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候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
2020-11-17杨军锋闫曙光曹晓菊
杨军锋 闫曙光 曹晓菊
(1.西安市第五医院 风湿免疫科,陕西 西安 710082;2.陕西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3.陕西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陕西 西安 710068)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病变为特征的,累及全身各个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肠道菌群失调会使组织上皮粘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使机体丧失免疫耐受能力,导致RA疾病发生[1-2]。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主要由外感风寒、湿邪入侵、气血壅滞不通、痹阻脉络而致的骨关节肿胀、疼痛、僵硬。RA中医证候与脾胃运化有密切关系,胃肠道症状与中医阴阳、脾胃有关系[3]。因此,我们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治疗的RA患者60例作为对象,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候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中医证候将其分为湿热证(n=29例)和寒湿证(n=31)。湿热证组男6例,女23例,年龄20~78岁,平均(46.25±5.53)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5.2±1.5)年。寒湿证组男7例,女24例,年龄(18~75)岁,平均(45.54±5.3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排除标准见相关文献[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无特殊饮食习惯,收集粪便前需前排干净尿液,再用一次性采集杯收集清晨新鲜粪便样本,收集者佩戴无菌口罩及手套,用无菌棉签取2~5 g粪便样本,迅速放置到细菌培养皿中,并置于-18℃环境内,0.5 h内送检。在匀浆瓶放置0.5 g粪便样本,用连续稀释法进行连续稀释,根据不同细菌的不同正常值,选择不同的稀释度进行培养。将标本置于有氧条件下,放置恒温箱37℃孵化培育24 h后查看检测结果。厌氧菌材料放入厌氧箱37℃孵化培育72 h,查看观测结果。对比两组肠道需氧菌测定结果和肠道厌氧菌测定结果。
2 结 果
2.1两组肠道需氧菌测定结果指标比较 湿热证组肠杆菌、肠球菌明显多于寒湿证组,寒湿证组酵母菌多于湿热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肠道需氧菌测定结果指标比较(LogN/g湿便,
2.2两组肠道厌氧菌测定结果指标比较 湿热证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明显多于寒湿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肠道厌氧菌测定结果指标比较(LogN/g湿便,
3 讨 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发病率较高的自身免疫病易造成关节畸形病变,导致劳动力丧失、肢体残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6]。除了关节病变外,类风湿关节炎还可侵犯机体多系统,出现肺间质病变、周围神经系统炎症、慢性贫血、血小板以及白细胞减低,同时伴焦虑、抑郁、心情不畅等心境障碍[7]。中医认为RA属于“痹病”、“尪痹”范畴,RA疾病的致病因素较多,主要分为正虚和邪实两大原因,致病主要因素是正虚,因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脾胃双虚等内因,发病的主要条件是邪实,由于外感风寒、湿热等,致使气血不畅、经络痹阻、流注关节而发病[8]。现代医学认为RA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当肠道的正常菌群遭到破坏,打破了相对稳态的平衡,肠道内有益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增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致病菌及其释放的内毒素可直接侵袭肠粘膜,导致肠道屏障受损,菌群穿透粘膜移位,造成机体局部肠粘膜免疫反应以及全身免疫系统失衡,引发RA或致使原有的RA加重[10]。
本研究中,湿热证组肠杆菌、肠球菌明显多于寒湿证组,寒湿证组酵母菌多于湿热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证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明显多于寒湿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不同的证候呈现不同的菌群失调的趋势,临床上可根据其中医证型给予清热化湿或温胃散寒的药物来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状况,进而提高RA预防和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候与肠道菌群有密切关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症状,不同中医证候的患者的肠道菌群分布存在差异,改善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对临床预防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