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教学案例,提高教学效率

2020-11-16黄加俊

教师·下 2020年9期
关键词:教学案例道德与法治

黄加俊

摘 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境与案例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其中案例以真实性、生活化、贴近性等特征对学生理解、消化与吸收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综合性、应用性特征。《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案例应用在不同的教學内容中有不同的作用,这要求教师做到活用案例、用好案例。文章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应用的实践,从课堂导入、概念释义、设置疑问、答疑解惑以及课后实践等环节探讨案例的有效运用策略,以期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学案例;道德与法治;概念释义;设疑解惑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7-0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7-0005-02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不少教师与学生都反映其枯燥乏味,教师不爱讲,学生不爱听,课堂枯燥沉闷,毫无生气。事实上,起关键作用的并不是课程本身,也不是教材内容,而是教师的教学策略。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学习兴趣选择教学方法,并与学科特点融合;另一方面,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尤其是要树立利用和挖掘课程素材的观念。案例式教学是通过具体真实案例的引入来辅助课堂教学的策略,因为真实,所以生动、接地气、有说服力、令学生感兴趣。笔者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注重案例的灵活应用,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案例进行导课,引人入胜

导课就是“开场白”,它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俗语云:“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短短几分钟的课堂导入要如美妙的琴弦,第一下拨弄就扣人心弦,直达心灵深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很多教师为了“提高效率、赶教学进度”,不注重导课的有效设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生硬地导入新课不利于学习氛围的营造。将与所教内容相关的真实案例引入课堂,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建立课堂知识与现实案例的关联,这样的课堂导入才引人入胜。

比如,在教授八年级下册“公民基本权利”时,笔者以三则案例进行导课:

案例一:江苏南通徐女士在逛某商场时,被怀疑盗窃商场财物,被强制搜身,甚至还被要求脱去衣服接受搜查。羞愤不已的徐女士将商场告上法庭,要求商场公开道歉并赔偿其精神损失。

案例二:湖南凤凰留守学生张某,因家庭贫困,父母不顾学校和街道的劝诫,让孩子辍学并带其外出打工挣钱维持家用。最终学校和街道将张某父母告上法庭,要求其父母送其继续完成义务教育。

案例三:江西萍乡村民王某家里遭盗窃,他怀疑邻居陈某偷了自己家的财物,不顾对方的阻止,强行前往陈某家进行搜查,并打伤阻止其入内的陈某老父亲。陈某报警,警方依法对肇事者王某进行逮捕。

“大家在生活中或者从电视里都有见到、听到类似的情形吧?大家知道案例一中的徐女士、案例二中的张某、案例三中的陈某分别有哪些基本权利被侵害了?我国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我们如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相信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大家对这些问题就能够有所了解和掌握了。”教师将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案例引入课堂,建立起生活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关联,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探究的欲望,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为后续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以案例进行释义,直观形象

概念教学是各学科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涉及很多抽象化、理论性的概念,弄清楚这些概念的内涵是正确理解教材知识的前提与基础。教材是基于科学定义法角度来阐释概念的,十分抽象难懂。尤其是法治板块部分的概念更是深奥、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就可以通过“接地气”的方法,引入现实案例进行辅助解释,让学生理解而不是生硬地背诵,这有利于学生对概念性知识的深入理解。

例如,诉讼的三种类型(即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的概念都是十分抽象的。教材分别围绕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的概念进行了解释:“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民事案件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行政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刑事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查明犯罪事实、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活动”。对初中生而言,理解这三个概念的释义是很有难度的,尤其是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学习时则更加容易混淆。此时以案例辅助教材释义,更加直观形象。比如,对行政诉讼的解释,笔者将其归纳为“民告官”,是围绕行政争议案件进行审理的活动,并举例:2002年12月31日,舟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定普陀区人民政府越权发《关于开展客运机动三轮车专项整治的通告》违法,最终舟山89户三轮车主打赢行政官司。在这一案例中,原告是89户三轮车主,被告是越权发布通告的普陀区人民政府,是典型的“民告官”的案例。而后,其他两个定义的解释也采取了类似的案例辅助解释,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以案例进行设疑,以问促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知识的学习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作为促进思考的载体,其建立在科学有效的情境基础之上,以案例来开展情境创设,为学生的思考探究与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素材。问题案例建立起了教材知识与现实问题的客观联系,反映了道德与法治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规律。

