词:口译思政语言

王晓曦

一、 引言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 年8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再次强调了要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前行,要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 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课程思政,成为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和挑战。

英语口译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也应当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融入思政元素,积极引导学生关心时政、关注中西方文化发展,从而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 文章旨在以课程思政理念为理论指导,探索地方高校英语口译课程中专业培养与思政教学有效结合的实施路径。

二、 课程介绍与地方高校英语口译课程教学现状

(一)口译课程介绍

大学本科阶段的口译课可以作为口译技能培养的起点,也是口译学习认知过程的开始。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进而达到完整并即时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现代社会跨文化、跨民族交往的一种基本沟通方式(梅德明,2014)。”由此可见,口译课程是一门将语言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人文与社科相结合的课程,它不仅是一门语言应用课程,更应是一门将思想教育寓于语言教育的综合素养教育课程。 可以说,口译教学本身就具备了融入思政元素的条件和优势。

(二)地方高校英语口译课程的现状

以研究者所处地区为例,随着区域经济建设的推进,东莞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对英语口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受限于当地高校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和资源,高素质口译人才匮乏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就东莞而言,当地共有七所高校,其中绝大多数学校仅在英语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开设1~2 学期的口译课程,且口译课程的设计不尽合理,比如,在学生没有口译基础的情况下直接开设如《商务英语口译》等专业性的口译课程,而且口译课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用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一门辅助课程(詹成,2012),这种认知严重影响了口译教学的开展和口译人才的培养发展。

三、 课程思政背景下英语口译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口译课程目标模糊,教学材料缺乏单一

课程定位决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又决定了教学设计中的各个环节和各项因素(刘和平,2013)。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发现,无论在课程目标的知识层面、技能层面还是思政方面,地方高校的口译课程都存在目标设定模糊等问题。 受应试教育影响,地方高等院校更关注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知识的输入和应试能力培养,而忽略了语言输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将口译课程看作一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辅助性课程。 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如口译课程等语言应用型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

此外,为了达到使学生学习英语语言文化的目的,高校使用的许多口译教材和资料所含西方文化元素比重较大,使得学生过分依赖英语环境,单向接收了更多西方人文文化和价值理念,而忽视了对本土文化和价值观的学习和接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以及民族责任感。

(二)学生语言水平不足,思政敏感度较低

从学生层面而言,在教学工作中发现:许多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够扎实,在口译传达中基础性错误较多,并且难以将语言知识灵活运用到口译实践中。 同时,由于相对长时间浸染在英语环境中,部分英语专业的学生对我国的国情、时政不关注、也不了解,政治信仰和文化自信不足,思政敏感度较低,容易受到西方负面思想文化的影响。

(三)师资队伍素质不一,教师思政素养较弱

翻译师资问题一直是需要突破的瓶颈问题(仲伟合,2019)。 数据显示,部分院校选择让英语相关专业的教师教授口译课程,而非专业的口译教师,而部分高校的口译专业师资虽然数量充足,但职业译者数量匮乏,教师的实践能力较欠缺,这使得教师在口译教学中无法展示具有实践性和说服力的实例来帮助学生提高将理论技能付诸实践的能力。

而在课程思政的概念提出之前,绝大多数的英语教师都按照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对课程思政并不重视,缺乏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主动性,仅将课程教学停留在教授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层面,而忽视了挖掘教学素材中的文化内涵、思政内涵,发挥口译课程“以语言教学育人”的功能。

(四)口译实践机会有限,考核评价机制片面

口译教学仅仅靠课本和课堂上的练习,实践量是远远不够的(吴冰,1995)。 然而,由于口译课程课时有限、口译实践设施和实践基地不完善、不重视与地方特色产业合作等原因,学生的口译实践机会并不充分,使得课堂教学与实际技能应用和行业发展脱节。 此外,许多高校虽然已将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范围,但依然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优劣的根本或者唯一指标,以教师为评价考核主体,这种单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四、 课程思政融入口译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的新政治、新经济、新教育和新科技四个方面对翻译专业教育增强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教育和为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储备更多紧缺的专业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仲伟合,2019)。 而口译课程作为一门语言综合应用型课程,应当在提升学生语言素质的同时,在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道德素质和拓宽国际视野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而现实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口译学习者或专业口译人才的职业素养不高,专业技能不强,跨文化理解能力欠缺,且价值观和思想素质难以达到社会发展的要求。 因此,为了将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口译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一是有助于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在使用涵盖丰富的中西方文化知识的学习材料和多元技能训练中提高英文综合能力,进而提升其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二是有利于让学生对国家时政、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有深入认识,丰富学生的知识文化层次,从而充分发挥口译课程的育人作用,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 基于此,将思政理念融入高校口译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势在必行。

