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新时代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研究
——基于江苏10所独立学院的调查
2020-11-18周超
周 超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履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时代更要有新担当。作为“三全”育人的一支重要力量,独立学院辅导员不仅要紧跟党政步伐,还要紧贴学生实际;不仅要走近学生的身边,更要走进学生的心里;不仅要拥有扎实、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丰富、多维度的管理实践经验,做到理念超前、服务靠前、工作提前。提升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能力,推动辅导员职业化进程,是提高独立学院辅导员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的必然之举,也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提升独立学院办学质量的关键路径。
一、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的问题
笔者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江苏省10所独立学院,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0份,有效回收率为96.7%。所选样本分布上,男性占33.4%,女性占66.6%;30岁及以下占48.3%,31-40岁占32.1%,41-50岁占19.6%;硕士占6.4%,博士占3.4%;助教占28.3%,讲师占64.8%,副教授占6.9%;工作1-3年的占15.2%,4-8年占42.1%,9-13年占26.2%,14-18年占13.1%,19-23年占3.4%;专业背景为思想政治教育等文科专业占57.9%,理工农医科专业占38.6%,其他专业占3.5%。
1.独立学院辅导员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认同感不高。调查发现,近1/5的辅导员认为所从事的工作不是特别重要,觉得自己的工作得到尊重的只有22.7%,从未想要变动单位或者调离岗位的只有5.2%,超过80%的被调查者觉得自己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时间和条件根本无法得到完全保障(表1)。虽然辅导员被明确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专任教师相比,在身份上没有享受同样待遇。比如,有些独立学院专任教师全部纳入编制,而辅导员则是人事代理,辅导员对这种角色设置缺乏认同,往往视其为一种岗位而非一种职业,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有些独立学院对于辅导员的岗位设置、任务分配也不科学,没有完全执行好国家有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各项规定,在人员调整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工作具有连续性、衔接性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和学生工作本身的实效性,导致校友感情淡化、师生联系弱化的现象。因此,提升辅导员的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认同感,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首要问题。
表1 江苏省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现状一览表 (%)
2.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知识结构不够完备。近些年来,随着入职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独立学院辅导员的学历是硕士及以上的超过9成,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辅导员队伍的知识储备与能力状况。新入职的辅导员虽然学历较高,但知识与阅历仍比较欠缺,相当一部分辅导员入职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知识体系略显单薄。从表1可以看出,52.8%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经常感到心有余力不足,32.7%认为不能高质量完成所有工作,14.5%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能够高质量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仅有44.2%的辅导员认为可以保质保量完成所有工作,由此可见辅导员的知识结构还不完善,知识储备相对不足。调查发现,独立学院30岁以下辅导员达48.3%,1/3年龄在31-40岁,2/5的年龄在41-50岁。在“互联网+”时代,各种知识和信息更新迅速,“00后”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渠道丰富多样,对辅导员知识结构的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年龄原因,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存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这也对辅导员处理学生矛盾问题能力提出了更高挑战。因此,如何提高辅导员自身知识储备水平,构建完善的职业知识必备体系,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3.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所需职业素质不强。调查表明,97.9%辅导员认为迫切需要职业生涯发展能力方面的培训,48.9%的被调查者认为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的分工不是非常明确(表1)。通过调查可知,独立学院辅导员对自身职业能力评价不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能力、科研与教学能力、心理健康疏导能力、科技创新指导能力方面“较好”以上的比例没有超过50%,认为学业职业就业辅导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组织能力方面“较好”以上的比例不到60%,仅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执行能力方面自评超过了80%(表2),作为学生“人生导师”并未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作为学生“知心朋友”也未实实在在发挥朋辈效应。因此,如何提升辅导员职业幸福感以及综合素质,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核心问题。
表2 江苏省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能力自评一览表 (%)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职业生涯发展的调查分析
