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的燕赵之声
——兼评李正栓英译《河北戏曲名剧选译》
2020-11-25张丹南方
张丹 南方
一、引言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作为一个戏曲大国,自古以来戏曲就是我国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时至今日,中国的戏曲已与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国戏曲剧种多达360 多种,其中,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被称为中国戏曲的五大剧种。中国戏曲讲究“唱、念、坐、打”,这是戏曲艺术的基本功,也是其艺术性的集中体现。这四项基本功贯穿于中国戏曲的各个剧种中,成为中国戏曲的标志性特色。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戏曲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自然是文化传播的一大种类。由于戏曲种类繁多,且内容形式多样,因此,将各戏曲作为文学文本外译是传播中国文化比较便捷且成功的途径之一。《河北戏曲名剧选译》作为河北第一部戏曲英译本,将河北戏曲中四种代表性剧种及作品完整译出,是河北戏曲界一次伟大的尝试,也是一次成功的英译实践。
二、河北戏曲和《空印盒》
(一)河北戏曲的发展及现状
河北戏剧因其众多的剧种和剧目数量在中国名列前茅,其中曾流行和正在流行于河北的剧种多达36个,其中有26 种发源于河北,包括河北梆子、评剧、丝弦、老调等。由于河北历届领导人重视当地戏曲文化,因此河北戏曲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目前,河北的剧团多达200 个,从业人员近两万人。除此之外,河北还有许多戏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戏剧人才,为我国戏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河北梆子作为河北省主要的剧种之一,自清乾隆年间传入河北后便长盛不衰,同时经过专业剧作家和演员的努力,不仅新编旧剧,使之符合观众的口味,更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融合其他剧种的唱腔风格,使之仍保留当地剧种特色的同时,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进,使河北梆子的盛名广为流传。时至今日,河北梆子已用多部优秀的作品吸引了大批观众,如《宝莲灯》《白蛇传》《蝴蝶杯》等。由李正栓编译的《河北戏曲名剧选译》囊括了河北戏曲的四部经典剧作:《宝莲灯》《胡风汉月》《潘杨讼》和《空印盒》,分别代表了河北的四个剧种,分别是河北梆子、评剧、老调和丝弦。这四部作品代表了不同的思想内容,分别是宣扬孝道、歌颂爱情、民族团结以及邪不压正的主题思想。
(二)戏曲外译和《空印盒》
中国戏曲的外译以《赵氏孤儿》为代表,其在18世纪上半叶被译介到法国后,先后被译为其他语种广泛传播。从我国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的戏剧典籍被逐步译介到国外,涌现出了一批专业的戏剧翻译者。如汪榕培将“传神达意”的翻译原则运用于戏剧翻译中,他翻译的《牡丹亭》《邯郸记》《紫钗记》收获了业内译者和业外读者的一致好评;许渊冲提出了“三美”“三化”“三之”的翻译理论,并翻译了《西厢记》《牡丹亭》,这两部译著先后被纳入“大中华文库”和“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成为典籍英译后辈的典范;李正栓翻译的《河北戏曲名剧选译》是河北省出版的第一部戏剧英译本,成了译介河北戏曲的第一人。
文章选取李正栓所译《河北戏剧名剧选译》中《空印盒》一剧。《空印盒》共分为十场,每一场情节紧凑,人物特色鲜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将人物台词翻译准确之外,还要使人物性格有所体现,这增加了翻译的难度。《空印盒》讲述明崇祯年间,巡按何文秀奉命前往杭州调查王巡按被害一案,和仆人周能两人假扮道士,骗过杀手孙龙后,主仆二人分头行动。而何文秀却误入孙龙家,得知了女主人李月英是被孙龙霸占而来,并拿到了孙龙杀害王巡按的证据。此时,醉酒的孙龙突然回家,李月英帮何文秀慌忙逃离。何文秀与周能主仆二人汇合后发现城内所有客栈接到命令不敢接待客人住宿,便在妓院落脚,决定第二天捉拿陈坚和孙龙。而何文秀却掉以轻心将金印丢失,最后在仆人周能的计策下寻回金印,并严惩了陈坚和孙龙二人,进行了一场彻底扫黑除恶。这部剧颂扬了何文秀严惩贪官的公正果敢及周能的忠诚聪慧,突出了“邪不压正”的主题,是河北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之一。
三、翻译外:李正栓的翻译原则及其译外行为
译者行为包括译内行为和译外行为。译者作为意志体译者,具有语言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一方面扮演语言人的角色,另一方面扮演作为社会人的角色。译外行为即是译者“以社会需要为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已超出译者作为‘译者’的根本权限,是译者作为一个意志体社会性的反应。”。译外行为包括翻译标准、译文风格、读者意识等超出翻译本身的社会性因素。
(一)译者素养
