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演讲课程思辨能力培养及课程思政探索①
2020-11-25姜奕杉
姜奕杉
一、引言
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教育部2018 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也指出,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及合作、创新精神。高等教育,尤其是外语类专业,更应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导向正确,让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不同,养成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综合素质,成为合格的文化传播者。
英语演讲作为英语语言能力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对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和提升,是训练学生分析、推理、论证思辨能力及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的有效方式。演讲课程是思辨能力教学最集中的体现,通过对语言的综合运用和输出,学生可以提升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论证问题能力等思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提升个人素质修养,以更加自信的风貌面对未来的挑战。
二、英语演讲课程的课程目标
(一)英语演讲课程的知识目标
英语演讲课程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主要介绍演讲的定义、分类、如何准备演讲及如何演讲等,主要知识内容包括克服怯场、自信诚信、选题立意、分析观众、论证观点、撰写讲稿、善用语言、视觉辅助、竞技口才、雄辩说理等。通过观摩名人演讲、准备演讲、组内讨论和总结,完成演讲实践及回答提问、同学互评,夯实学生的英语语音、语法、词汇、语篇基本知识,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英语演讲课程的能力目标
孙有中(2019)指出,高校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人际沟通的能力,更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用英语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及创新创业。英语演讲课程的能力目标除了熟练运用英语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还包括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项目式讨论、演讲实践、学生互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认识并解决问题能力。
当前本科生普遍缺乏思辨能力,思维定式严重,尤其体现在演讲课初期的话题准备,学生普遍倾向于资料的搜索和观点的罗列,而缺乏自己的主观思考。因此,英语演讲课的能力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英语演讲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英语演讲实训实操,养成良好的思考能力。例如,自主选择演讲主题、确定内容、分析观众、选择策略、回答提问等。通过准备演讲到演讲发布,系统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整合、总结能力,同时在与同学的交流和互相评价中,产生新的思考和想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
(三)英语演讲课程的素质目标
素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重中之重,英语演讲要坚持德育育人的教学理念,设立素质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及综合素养,包括自学能力、社会公德、价值取向,以及自信、开放、包容的情感能力,具备开阔的视野及富有逻辑的口才,拓展思路,提高沟通技巧,能够坦诚、自信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发挥演讲感染人心的力量,鼓舞和激励更多的人,进而做到知行合一,崇德向善。
(四)英语演讲课程的思政目标
结合英语演讲话题的多样性及开放性,英语演讲课程思政目标旨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启发型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以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弘扬传统文化等维度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使学生在具体演讲实践及讨论中对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等核心内容有更深领悟。
三、英语演讲课堂课程思政展开路径
1.课前
进行课程设计,明确课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及思政目标。通过对演讲的具体训练,使学生明确演讲的目的、用途、特色,进而能够做到雄辩、励志的目的。在演讲主题内容上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职业规划、兴趣爱好等相关的演讲主题,即训练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又明确思政教育方向。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项目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课中
在课堂具体教学中,以项目式教学为导向,首先由教师介绍主要知识,进而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拟定演讲主旨与纲要。采取组内互评及组组互评的模式,并在教师带领下进行多元化评价。纲要拟定后由各小组具体补充演讲内容,包括例子、数据、证言等。拟定演讲稿之后鼓励学生提前自我演练,由组内成员给出指导、建议,准备充分后统一在班级进行正式演讲。课堂演讲过程包括定稿演讲和现场回答教师学生提问两部分。
在全部完成后,教师和学生将对该同学进行课堂评价。通过认真聆听每位学生的演讲并给出反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演讲的理解和感悟,克服紧张情绪,避免常见的诸如忘词等问题,同时锻炼独立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评价思维。此外,每次课堂演讲教师都会将每位同学的表现录制视频,让演讲者从旁观者的角度认清自己的优劣势,总结经验,争取在下次做到更好。
3.课后
演讲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撰写演讲心得,总结个人优势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梳理存在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此外,学生需要进行评价总结,总结班级其他学生的优缺点,进而帮助自己养成自我查摆问题思维及评价思维。英语演讲课程注重多元化过程性和形成性评价,课后教师会统一梳理评价,给学生及时反馈和改进建议。教师还需反思课程目的是否落实,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助力课程目标达成。
四、英语演讲课程思辨能力及课程思政融合优势
英语演讲课程思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演讲的主题可以涉及文化、经济、政治、生活、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通过演讲实训,夯实学生思辨能力,同时将思想政治信念、提升文化自信等内容融入演讲主题,融入课堂教学,做到润物细无声。
(一)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英语演讲课堂主题演讲的开展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及热点问题,了解中国文化及思维特点,同时了解英语国家基本国情及热点问题,英语国家文化及思维特点。此外,在英语演讲中掌握常见演讲话语的语言交际需要,了解英语演讲常见词汇及表达习惯、常见句型,并写作完整的英语演讲稿,进而了解中西方文化语言思维的异同,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国际化的视野,以更加开阔的眼光观察外部世界。
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外语类人才更应该具备国际化视野及开放、自信的沟通技巧。英语演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学习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也帮助学生客观看待西方价值观,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加深对本国传统文化及道德修养的理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和弘扬者。
(二)英语演讲课程思政中家国情怀的培养
演讲过程重在学生主动参与,学生通过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例如开展即兴英语演讲和演讲互评等,来展示能力,发掘其自身核心价值,进而提升自信心和勇于面对一切的勇气。在抗疫主题演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深刻体会,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对中国抗疫伟大事迹进行讲述,有对钟南山等抗疫英雄事迹的介绍,有对前线医务人员感人故事的再现,有对自己身边平凡人的抗疫事迹的记录,从各角度展示抗疫中的伟大事迹,彰显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在无形中使学生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在此过程中,抗疫主题演讲和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使学生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有了全面深刻的认知,使学生真正做到以小见大,学以致用,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感知国家强大。
在学生自主演讲中,有相当多的学生选择讲述“我的家庭”,讲述了祖辈、父辈和当下生活条件的不同,从细节处反映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 周年以来的惊人变化和伟大成就,彰显了国家的强大和自豪。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先国后家、为国而家”深入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在学生演讲中也再次得到体现。通过演讲的显性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隐性参与意识,坚定学生的爱国理想信念,真正做到思想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英语演讲课程思政中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
演讲课程的选题涉及立德树人、情感美育、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等,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钻研问题、分析、整合问题,同时帮助学生发掘身边的美,产生学习兴趣,进而理解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演讲显性手段,学习中国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在进行“我身边的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演讲时,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介绍家乡传统,包括庆阳刺绣及香包、皮影戏、花儿会等甘肃特色文化,不仅详细介绍历史、发展、人文,更结合自身感受,发掘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媒介,及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内容及形式,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普及。也有学生介绍并展示敦煌莫高窟及天水麦积山石窟,思考并探讨石窟相关内容的翻译及对外传播,进一步弘扬本地传统文化,并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五、结语
英语演讲课程作为一门综合语言技能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进一步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用于英语演讲的专项技能及策略。通过自主、互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演讲活动的情境中既熟悉了英语演讲过程,又学习了相关英语语言的应用,提升了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进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此外,通过主题演讲,学生可以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英雄事迹,从而激发家国情怀、开阔国际视野,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