1.独立学院对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存在不平衡。《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强调,制定和实施标准的目的是“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为各级部门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基本依据,推动各级部门进一步制定完善辅导员队伍准入、考核、培养、发展、退出机制。逐步明晰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也明确要求各高校“保证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2]。对个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调查显示,17.9%的被调查者选择“组织内调至专业教师”,13.4%选择“考取正式编制的组织外单位”,52.1%希望“能够走组织内职称晋升”,15.5%选择“组织内职务级别晋升”,“其他”为1.1%。由此可见,各独立学院对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重视程度不一,有的学校辅导员师生比远远超过1∶200,有的学校辅导员没有事业编制,有的学校辅导员职务职级晋升渠道不畅,有的学校辅导员待遇不高,这些问题都说明独立学院主管部门没有真正意识到辅导员这支队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相对于母体高校学生而言,独立学院的学生智商不低,情商更高,思维也更加活跃,但自律性和自觉性不高,因而需要辅导员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另外,由于各母体学校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不同,各独立学院在政策制度层面和具体落实执行层面差别较大,一定程度上导致独立学院辅导员出现转岗、离职等职业流动现象。
2.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平台的供给存在不平衡。在关于辅导员与专任教师教学和科研发展平台供给的调查中,认为教学和科研平台保障“非常到位”或“比较到位”的仅占19.6%,可见独立学院辅导员在开展教学科研时,缺少必要的软硬件条件保障。在职业发展上升通道上更是无法比拟,被调查者认为,同样的工作年限,专任教师待遇一般要比辅导员高,职称评审也会更快一些,近1/5的辅导员表示,如有机会将选择“转入专业教师队伍”,面对这种情况,只有不断拓宽和提升辅导员发展平台,他们才会有冲劲,有干劲,更有韧劲。同时,在调查中,近75%的被调查者认为,各独立学院辅导员能力的锻炼和培训平台供给不足,学生工作的显示度和影响度不可与母体学校相提并论;攻读博士学位,独立学院辅导员很少有机会争取到名额;挂职锻炼,独立学院辅导员不可能到更高层次的一本院校交流锻炼,其工作能力得不到全面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独立学院辅导员的职业流动。
3.独立学院辅导员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自我认识存在不平衡。调查显示,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内因受到个人职业规划(34.8%)、求知欲(18.3%)等内在因素的激发,而在外部因素中,选择工作待遇和实际工作需要分别占了46.9%和50.3%。同时,辅导员在职业发展何时选择离职时,近8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工作5-10年,可以看出此阶段是辅导员职业发展倦怠期。当遭遇职业发展瓶颈时,辅导员往往强调客观因素多一点,主观因素考虑少一些,比如自己有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有没有一心一意坚持职业理想、有没有一丝不苟做好本职工作、有没有一以贯之践行初心和使命等等。另外,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工作考核事关个人的职业发展及薪资待遇,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工作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考核目标而不是工作对象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无边界特征
1.无边界职业生涯的内涵。无边界职业生涯是相对于传统职业生涯而言的。传统职业生涯是在工业经济时代以“关系型”心理契约为基础,以忠诚获得工作安全,通过组织对个体进行专门培训、加薪、晋升,以及组织提供相关岗位技能的不断积累,实现个体职业生涯的一个或两个边界。个体职业生涯模式是线性等级结构,是一种科层式职业生涯管理模式,主要强调组织对个体的作用。而无边界职业生涯是以“交易型”心理契约为基础,以绩效或灵活性获得雇佣,通过个体不断提升自身可雇佣能力,实现个体在组织内部或跨越组织边界的流动,从而实现个体心理意义上的成功感,是一种跨边界、短暂性的职业生涯管理模式,强调个体主体作用,其本质上是个体跨越组织边界的流动。[3]
2.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无边界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198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17年)等文件相继出台,国家对高校辅导员越来越重视。与其他职业相比,辅导员职业相对稳定,其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模式是传统的、科层式的,是一种线性等级结构,没有明显的无边界特征。近年来,由于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高校选才育才用才的指导思想发生改变,高校教师“非升即走、非升即转”岗位聘任制逐步实行,教师职业流动不断加快。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无边界趋势逐渐显现出来,究其原因是在独立学院现行的运行和管理体制下,辅导员无论是与母体学校辅导员还是和本院专任教师相比,其工资待遇相对较低、社会认可度不高,个人缺乏职业自豪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另外,独立学院辅导员较为年轻,多为“85后”“90后”,在这个职业生涯发展年龄阶段,他们都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不断积累自身的可雇佣能力,通过组织内部流动或跨越组织外的流动,实现自我价值。一旦自身内部、外部条件成熟时,他们便将想法变成职业流动的实际行动。
四、新时代提升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路径
美国学者舒伯认为:“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不可逆转的过程,职业生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4]独立学院辅导员有其特殊的成长规律和发展规律,在个人发展准备、探索、发展、维持、衰退的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辅导员应时刻注重提升自己的可雇佣能力,不断满足不同生涯发展时期素质和能力要求,真正实现自身职业化发展。