李正栓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英国玄学派鼻祖——约翰邓恩的诗歌,他热爱诗歌翻译与研究,曾说:“热爱诗歌会让你更加热爱生活。因为诗歌让人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激情。”而他的诗歌释义也“总像阳光见了冰雪一样,令人豁然开朗,诙谐的语言让人捧腹深思”。李教授不仅英语功底扎实,对中国文化也研究颇深,这得益于他工作后仍坚持背诵英美诗歌和中国诗歌的经典作品。随着对邓恩研究的不断深化,李教授先后出版了《陌生化:约翰邓恩的诗歌艺术》《邓恩诗歌研究》《邓恩是个思想与艺术研究》等专著,并发表了多篇关于邓恩的科研论文,处于国内邓恩研究的领先地位。2010 年,李教授所译的《毛泽东诗词汉英对照读本》出版,这部译著花费了他近10 年心血,经过多次修改琢磨,才最终面向读者。经过多年的翻译实践和理论修养,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翻译风格——忠实对等,形神兼求。除此之外,李教授在典籍翻译上也颇有建树,他翻译的《乐府诗选》(英汉对照)《藏族格言诗英译》等典籍相继出版,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评价。在翻译诗歌的同时,李教授还编著了《英语诗歌教程》《英美文学教程》《英国文学学习指南》《英诗名篇背诵宝典》等多部教材,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李正栓教授在戏曲方面也颇具造诣,他在大学时期就喜欢听刘兰芳、单田芳等人的评书,甚至将自己听到的岳飞传和杨家将的故事翻译成英语,请给他上写作课的美国老师阅读并加以修改。在本科毕业留校任教之际,工作之余,他跟随美国教授伯恩·哈特等教授学习希腊悲剧。博士阶段他阅读了大量莎士比亚戏剧原著,且他研究诗人约翰·邓恩的原因之一是因为邓恩自幼喜欢去剧场看戏,这也是为什么邓恩的诗歌吸收了许多戏剧创作和表演技巧的原因。总而言之,李正栓教授翻译《河北戏曲名剧选译》不仅出于自身对戏曲的浓厚兴趣,更是出于他对戏剧领域的深刻研究。
(二)译者的翻译原则
李正栓教授在进行了多年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后,最终于2004 年,在《忠实对等:汉诗英译的一条重要原则》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翻译原则,即“忠实对等”。他通过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解读,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翻译家或工作者的任务不是消灭文化差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不能一味逢迎译语文化而任意改变源语文化。”李教授所提出的“忠实对等”不同于奈达的“功能对等”,即在翻译过程中,面对文化差异,不能一味地以译语文化为准,而应“忠实地去翻译,让文化差异存在”,才是真正的对等。李教授的“忠实对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理解对等、风格对等和用韵近似对等。第一,理解对等“既有语言层面的理解,也有文化层面的理解”,理解不仅是对句子表面意思的理解,也是对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国外译者在翻译中国的诗歌时,往往因不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使译作与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去甚远。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应先了解原文作者的文化背景,再进行翻译,由此达到理解的忠实对等。第二,风格对等,即“在翻译时应当争取保留原作的风格,尽量移植原作的风格”。这是为了保持原作风格,做好原文作者“传话人”的工作。虽然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但也不能不受原文风格约束,如任由译者进行创造,那“就成了用另一种语言对原作进行的改编。”他认为许渊冲的“复制性”翻译,不仅在意义上达到对等,也在风格上与原诗保持一致,是“风格对等”的表现。第三,用韵力求近似对等,即“译诗和原诗要在音韵安排方面形成基本对等。”用韵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而国外译者往往不重视译诗的韵律处理,所译诗歌通常差强人意。虽然由于英语和汉语的发音方式不同,如要完全在韵律方面达到一致确实增加了翻译的难度,但李教授认为“英诗常见的抑扬格或扬抑格和押尾韵的做法应当是可以考虑的”。他所译古诗《渭城曲》不仅达到了和原诗理解和风格上的对等,也达到了用韵的对等。此外,在面对文化负载词时,李教授赞成采用异化的方法,从而产生文化张力,吸引读者阅读。虽然在语际翻译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文化的流失,但“只要深入理解,恰当表达,原作风格和文化迁移是可以实现的”。
(三)读者意识
