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与血清胃蛋白酶原的相关性研究

2017-11-29毛卫玲姚民武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11期
关键词:消化性证型溃疡

毛卫玲 姚民武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与血清胃蛋白酶原的相关性研究

毛卫玲 姚民武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目的观察消化性溃疡活动期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的相关性。方法94例患者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脾胃虚寒证组61例,肝胃不和证组17例,脾胃湿热证组16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Ⅱ水平及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受试者的幽门螺杆菌水平并分析比较其相关性。结果消化性溃疡活动期(A)患者主要分布为脾胃虚寒证(64.89%)、肝胃不和证(18.09%)和脾胃湿热证(17.02%);消化性溃疡全部患者中多伴有Hp感染(74.47%)。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与复合性溃疡的胃蛋白酶原Ⅰ、Ⅱ水平两两比较均差别不大(均P>0.05)。消化性溃疡的胃蛋白酶原Ⅰ、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不同证型的胃蛋白酶Ⅰ含量比较,基本趋势为肝胃不和证组>脾胃虚寒证组>脾胃湿热证组。本研究中无论Hp阳性与阴性,脾胃虚寒证组胃蛋白酶Ⅰ含量均高于脾胃湿热证组(均P<0.05)。肝胃不和证组胃蛋白酶Ⅰ含量均高于脾胃湿热证组(均P<0.05)。无论Hp阳性与阴性,肝胃不和证组与脾胃虚寒证组PGⅠ含量均较高,两型间比较差别不大(均P>0.05)。不同证型的胃蛋白酶Ⅱ含量比较,基本趋势为脾胃虚寒证组>脾胃湿热证组>肝胃不和证组。本研究中在Hp阳性组或全部患者中,脾胃虚寒证组胃蛋白酶Ⅱ含量均高于脾胃湿热证组(均P<0.05)。而在Hp阴性组,脾胃虚寒证组胃蛋白酶Ⅱ含量与脾胃湿热证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在全部患者中,肝胃不和证组胃蛋白酶Ⅱ含量高于脾胃湿热证组(P<0.05)。而在Hp阳性或者Hp阴性组,肝胃不和证组胃蛋白酶Ⅱ含量与脾胃湿热证组比较均差别不大(均P>0.05)。无论Hp阳性与阴性,肝胃不和证组与脾胃虚寒证组PGⅡ含量较高,两型间比较差别不大(P<0.05)。结论1)血清PGⅠ、Ⅱ升高对诊断消化性溃疡疾病具有一定意义。2)消化性溃疡各证型的PGⅡ水平和Hp感染与否提示存在显著差异,而消化性溃疡各证型的PGⅠ水平和Hp感染与否未提示存在显著性差异。3)无论Hp阳性或者阴性,血清PGⅠ、Ⅱ含量升高可作为提示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寒证或肝胃不和证的临床依据之一。

消化性溃疡 中医证型 胃蛋白酶原 脾胃虚寒

消化性溃疡(PU)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本病的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穿孔、狭窄、癌变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人体健康[1]。胃蛋白酶原(PG)是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可分成