五、 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在英语口译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就是要把思政理念贯穿在课前挖掘、课中融入、课后巩固的全过程中。 课前,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和分析各章节、各主体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分主题创建资料库,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教师需精巧设计教学活动,选取既有丰富内涵又适合所教学生水平的素材,实现有效互动,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导入课堂;而在设计课后任务时,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对课前和课中的思政内容进行反思和巩固,从而实现思政内容的内化和吸收。 此外,文章还将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师思政能力提升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口译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

(一)融入思政理念的口译课程教学目标

首先,高校在开设口译课程时应注意,口译课程不应只作为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辅助课程,而应成为提高学生口译能力的一门实践课程,使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可以掌握基本的口译理论和技巧,足以胜任一般场合的交替传译工作(詹成,2012)。 在思政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口译课程的学科特点,口译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设定为:在语言知识技能层面,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双语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掌握基本的口译技能,如信息处理、口译记忆和口译笔记等,并且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在思政层面,通过学习包含思政元素的素材和内容以及教师的科学引导,使学生能够丰富自身文化内涵,提升个人道德素养,增强对祖国文化精神的理解,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从而产生为民族崛起而读书与奋斗的自觉意识。

(二)融入思政理念的口译课程教学内容

在口译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因势利导”地自然引入,并且注重与时俱进,实时更新教学内容。 结合口译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思政理念,基于以双语能力提升和口译技能训练为主的思路,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摒弃过度依赖传统教材的习惯,针对学生的兴趣点,有机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下的时政热点,选择涉及时下热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话题的素材作为口译练习材料,从而使学生在强化口译技能的同时,能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和国情局势,提高政治敏感度,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历年政府工作报告、总理答记者问、领导人在重要场合发表的讲话等作为练习素材,其中包含的中华诗词、中国特色表达以及国情知识都使之成为绝佳的练习材料。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高校所处地方的特色,选择与当地历史、文化、产业相关的素材和资源,为口译课程教学增加地方特色,加深学生对未来投身区域发展的责任意识。

(三)融入思政理念的口译课程教学方法

除了在教学步骤中科学融合思政元素,教师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信息工具,采用线上教学与线下操练的双线教学模式,在口译教学中嵌套优质的微课和慕课资源,扩充学生的知识背景;并利用微信、学习通等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课后指导,分享口译技巧等,使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

课程的考核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采用多元的评价体系,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中融入思政元素,在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考核评价时,应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度都纳入考核范围,这有利于鼓励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在评价主体上,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还可以增加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同时,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也能够为教师后期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同时,地方高校应根据学生学力和学生需求,适当增加口译课程课时,在教学中重视与地方特色产业合作,通过校企合作、联系实习项目等,增加学生的口译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充分实践所学知识技能,获得成就感,以教学助实践、以实践带教学。

(四)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思政教学能力培养

口译课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思政教学能力对于课程思政的实现至关重要。 首先,口译课教师自身需要关注时事政治,加强思政学习,养成阅读时政新闻的习惯,提高辨别错误言论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政治素养。 其次,要群策群力,院系和教研室应组织培训学习,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同时,各课程教师通力合作,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资源共享,并定期组织心得分享,提高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实现思政课程的体系化。 此外,高校还应制定持续性的政策制度,建立课程思政激励长效机制,通过项目资助、安排思政研修和培训等方式,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六、 结语

口译课程是一门重在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课程,更是一门可以将思政教育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的课程。 地方高校在开设口译课程时,应当重视在该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发挥其思政教学优势,将培养具备扎实语言能力、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口译人才作为教学目标,通过在各个教学环节科学合理地融入思政元素,解决现阶段口译课程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之路。

猜你喜欢

口译思政语言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基于中国英语口译能力等级量表的典型口译活动分类探究∗
语言是刀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