在语际翻译的过程中,考虑译语读者的接受程度是必不可少的。李正栓教授根据现存的文化差异,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给译语读者留下一点张力和审美距离是文化交流和审美要求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读者文化背景的差异不是将文化同化的理由,译者在翻译的同时虽然要照顾读者的接受程度,但不能一味地抹除原语文化内涵,而应尽量保留原文的“异质因素”,在不影响译文可读性的原则下进行翻译活动。为了保证译本的可读性,李教授在译完《河北戏曲名剧选译》后,还请了罗德·司各特进行审读,充分保证了译本的质量。李教授的读者意识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如果文中所表达的意思与英文中的惯用语相对应,就翻译为英文惯用语。如《空印盒》第一场《设伏》中,孙龙在得知何文秀前来杭州必然经过三江渡口,于是对陈坚说:“待俺前去杀了这个狗官,也就是了!”译文为“I will go there and kill him.A piece of cake.”。“A piece of cake”在英文中是“小菜一碟”的意思,在这里译者将“也就是了”翻译为英文中的“小菜一碟”,表现了孙龙对何文秀来访的不屑一顾,也表现了孙龙多年来作恶多端,已将人命当作儿戏的凶残性格。译者如此翻译,一方面考虑到文化差异中对等意义的存在;另一方面考虑了译语读者的需求,将原文意义成功转化为译语读者所能理解的词汇。
四、翻译内:《空印盒》和李正栓的译内行为
“译内行为”是指译者在译文连续统“作者/原文-读者/社会”内,以原文和作者为中心进行的翻译活动,反映了译者的语言性属性。“译内行为是译者的语言性行为,处于翻译的基本层,译者是语言人”。译内行为包括译者对译文内词汇、句法、修辞等翻译本身的处理。
(一)词语翻译
李正栓教授坚持“忠实对等”的翻译原则,所译作品不仅与原文意义对等,而且在理解、风格、押韵等方面也与原文基本对等。因此,李教授力图“求真”,做好译者“传话人”的工作。除此之外,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顾及读者的文化背景,因此在词语翻译方面尽量找到与译语文化相对应的词汇进行翻译,做到了“求真”与“务实”的相对平衡。以下从李教授所译《河北戏曲名剧选译》举例说明:
例1:
陈坚:(白)孙龙,叫你前来,只为这三天之内,有一巡按何文秀,前来杭州私访,此人年轻居官,铁面无私,甚是厉害,曾腰铡顺德知府。此番他前来杭州私访,焉有你我的命在?
孙龙:(白)大老爷我想那何文秀,前来杭州私访,必然过三江渡口,待俺前去杀了这个狗官,也就是了!
译:Chen Jian:(speaks) Sun Long,I called you to come just for this matter.An Investigating Inspector named He Wenxiu will inspect Hangzhou in disguise within three days.This man is young but an official disinterested and selfless.He once executed the death of Magistrate of Shunde with hand hay cutter.We won't be able to survive if he inspects Hangzhou in disguise this time.
Sun Long:(speaks) I think he will have to pass by Sanjiang Ferry to Hangzhou for this private inspection.I will go there and kill him.A piece of cake!
这段对话出自《空印盒》中的第一场戏《设伏》,交代了整部戏故事的开端。一方面,从这段对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陈坚和孙龙是整部戏的反派角色,他们俩又黑又恶,狼狈为奸。陈坚作为知府贪赃枉法,害怕巡按何文秀的私访,于是派杀手孙龙去三江渡口截杀何文秀。另一方面,从陈坚的口中可以得知何文秀的铁面无私,为接下来的何文秀主仆二人智斗陈坚的剧情发展做了铺垫。
这段对话具有浓厚的戏曲特色:首先,念白部分带有白话文的特点,符合剧情的故事背景,代入感强。其次,对话中有几个中国旧社会时期官职和活动的文化术语,如“巡按”“知府”及“私访”。根据对英语国家的了解,他们的同一社会时期是没有这类术语的。因此,如何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术语译为译语国家读者所能理解的词汇是比较困难的。最后,原文中如“铁面无私”等四字词语的翻译也是译者所要考虑的方面。
李教授在处理这些因素时考虑了译入语读者的需求,尽力做到“求真”与“忠实”。比如,对于文化负载词“知府”“巡按”等词,李教授译为“Investigating Inspector”和“Magistrate”,译者根据这两个官职的主要职能找到了英语词汇中与之相对应的词汇,尽力做到词汇的“求真”。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极富中国文化特色的术语,知府直译为“Zhifu”也是可以的。对于四字词“年轻居官,铁面无私,甚是厉害”,译者进行了省译,将这三个四字词在一句话中解释,体现了英语重形合的特点。此外,译者将问句“焉有你我的命在?”做了陈述句处理,直接说明人物目的,更为清楚简洁。但文中像“大老爷”“狗官”等词译者并未译出,这些词的缺失使剧中孙龙粗俗、残暴的性格不太鲜明了。
(二)句法翻译
《空印盒》中的人物对话分为念白和唱词,念白通常平实易懂,但唱词由于富有音乐性,因此每句唱词通常字数相同或最后两句稍做变化,这么做使人物唱词富有节奏性,读起来朗朗上口。李教授在处理此类语句时尽量按原文形式来译,在词数和句法方面稍做调整,使译文和原文在形式和风格上达到对等。
例2:
周能:(唱)事到临危常转安宁,祸福常由人来定。
何文秀:(唱)说什么祸福由人,道什么常转安宁,到如今兵围了察院,我好比笼中鸟难以飞腾。
Zhou Neng:(sings) Dangerous situations usually turn into a safe one.It is the people who decide misfortune and fortune.