PGⅠ、PGⅡ两个亚群。研究表明,血清PG水平的变化可反映胃黏膜的形态和功能状态,对诊断胃部疾病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以消化性溃疡为研究对象,并将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水平,以探讨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与血清胃蛋白酶原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所有消化性溃疡患者均有上腹隐痛病史,可伴有泛酸、嗳气、上腹胀等症状,均经电子胃镜确诊。内镜下溃疡分期参考日本畸田隆夫分期法,分为活动期(A)、愈合期(H)、疤痕期(S)。2)排除标准:有特殊原因的消化性溃疡,如胃泌素瘤、肝硬化等;胃镜证实为穿凿性溃疡、巨大溃疡或合并重度异型增生者;合并胃或十二指肠肿瘤等肿瘤病史;合并穿孔、狭窄、癌变等并发症且需1周内进行手术者;合并胃部分或全切除者;合并心、肝、脑、肾和免疫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者;妊娠、哺乳期妇女;年龄小于18岁,或者大于70岁。3)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又不具有排除标准任何1项的消化性溃疡活动期(A)患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8月期间就诊于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或者住院治疗的消化性溃疡活动期(A)患者94例,其中男性62例, 女性32例; 年龄在18~70岁, 平均 (53.33±13.07)岁;病程 1 周至 3 年,平均为 3.5 个月;其中胃溃疡为15例,十二指肠溃疡为57例,复合性溃疡为22例;Hp阳性者71例,Hp阴性者23例。参考《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3]的证候分类标准对9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辨证分组为脾胃虚寒证组、肝胃不和证组、脾胃湿热证组3组。其中脾胃虚寒证组61例,男性39例,女性22例;Hp阳性者45例,Hp阴性者16例。肝胃不和证组17例,男性10例,女性7例;Hp阳性者15例,Hp阴性者2例。脾胃湿热证组16例,男性13例,女性3例;Hp阳性者10例,Hp阴性者6例。由于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阻证的患者数极少,无法进行统计,故仅统计了上述3种证型组的患者。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设健康对照组20例,均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健康成年体检者,排除有心、肝、脑、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8~70岁;平均(54.35±12.55)岁。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1)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查(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清晨空腹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2 mL,标本均送往本院检验科,由专职医师进行检测,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胃蛋白酶原Ⅰ、Ⅱ检测试剂盒购自宁波瑞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幽门螺杆菌(Hp)的检测:由笔者所在医院专职医师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详细记录Hp的检测结果。13C尿素呼气试验设备(YH04E幽门螺杆菌检测仪)购自安徽普和医疗器械设备有限公司。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运用Excel表,数据分析均应用 SPSS22.0 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或者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行χ2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及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各中医证型与Hp感染的统计情况比较 见表1。结果示,消化性溃疡活动期(A)患者主要分布为脾胃虚寒证(64.89%)、肝胃不和证(18.09%)和脾胃湿热证(17.02%);消化性溃疡全部患者中多伴有Hp感染(74.47%)。

表1 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与Hp感染的统计情况(n)

2.2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与复合性溃疡的胃蛋白酶原Ⅰ、Ⅱ水平比较 见表2、表3。结果示,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与复合性溃疡的胃蛋白酶原Ⅰ、Ⅱ水平两两比较均差别不大(均P>0.05)。消化性溃疡组的胃蛋白酶原Ⅰ、Ⅱ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

表2 各类消化性溃疡的胃蛋白酶原水平比较(ng/mL,±s)

表2 各类消化性溃疡的胃蛋白酶原水平比较(ng/mL,±s)

分类 n P GⅠ P GⅡ胃溃疡 1 5 1 4 6.5 7±8 4.4 5 5 2.4 5±3 5.9 7十二指肠溃疡 5 7 1 4 3.2 2±7 1.4 7 4 7.0 7±3 5.9 4复合性溃疡 2 2 1 4 9.6 2±8 0.2 1 4 1.5 0±3 4.9 5

表3 消化性溃疡组与健康对照组的胃蛋白酶原水平比较(ng/mL,±s)

表3 消化性溃疡组与健康对照组的胃蛋白酶原水平比较(ng/mL,±s)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

分类 n P GⅠ P GⅡ消化性溃疡组 9 4 1 4 5.2 5±7 4.9 0△ 4 6.6 2±3 5.5 0△健康对照组 2 0 6 5.1 1±2 4.8 0 2 4.5 4±1 1.7 0

2.3 不同证型的胃蛋白酶Ⅰ、胃蛋白酶Ⅱ含量比较见表4。1)不同证型的胃蛋白酶Ⅰ含量比较,基本趋势为:肝胃不和证组>脾胃虚寒证组>脾胃湿热证组。本研究中无论Hp阳性与阴性,脾胃虚寒证组胃蛋白酶Ⅰ含量均高于脾胃湿热证组(均P<0.05)。肝胃不和证组胃蛋白酶Ⅰ含量均高于脾胃湿热证组(均P<0.05)。无论Hp阳性与阴性,肝胃不和证组与脾胃虚寒证组PGⅠ含量均较高,两型间比较差别不大(均P>0.05)。2)不同证型的胃蛋白酶Ⅱ含量比较,基本趋势为:脾胃虚寒证组>脾胃湿热证组>肝胃不和证组。本研究中在Hp阳性组或全部患者中,脾胃虚寒证组胃蛋白酶Ⅱ含量均高于脾胃湿热证组(均P<0.05)。而在Hp阴性组,脾胃虚寒证组胃蛋白酶Ⅱ含量与脾胃湿热证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在全部患者中,肝胃不和证组胃蛋白酶Ⅱ含量高于脾胃湿热证组(P<0.05)。而在Hp阳性或者Hp阴性组,肝胃不和证组胃蛋白酶Ⅱ含量与脾胃湿热证组比较均差别不大(均P>0.05)。无论Hp阳性与阴性,肝胃不和证组与脾胃虚寒证组PGⅡ含量较高,两型间比较差别不大(P>0.05)。

