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环境下课堂师生互动话语权特征研究①
——基于英语专业课堂一手语料的分析
2020-11-25雷心恒
雷心恒
一、引言
课堂是师生互动最重要的场所,是传授学术知识并将社会生活相融入的重要渠道。国内外对课堂互动话语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基于外语环境下课堂师生互动话语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剖析较少,特别是基于一手语料的探讨不足。文章基于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课堂师生互动一手语料,以及相关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对师生话语权特征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研究问题展开:英语专业课堂话语权现状如何? 影响师生互动话语权的因素有哪些? 由此得出的结论和解决方案是什么?
二、文献综述
(一)学生话语权
福柯是首位将权力与话语联系起来的学者,他认为话语不仅代表着一种语言符号,还隐含着以话语为载体的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它包括“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两个纬度。“话语权利”是一个人的话语权利,体现为个体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理性或感性地反映自己的想法、思想、态度和价值观;“话语权力”,指一个动态过程和结果,主体在巩固地位同时获得话语权力。学生话语权是指学生这一群体在教育活动中所具有平等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见解的权利。而今师生话语权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紧张关系,前者往往会导致后者话语权的缺失和错位。学生话语权的缺失主要表现为话语权的沉默、假性赋予与不平等分配。
(二)国内外关于影响课堂师生互动因素的研究
国外学者Rod Ellis(1998)将影响课堂互动因素确定为:大纲、方法、氛场、输入、输出机会和接纳。国内外学者对于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教师,如Ilatov等人认为,教师的交流方式会影响师生的课堂互动,Sp-sulding 等人考究了教学手段的影响力,发现喜欢采取惩罚方式教学的教师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从而影响知识的迁移。我国学者谢岩就教师的情感这个具体的因素与课堂互动效能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建议两个主体均应考虑双方的情感需求。佐斌(2002)将影响课堂师生互动的因素分为背景、观念、特质和任务因素四类。任梅(2007)认为教师观念、学生自身观念和学习策略、班级焦虑、师生和谐、教师的教学技巧等因素与师生课堂互动有着紧密联系。
以往的师生互动研究领域较多关注基础教育课堂,从教师角度出发。文章聚焦高等教育领域,重点研究学生话语,在探讨师生互动话语权特征的同时来发现课堂教学问题。
三、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选取商务、教育英语专业毕业班学生。课程类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新课和复习课,参与教师分别为商务英语谈判、外贸合同单证、国际贸易实务教师。文章共收集了12 节课的视频记录,每节课时长为45 分钟。
(一)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
问卷的问题围绕课堂记录分析展开,重点了解学生对课堂现象的感受。调查问题主要集中在话语机会、发言频率、课堂活动频率和提问频率等16 个问题。因每份问卷收集的定量数据较多,涉及师生主观要素较少,故以师生个别访谈法作为辅助,收集一些师生对于典型课堂话语现象的真实感受与看法。
(二)量性分析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该研究采取量性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全面考察课堂师生互动话语的特征。文章将对课堂记录进行量性分析,包括话语量、话语机会和话语长度三个维度,问卷为辅来反映较大的调查主体对课堂话语现象的一般看法。文章对个人访谈和师生话语过程采用质性分析,重点观察教师和学生的内心感受和课堂话语现象,并分析角色,明确师生在课堂上各自所扮演的角色、所处地位和双方关系;根据课堂师生互动现象确立质性分析的三个维度,即教师知识、道德和纪律权威的建立;对典型教学片段尝试客观分析,探索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关系。
四、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师生互动语料定量分析
1.不均等的话语机会
话语机会多少是根据话语转换主体拥有主动发话权的次数来区分的。12 堂课教师话语机会与学生的均值比为1.28,总体而言,教师的话语机会高于学生,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2.不相当的话语影响力
话语机会属于话语的表层结构,而内容则属于话语的深层结构,话语机会的获得实际受话题的引发以及话语内容的限制。文章对话语内容进行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师生教学互动的主要模式为:“教师指导或提问、学生回应、教师反馈”。
3.错位的话语方式
师生话语权的错位意味着师的话语内容未能与生的思想有效结合。这部分以教师提问话语为研究对象,对问题的类型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将问题分为记忆、理解和创造三个层次。12 堂课中10 堂课的低认知题比例均达到或超过50%,而高认知题比例均小于30%。由此得出,学生回答问题最常见的类型是记忆,其次是理解,而创造性观点则是最少的。分析可见,教师和学生对话语权的把握存在错位。
4.缺乏创意性的话语内容