He Wenxiu:(sings) Don't say people decide misfortune and fortune.Don't say dangerous situations turn into a safe one.Now the Imperial Bureau of Censors is besieged by troops.I'm like a bird in the cage which can't fly.
这段对话出于第八场《定计》中,讲述了何文秀和周能主仆二人因丢失金印,无法问罪陈坚,反被陈坚的兵力围困于察院当中,想办法寻回金印的情节。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何文秀因丢失金印陷于困局而惊慌失措、濒临崩溃的局面。而仆人周能却镇定自若,一边安抚何文秀的焦虑情绪,一边冷静想计策的不同反应。这段对话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密,富有节奏性。因此,李教授在处理此类译文时,注重形式和风格的“忠实”“求真”。译文每句词数大致相同,复制了原文的形式。第一句话“事到临危常转安宁,祸福常由人来定”,原文分别为主动与被动语态,译文中译者把第一句话用“turn into”译为主动语态。第二句话则用强调句译出了人主宰命运的含义,体现了周能的冷静与沉着。“说什么祸福由人,道什么常转安宁”两句话,原文没有直接表现其否定含义,译者将其译为并列的否定句,用“Don't”直接说明其否定意义,说明译者对原文语句的熟练理解。“到如今兵围了察院,我好比笼中鸟难以飞腾”两句说明了何文秀当时的困窘局面,并将自己比作笼中之鸟任人宰割。译者将原文中的主动语态译为被动,形象地表现出何文秀的危急境遇。后一句译为定语从句,符合译入语读者语言习惯。总而言之,李教授在尽力“求真”于原文形式和风格的同时,灵活变通,“务实”于译入语读者需求。
(三)修辞翻译
《空印盒》中的修辞主要是暗喻,在剧中第二场《渡江》中尤为明显。通过暗喻修辞的使用,可以看出何文秀和周能与孙龙智斗的精彩过程。李正栓教授在处理此类译文时,本着“求真”的理念,将暗喻句法译出。
例3:
孙龙:(唱)是驴是马是骆驼,先看头来后看脚,灰鸽妄想充鹞子,碰上老鹰命难活。
Sun Long:(sings) Is it a donkey,a horse or a camel? I will look at its head and then the feet.A pigeon can never be a sparrow hawk.It can't survive if it meets an eagle.
这段话是孙龙假扮船夫,为同样假扮成道士的何文秀和周能二人渡江时,为测试道士是否为何文秀时所说。他用驴、马、骆驼、灰鸽、鹞子、老鹰六种动物分别暗指何文秀所假扮的道士和自己,来观察何文秀的反应,体现了孙龙的阴险狡诈和凶狠残暴。李教授在译文中准确译出动物的名称,并在句式上稍做变动。如第一句“是驴是马是骆驼”,原文并不是疑问句,李教授则将此句译为一般疑问句,“求真”于原文含义。第二句增译主语“I”,突出主语孙龙。最后一句用“if”引导条件状语从句,化解了中西文化在句式上的差异,提高了译文的可阅读性,达到了“求真-务实”的平衡。
五、结语
李正栓教授所译《河北戏曲名剧选译》是第一部河北戏曲英译本,填补了河北在戏曲英译方面的空白,推动了河北戏曲的传播和推广。文章通过运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从此译本中得出李教授在英译方面功力之深及所涉领域之广。李教授在英译过程中坚持“忠实对等”的翻译原则,将译文与原文在理解、形式、风格方面达到对等,展现出戏剧原本的风貌。除此之外,李教授在追求“求真”的同时,实现对读者和社会的“务实”,在了解两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照顾译语文化读者的感受,运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式,灵活译出剧本内容,提高了译本的可阅读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