表4 消化性溃疡不同中医证型的胃蛋白酶原水平比较(ng/mL,±s)

表4 消化性溃疡不同中医证型的胃蛋白酶原水平比较(ng/mL,±s)

与脾胃湿热证比较,△P<0.05。

全部患者脾胃虚寒证 P GⅠ 1 6 0.0 8±7 1.3 5△(n=6 1) P GⅡ 5 1.4 6±3 7.1 8△肝胃不和证 P GⅠ 1 6 4.4 4±7 7.9 0△中医证型4 8.6 5±3 9.8 9 6 1.6 5±2 6.3 8脾胃湿热证 P GⅠ 6 9.2 8±1 9.3 7 6 6.7 3±1 6.7 8 6 8.3 3±1 7.9 1(n=1 6) P GⅡ 2 2.8 3±1 1.5 3 2 6.9 8±5.7 4 2 4.3 9±9.7 5 H p阳性 H p阴性1 5 4.5 6±7 3.0 8△ 1 7 5.6 2±6 5.9 1△5 0.4 4±3 6.2 9△ 5 4.3 3±4 0.6 8 1 5 6.4 3±7 9.6 9△ 2 2 4.5 0±2.9 7△(n=1 7) P GⅡ 5 0.1 8±3 8.1 3△

3 讨 论

胃蛋白酶原主要由胃主细胞合成和分泌,并转化成具有分解蛋白质和多肽能力的胃蛋白酶。PG在核糖体上合成,由高尔基体分泌出细胞,被盐酸激活后变成胃蛋白酶。根据生化性质、免疫原性、细胞来源及组织内分布可分成PGⅠ、PGⅡ两个亚群;PGⅠ仅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产生,而PGⅡ由上述两种细胞分泌外,泌酸腺的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胃窦的幽门腺和十二指肠上段的Brunner腺分泌。胃蛋白酶原无活性,只有在酸性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pH>6就会失去活性;在pH=2时优先作用于天然蛋白质;pH=4时能消化某些特异性的肽[4]。胃蛋白酶原Ⅰ和Ⅱ作为胃蛋白酶的前体,由胃黏膜产生并释放到胃腔和外周循环,约1%可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在血液中非常稳定,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胃黏膜外分泌功能。血液中血清PG水平的变化可反映胃黏膜的形态和功能状态,血清PGⅠ和PGⅡ也可用于反映胃黏膜腺体和细胞的数量。当胃腺体萎缩、主细胞减少,则PGⅠ含量下降;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胃窦腺向胃体延伸、胃体腺假幽门腺化生,则PGⅡ含量随之增高。因此胃黏膜不同部位的病变和严重程度可由PGⅠ和PGⅡ的变化反映出来,检测血清PG的含量及PGⅠ/PGⅡ的变化对胃部疾病诊断具有一定意义。国内外很多研究[5-12]表明PGⅠ及PGⅠ/PGⅡ比值明显下降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对检测早期胃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胃癌筛查的一项血清学指标。

文献研究表明PGⅡ的水平与Hp的定植密度的水平呈正相关,在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和消化性溃疡患者中PG水平升高,尤以PGⅡ升高的水平更显著,如唐燕萍等[13]研究认为,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血清PGⅡ值、PGⅠ/PGⅡ值进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同时,许多研究认为过高的血清PGⅠ、PGⅡ水平可作为消化性溃疡疾病的一项血清学指标,对提示诊断消化性溃疡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马颖杰等[14]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PGⅠ及PGⅡ升高(P<0.05),在溃疡组的分层研究中,血清PGⅠ及PGⅡ升高在活动组更为明显,而在愈合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目前西医治疗消化性溃疡主要以抗酸药来解除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和腐蚀,使胃蛋白酶失去活性来修复溃疡面,用药后患者症状可迅速缓解,溃疡的近期愈合也取得良好的疗效,但临床上多发生病情反复、药物副作用多、停药后易复发等问题。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已取得显著进展,近期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该病方面具有复发率低、副作用小等优势,特别是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难治性消化性溃疡及预防消化性溃疡复发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临床上中医药在辨证分型及用药方面个人主观因素较多,难以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后学者难以掌握及继承前人宝贵的经验,故规范的辨证分型对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探寻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与血清胃蛋白酶原的相关性,以期利用西医客观的检查手段,从不同角度着手,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指标,从而提高中医治疗该病的诊疗水平。