学生话语的内容大多来自既定的文本,传统教学模式认为学生只需要“读书”,而不需要发表个人见解。根据对12 堂课的学生复述话语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复述话语的数量占学生总话语量的一半以上,最少为61%,最多为86.2%。
(二)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结果分析
访谈对象从各班选择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访谈用录音笔记录而后转写成文本供后续研究使用。通过相关统计软件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教师课堂话语量大于学生,且这一现象得到师生的认可;教师比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言,但学生认为自己拥有足够话语机会;学生的话语大多围绕既定文本展开,缺乏创造性;学生普遍对课程感兴趣,但参与度不高。最终结果显示,不同层次学生对课堂讨论的看法差异显著,些许偏差可能与学生本身学习成绩有关。
(三)教师权威的影响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不平等,这显示出教师拥有一定的权威。在此分析中将教师权威分为知识、道德和纪律权威。知识权威体现在教师处于知识储备的主导地位,担任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道德权威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传递着自身的三观,展示着道德行为。纪律权威主要是指教师使用话语来维持课堂纪律,使课堂处于一个融洽的教学氛围中。
1.知识权威的确立
知识权威的确立,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是教师确立权威最为常见的类型。如以下教学片段:学生在“不同文化中的礼仪——巴西”的课堂上做展示。
S:“巴西人表达感激时会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耳朵。”
教师:“他是在摸自己的耳朵吗。”
S:“是的,他自己的。”
T:“我们在灼伤自己时通常会摸耳朵,而巴西人则是在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用手指轻弹下颚表明你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手势有什么用(师开始示范),这个……”
学生尚未给出反馈,教师便继续接下来的内容。
从此教学环节中可以看出,课堂中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为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反馈是十分直接与简短的,或是没有任何反馈教师就继续课堂教学。
针对这一课堂环节,研究者就此现象对该教师进行了访谈,教师表示教学时间有限,直接传授学生学习效率更高。
因知识权威的影响,课堂依旧是教师主导的局面。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出于教学的需要,严格控制学生话语,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缺乏独立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将会更加依赖教师,从而阻碍和磨灭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道德权威的确立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应该扮演一个模范的角色,引导学生的行为。以下是教师在课上讲述的自身经历和看法:
T:“我孩子的老师告诉我们应该陪读,但我有自己的事业。我是不太赞同这个观点的,我不是很喜欢一代去绑架上一代……”
在课堂上,教师传达着自己的价值观,但几乎没有学生给予反馈和评价。调查者在课后对学生进行了访谈。有学生表示不太赞同教师的观点:“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孩子需要家长的陪伴与教育。”教师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这节课中,一些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却没有进行互动,是因为教师用自己的道德权威来传达观点,而学生在潜意识里认为教师所传递的价值观不会有误,更不知道如何与教师互动,以至无法提出自身想法。
3.纪律权威的建立
纪律权威的建立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混乱时,利用言语对课堂进行调控的一种方式。例如,课堂中教师有“大家安静,把手机收起来,认真听课。”“学生X,请回答一下”等类似话语。此时,教师利用纪律权威使脱离状态的学生回归课堂,使教学能有序进行。
教师利用纪律权威让学生迅速回到课堂,却不明白课堂纪律混乱的原因,也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在选择话语运行模式时,如何避短扬长,是研究者和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课堂话语的数量和质量上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和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改善双方话语运行模式还任重道远。
五、结语
基于课堂话语的分析和反思,针对课堂实录中所反映出的差距和不足,提出参考与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当给予学生话语权,借鉴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优化教师问题认知水平,合理设计问题。关于对学生的建议;学生应将兴趣付诸实践;转变观念,提高主体意识。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为理解和分析英语课堂话语的现象提供了条件,但也有许多局限性,仅局限于研究一所学校,受访对象不完全、理解分析方法不够多样等,在未来的研究都需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