1.聚焦制度建设,确保提升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作为独立学院较为庞大的工作群体,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深刻影响着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作为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主体,独立学院及主管职能部门完全有责任有义务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增强信心、树立恒心、守住初心。要根据教育部门的各项规定,进一步梳理强化学生工作的管理体制,完善优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宏观制度体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生师配比标准(1∶200),进一步明晰辅导员的选聘考核标准和岗位要求,突出辅导员政治素质、思想政治工作业绩和育人成效的考核,通过设立校级专项研究课题,引导辅导员围绕学生工作实际、学生成长等方面开展研究,不以发表文章作为结题要求。要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细化优化辅导员职称评审、职级晋级、职务晋升等制度,在专业技术职务和职级评聘评审中真正做到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5]要充分重视辅导员的在职培训,进一步细化优化职业培训制度,在出国进修、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短期培训、挂职交流等方面予以支持,为提升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能力提供精准化、精细化和人性化的服务。进一步加大辅导员激励力度,在校级各类表彰中单设比例和名额,按照一定标准设立辅导员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细化优化福利待遇保障制度,将辅导员与专任教师一视同仁,从事业编制身份、办公条件、住房保障、家属安置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辅导员的福利待遇,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在综合考核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为辅导员设置专项岗位津贴、工作补贴或奖励性绩效,提高辅导员工作量分配系数,确保辅导员的劳动得到认可和尊重,收入待遇与工作付出及实际贡献相匹配,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进而实现通过制度引领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目的。
2.聚合平台建设,确保提升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保障措施更加有力。作为承担学生“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角色的辅导员,在为工作对象提供发展平台的同时,其自身职业发展同样离不开各种平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6年)[6]和全国教育大会(2018年)[7]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性的方向指引和路径遵循。各独立学院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和队伍实际,积极为辅导员搭建各种平台,进一步优化“辅导员创新工作坊”“辅导员之家”“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等建设,选树宣传有代表性的人物,运用多元化、时尚化、鲜明化的元素来凝练、表达、展示新时代辅导员的职业形象,打造勤于思考、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善于创新的辅导员职业文化。进一步优化交流平台建设,分地域、分区域、分行业、分专业搭建全校、全省乃至全国范围的辅导员工作联盟或研究会,打造专业化、集群式的专业智库,通过举办辅导员论坛、工作沙龙、职业能力大赛、素质拓展、最受欢迎的辅导员评选、跨校交流、地方挂职锻炼等多种活动和形式,为独立学院辅导员互动交流、积累经验、提高素质提供广阔机会。通过制定实施辅导员及学生工作专项行动或活动计划,打造辅导员心有所属、引以为豪的精品项目,持续扩大辅导员队伍的社会关注度、工作影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优化科研平台建设,通过组织辅导员进学科、进团队,承担形势政策、军事理论、心理健康、创业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教学任务,在科研中锤炼学风、在教学中历练教风,不断提升辅导员的科研与教学能力。
3.聚力自身建设,确保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能力更加全面。“打铁还需自身硬。”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奋斗。作为新时代辅导员,始终要把坚持学习作为一种习惯,把追求卓越作为一种品质,把创新思维作为一种要素。独立学院辅导员要时刻注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能力,结合时代语境和学生话语体系,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舆情引导能力,创新工作方式,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和主动权。要时刻注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组织能力,紧扣新时代大学生特点和班团特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现有各种资源,全力提高青年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时刻注重提升科研与教学胜任能力,注重科研思维训练,夯实科研基础,加强教学能力培养,持续改善教学方式,强化教学效果,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使自身从事务主义者向理论与实践兼具的行家里手转变。要时刻注重提升日常管理事务执行能力,根据“互联网+”时代学生管理工作特点,增强法治意识,提高事务处理能力、规范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善于总结反思,勇于改进工作,切实提高工作效率。要时刻注重提升心理健康疏导能力,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成长规律和心理特征,找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痛点、堵点和盲点,提升精准排查能力、精心辅导能力和精确督导能力,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工作载体,培养青年学生的阳光心态、积极状态和主动姿态,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时刻注重提升科技创新指导能力,熟悉并掌握“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章程和要求,积极参加各类大赛的实战指导和创业导师培训,提高自身科技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深造站台、练武舞台和展示平台。要时刻注重提升学业职业就业辅导能力,熟知所带专业、年级学生的教学大纲或计划,熟悉所带学生专业、学生从事行业的最新发展情况及人才需求状况,开展“一对一”“面对面”“键对键”的学业辅导、就业指导,帮助每个学生做好人生规划,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人成才成功。除此以外,创新能力是确保个体的各种能力发挥最大作用的关键因素,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因时而新、因时而动、因时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不断探索新思路、开辟新途径。
新时代,新起点,新期待,新担当。独立学院辅导员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角度,从全天候、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深度,忠诚辅导员职业、忠诚高等教育事业、忠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大限度激发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努力成为一名信仰真、行为善、心灵美、能力强、素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