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维护国家安全”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以真实案例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2019年3月,广州白云机场空港口岸旅检渠道截获入侵物种“田园杀手”非洲大蜗牛,当事人非洲籍男子将其作为宠物携带入境,被依法截留并进行检疫处理。根据这则案例,笔者进行设问:当事人只是准备将非洲蜗牛作为宠物饲养,并不涉嫌贩卖走私,为什么会被查获截留?携带非洲大蜗牛入境对生态环境有什么潜在的危险?如何避免发生类似的行为,更好地维护生态安全?你还知道有哪些生物入侵的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物种入侵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以危害国家生态安全的非法携带外来物种入境的真实案例来设置层层问题,弥补了该课教材案例缺失的不足,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学习。

需要指出的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问题都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案例情境基础之上的。学生只有建立案例材料与教材内容的知识关联,才能用书本理论来分析与解决現实的案例问题。因此,以案例材料为载体设置的探究问题,应该成为道德与法治考查内容与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四、以案例进行对话,达成共识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对话的场所,对话是交流思想、分享观点、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的重要渠道。所谓“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教师可以创设对话式课堂,以案例为载体,给学生创设课堂对话的空间,并以案例具体问题为依托与学生进行知识与思想的交流。如此,案例为课堂提供了问题探究的素材,成为重要的课程教学资源。

比如,在八年级下册“法眼看平等”这一章知识中,很多学生对“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存在疑惑,认为两者是存在矛盾的。何以说明?唯有案例。针对学生的这一疑惑,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搜集与整理相关案例,并结合案例在班级组织一次“以案说法”的活动。对“同等情况同等对待”这一说法,学生无异议,这正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要求。如何理解“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这一说法?教师选择一组组合案例为典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①A市司机李某在标有禁停标识的路段停车,被电子抓拍,处以100元罚款。

②A市司机林某为搀扶一位老人过马路,将车停靠在标有禁停标识的路段边,同样也被电子抓拍被处以100元罚款,后林某提起行政复议,相关部门在调取该路段视频后取消了对其开具的惩罚,并对其诚挚道歉和赞赏。

教师以这个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对话:“司机李某的违停被处以100元的罚款是否合理,为什么?”学生回答:“根据A市的道路交通法规,在禁停的路段违停一律处以100元罚款的处罚,这是道路交通法的规定,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体现了法律的公平。”“那司机林某同样也违停了,是否也应该被处以100元罚款?”“司机林某的情况不一样,他是为了帮助老人安全过马路而临时停车的,是为了做好事。”“这就体现了不同情况下差别对待。大家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教师进一步追问。学生答道:“同样是闯红灯,不同情况下也有不同的对待,在正常情况下的闯红灯是扣6分,罚款200元。但是也有特殊情况能免于惩罚的,如为了给后面的消防车、救护车让道而闯红灯,又如为了送病危的人就医而提前与交警报备。同样是闯红灯,这种情况是免于处罚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相发言进行补充。通过具体的案例,师生之间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课堂对话,在对话中明理,在对话中解惑,在对话中达成共识。

综上所述,真实性、生活化、贴近性、直观形象的教学案例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支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树立素材资源意识,在利用好教材现有教学案例的基础之上,搜集整理丰富的、主题突出的、典型性强的案例,并将其灵活地迁移运用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性、应用性功能。活用案例,激趣提效,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周新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9(32):23.

[3]陈 舒.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三贴近”原则浅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9(34):50-51.

[4]胡芝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实效性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8.

[5]高谏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整合案例教学的实践探讨[J].情感读本,2018(33):13.

[6]申学智.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探析[J].魅力中国,2018(49):207-208.

[7]高爱玲.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8(48):11.

[8]施 军.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科学运用[J].新智慧,2018(27):36.

猜你喜欢

教学案例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