本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活动期患者以脾胃虚寒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多见,其中脾胃虚寒证最多,这对消化性溃疡活动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无论是胃溃疡还是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血清PGⅠ、PGⅡ均升高,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14-15],故对血清 PGⅠ、PGⅡ水平升高者,应特别注意其是否存在消化性溃疡的可能性,对于临床上无症状溃疡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消化性溃疡不同证型间血清PGⅠ、PGⅡ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消化性溃疡不同证型的胃黏膜的形态与功能状态相关,目前并未报道过此方面相关的研究,具体更确切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消化性溃疡各证型的PGⅡ水平和Hp感染与否提示存在显著性差异,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13],而消化性溃疡各证型的PGⅠ水平和Hp感染与否未提示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刺激主细胞,通过增加主细胞内钙离子流、cAMP和磷酸肌醇浓度而刺激PG(主要分泌PGⅡ)的合成分泌相关[16]。无论Hp阳性或者阴性,消化性溃疡肝胃不和证组与脾胃虚寒证组PGⅠ、PGⅡ含量较高,提示血清PGⅠ、PGⅡ含量升高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寒证或肝胃不和证的临床依据之一。因此进行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对诊断消化性溃疡疾病及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1]American Society fo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The role of endoscopy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peptic ulcer disease[J].GastrointestinalEndoscopy,2010,4(71):663-668.

[2]谷敬丽.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16(4):46-48.

[3]屈苗苗,白雪峰.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新观念[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7,5(2):17-18.

[4]王北宁,杨剑,徐东.胃蛋白酶Ⅰ、Ⅱ的酶免疫分析[J].标记免疫与临床,2006,13(3):162-163.

[5]Lomba-Viana R,Dinis-Ribeiro M,Fonseca F,et al.Serum pepsinogen test for early detection of gastric cancer in a European country [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2,24:37-41.

[6]Ho June S,Se Jin J,Sung-Cheol Y,et al.Low levels of pepsinogen I and pepsinogenI/II ratio are valuable serologic markers for predicting extensive gastric corpus atroph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endoscopic mucosectomy[J].GutLiver,2010,4:475-480.

[7]Leja M,Cine E,Rudzite D,et al.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atrophic gastritis in latvia[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2,24:1410-1417.

[8]Venerito M,Kohrs S,Wex T,et al.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fundic gastric atrophy are not asso ciated with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acase-controlstudy[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1,23:859-864.

[9]Bornschein J,Selgrad M,Wex T,et al.Serological assessment of gastric mucosal atrophy in gastric cancer[J].BMC Gastroenterol,2012,12:10.

[10]Daugule I,Sudraba A,Chiu HM,et al.Gastric plasma biomarkers and 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 gastritis stage[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1,23:302-307.

[11]费凤英,王金金,祝新华,等.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J].检验医学,2012,27(1):57-59.

[12]张愔,吴银萍,侯龙敏.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在胃肠疾病诊断中的意义[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5):92-93.

[13]唐燕萍,李振文.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0(5):280-282.

[14]马颖杰,王惠吉,武抗美.血清胃蛋白酶原与良、恶性溃疡[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5):24-26.

[15]蒋叶华,黄飚,王翌,等.血清胃蛋白酶原与胃疾病相关性的分析[J].临床荟萃,2007,22(10):689-691.

[16]黄象谦.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激素的联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4):1079-1083.

R573.1

A

1004-745X(2017)11-2043-04

10.3969/j.issn.1004-745X.2017.11.050

2016-09-09)

猜你喜欢

消化性证型溃疡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眸慢性溃疡59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消化性溃疡观察与探究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高血压脑小血管病中医证型与靶器官损伤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187例消化性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体会
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急诊胃镜下注射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